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0年8月在乌鲁木齐举行了全国侠义小说研讨会。会议讨论了侠义复仇与过激行为问题;《水浒传》侠义的多向度以及在其中出现的文侠形象;清代公案小说对《水浒》侠义精神的背逆与“伪侠”的出现;清代的女侠与情侠问题;侠义小说中的“混混儿”是侠义的变形。会议还讨论了三派侠义小说的写法及影视改编问题。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是中国侠义小说之集大成者,上承古代自由之侠,下启后代忠义之侠。清代道光以后的《荡寇志》与《三侠五义》两部侠义小说,就是在对其接受的基础上产生的。但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它们对《水浒传》中的侠义概念在继承的基础上内涵又有所改变,《荡寇志》将《水浒传》的“忠义之侠”转变成为“盗”,而《三侠五义》将《水浒传》中的“非法侠”转变成了“合法侠”,同时分析了《荡寇志》中“侠”形象转变的原因及《三侠五义》合法侠盛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夷坚志》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部文言小说集,集中有许多侠义小说,这些小说多以宋金战争为背景演绎故事,塑造了女性侠、文人侠、士子侠、市井侠等类型众多的侠义之士,他们的侠举义行不局限于为市井细民打抱不平,有时涉及国家与民族利益,融入了他们的爱国之情,从中可以看到,宋人的侠观念更宽泛了,侠内涵更丰富了,侠文化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4.
《搜神记》在志怪的同时也在记侠,塑造了一批侠客的形象.《搜神记》在侠客形象的身份(社会的与性别的)、行侠主题和行侠处所等方面皆有一定的特色.《搜神记》中的侠客形象对于研究六朝志怪和后代的侠义小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代武侠小说《水浒传》的出现,使武侠小说创作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在继承太史公侠义精神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重新的解构和整合,加上了“忠”的思想,使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嬗变为忠义武侠,即“侠与儒”的融合。而清代侠义小说《三侠五义》的出现,又使武侠小说创作发生一变,即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的合流,形成了清官断案、诸侠辅佐的小说创作新模式,这就是“侠义公案小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侠与法”的合流。  相似文献   

6.
晚清小说杂志《新新小说》在对“侠”的建构与创新方面有所着力。它在侠与时代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且在侠的内涵的建设方面,强调了侠在国家救亡、人种改良方面应有的作为。翻译小说的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新小说》中的侠的表现。《新新小说》杂志所提倡的“侠”,从整个中国的侠的发展史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实验性。  相似文献   

7.
《搜神记》在志怪的同时,也在写侠,当中有许多侠义故事。《搜神记》记侠的原因,侠义故事的类型、特点及其意义等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的主导思想是颂扬侠义,表现、褒扬了先秦古侠和司马迁所归纳推崇的侠义精神、侠义伦理。《三国演义》中的侠义内容来源于史书记载、民间传说及作者的加工虚构。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历来说法不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起义说一直占主导地位,但自七十年代末,学术界便对这一观点不断地提出了质疑,本文认为农民起义说是受了毛泽东主席和阶级斗争学说的影响,而忽视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特点,它不妥之处是显面易见的,本文认为,(水浒传,是一部侠义英雄传奇,文章从侠的精神,行侠的背景、侠的组成、侠的社会心理结构四个方面论证分析了《水浒传》的侠义文化特点及文化意义,特别分析了水浒英雄们由盗侠到官侠的转变,即毛泽东主席所说的“投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典小说世界里,颇多侠者形象,而《水浒传》里的鲁智深则别具光彩。他继承了前代侠者除暴安良、奋不顾身的精神,但在其侠义行为中却没有搀杂"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恩报德意识,显得真诚坦荡。他又有着后世小说中侠者所缺少的自由精神,同时突破《水浒传》中其他侠者偏激嗜血的局限,有着菩萨般的心肠。鲁智深形象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古典小说里最具光彩,最完美而动人的侠者。  相似文献   

11.
目前侠义小说研究中"重论轻史"的问题比较突出,研究者对于魏晋侠义小说往往存在习惯性的忽略。必须看到,魏晋时期,中国侠义小说出现了"夺宝"、"行侠"等新的叙事主题,并呈现出好奇、通俗的审美倾向。对魏晋时期侠义小说的重新开掘,能够有效地弥补中国侠义文学发展史研究中的汉—唐历史断层,重新建构中国侠义文学发展的历史结构。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侠文学中,清代以前的咏侠诗和传奇、戏曲,侠都是作为一种特具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的文学形象而出现,但清代,侠的这种独立人格在武侠小说中已不复存在,而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具有“侠气”,另一方面又具有十足的“奴性”。本文结合清代侠义小说,参照中国侠文化和侠文学,从文化传统、思想背景和小说作者对武侠题材的体制改造等方面论述了这种蜕变的原因,指出由于清代侠义小说给侠客披上的一层“追随清官”的“公案”外衣,过分强调功名、忠义,消蚀了侠的高大独立的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13.
在唐传奇主流题材的变更之际,出现了"侠义"与"爱情"因素并存的小说。这类小说的创作有其共同特点:在侠义方面,宣扬救人于困、重义轻利、知恩图报等传统侠义精神;在爱情方面,从正反两方面颂扬真挚的爱情。同时,这类小说在增强"侠"的"义化"程度、扩大行侠的阶层与范围、增加女性角色描写比重等方面,对后世侠情小说的产生与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4.
蒋光慈从小深受侠文化影响,侠文化精神的浸润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灵魂洗礼,在其人格结构和文化心理深层逐渐形成一种复杂的情结——革命侠义情结。蒋光慈的小说创作始终流贯着革命侠义情结.不仅体现了他的人格建构的理想,而且表达了他对无产阶级文化建构的追求。这种革命侠义情结的特点呈现为革命与侠义结合,人性与侠性交融,使暴力和正义二者在革命话语中达成有机统一.从而在现实革命斗争中起到呼唤民众觉醒、砥砺人民斗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是一部“孤愤”之书.作者痛恨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官虎吏狼,恶人横行,往往把惩治封建官吏、富豪恶霸、为民伸冤的希望寄托在义烈侠士身上,因此塑造出众多的社会不公平的对抗者——侠,让侠来张扬人间的正气,激励美善.与所有的中国侠义小说相比,《聊斋志异》中的侠的品类最为丰富,不仅有智勇双全的人间侠士,而且驰情入幻,在精魅狐怪身上也浸染上了侠性侠情,赋于这些精魅狐鬼仙怪以强烈的正义感.这些花妖狐鬼重义重情,侠风烈烈,以惩恶扶善为己任,驰骋人间,行侠仗义.他们中有路见不平走出坟墓“手握白刃”救助被权贵所掠女子的鬼侠聂政(《聂政》),有用妙法巧治害人恶妇的仙侠马介甫(《马介甫》),有用仙术使瑞云脱身妓院,与心上人结成夫妻的仙侠和生(《瑞云》);有救人危难、无私奉献、忠于爱情的美丽狐侠红玉(《红玉》);这些狐鬼仙侠的出现,使古代文学侠的行列中出现了新面孔,增加了新的成员.除上述狐鬼仙侠外,  相似文献   

16.
晚唐五代侠义小说中的侠者形象是豪侠在中国小说史上的第一个投影,活跃其中的豪侠之士充分体现了侠义精神,在这些侠士中,武侠世界中的侠女第一次大放异彩。这些卓越不凡的侠女的一件件侠义之举表现了洒脱豪迈的侠者风范,在中国豪侠题材小说史上达到了侠女形象创作的高潮,对后世侠女形象塑造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施公案》是清中叶唯一一部侠义公案小说,它在中国侠义公案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其后的《三侠五义》《彭公案》等影响甚大。《施公案》中绿林好汉走向没落的趋势,奠定了此后侠义公案小说中绿林好汉生存发展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8.
武侠世界于热闹中见孤独,于侠义中见感情。金庸的小说无论在情节的安排上,还是在人物的塑造上,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金庸先生的小说如此受欢迎,我认为最重要一点是,他的小说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情感理想,并且其情感把握,具有深刻的儒家思想内涵。《神雕侠侣》塑造了一个的侠情世界,对侠的张扬,对情的赞美,让人心驰神往。本文重点说说其中情感之美,对爱情理想的构想,对爱情追求的节制。  相似文献   

19.
唐朝崇侠慕侠的心理倾向表现在文学上就是出现了大量描写侠义行为的作品,其中在有些侠义小说中宣扬封建的恩报观念,一方面是由于唐代侠义小说是在继承传统丈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与唐朝的科举取士有关。这种恩报观念是封建丈人迎合统治者的一种表现,带有极强的封建奴仆意识。  相似文献   

20.
《金庸的小说艺术世界》是金庸小说的最新研究成果。作品以儒家、道家、佛家的仁爱、天人合一、慈悲为怀以及现代人的一些思想观念为思想基石,以侠义世界、侠情世界、江湖世界、武功世界为表现的重点,以开阔的视野,在武侠世界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运用诗意和富有哲思的语言表达了对逝去侠义的呼唤、爱情的惋惜、人生的叹息;是一部醒世恒言。作者在书中反复阐释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并且对我们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给予了希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