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小车宰相田千秋田千秋,西汉中期宰相。他为人质朴敦厚,多智略,常劝武帝厚恩惠,薄刑罚,与民休养生息,颇受信赖。武帝临终,千秋与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mì)(石单)(dì)、御史大夫桑弘羊共受遗诏,辅佐少主。汉昭帝即位后,在田千秋、霍光等人的尽心辅佐下,继承武帝遗策,政治稳定,国家富强,百姓丰足。田千秋前后居相位十二年,昭帝以其德高望重,格外优宠,每次朝见,都让他乘坐小车入宫殿,享受“特惠”,因号为“小车宰相”,或为“车丞相”。久而久之,田千秋遂被人称为“车千秋”,其子孙也以“车”为姓。  相似文献   

3.
虽然封建社会的宰相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执政官,但典故中的宰相却形象各异。伴食宰相。唐朝的卢怀慎和姚崇同为宰相,卢怀慎自感才能比不上姚崇,所以遇事就推诿,不敢负责,因此时人就称其为“伴食宰相”。后用“伴食宰相”指那些白吃饭不干事的官员。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2011,(3):28-30
一起听故事:有一天,我说:金蝉会脱壳,明珠擅脱身。有人天真地问:“明珠也是昆虫吗?”听到回答“不是”后;人家再问一声:“那是夜明珠吗?”不得不再次回答“是人”后,对方紧接着来了第三问:“那他是谁?”  相似文献   

5.
6.
《家教世界》2014,(2):13-13
吃货“财相”刘晏,把我们带到公元8世纪70年代的长安城。  相似文献   

7.
宰相论     
任命宰相统管一切日常政务,是中国封建君主的一大发明。中国的宰相为数众多,可分如下几类:开国宰相;太平宰相;出将入相的宰相;权相;贤相;奸相;贪相;无所作为相;傀儡相等等。举凡良相,都善于抓大事。劣相们也有一些共同特点。中国君主制下的宰相制,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都值得我们借鉴、总结。  相似文献   

8.
唐朝的宰相称谓有22种之多,可分为正式宰相、参知政事、参知机务、同平章事、同三品等五种类型,后两种类型是唐朝首创的。它经历了一个由少变多,再由多变少的发展过程,最后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一种称谓。唐朝宰相称谓的这种变化规律,是与当时盛行的使职差遣制度的变化规律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宋代的宰相制度的变化,主要分为五个阶段,总体的特点是继承与前朝的三省制度瓦解,三省之政合归于一;宰相受到枢密院、三司、省官员等机构制约,宰相权力受到分化、削弱;统治者选择与宰相及其背后的士大夫阶层共治天下,稳定了宋代的统治秩序,使其被称之为"看不见篡夺的时代".同时,宰相还能凭借自己掌握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使皇帝无法任意妄为.总而言之,宋代宰相制度是皇权与相权博弈并互相妥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韦杜两姓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在唐代已各自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庞大的家族集团。两大家族的优秀人物活跃于国家的政治舞台,且许多人担任国家宰相一职。通过对韦杜家族29位宰相人物的分析对比,总结其特点之异同,为我们深化对唐代韦杜家族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谢方叔,南宋末大臣,威州(今四川理县东北)人。嘉定十六年进士。那时,正是大宋国日渐衰微,亡国的征兆已日渐显现出来。谢方叔就是在这样的大背影下走上了历史舞台。1251年,宋理宗授予谢方叔"知枢密院事兼参政知事"辅佐赵昀掌管军事机密、边防事务,与宰相同议朝政。接着宋理宗拜谢方叔为左宰相,同时授予枢密院最高长官——枢密使一职,担起了负责大宋军国大事的重任。谢方叔上任后一方面关心庶民百姓,另一方面不断与宦官、内侍作斗争,但最后以彻底失败而告结束,以自己坎坷的一生陪伴南宋王朝走完了最艰难困苦的岁月。  相似文献   

12.
吴潜为南宋名臣,关心国事,节用爱民;为人豪迈,不附权要。屡次上奏,表达对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形势、军事策略及用人方法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措施,因而在理宗后期曾两度为相。但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及君臣、臣相间复杂的关系与争斗,吴潜的一些建议并未实施,或是实施而效果不大。他罢相的原因主要是同僚的排挤、台谏的攻击及自身的性格等。  相似文献   

13.
袁静哲 《良师》2011,(12):62-62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难断并不说明不能断,就看断者的智谋是否高强了。宋真宗时,宰相张贤齐巧断皇亲国戚之间的财产纠纷,留下了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4.
参知政事最初仅仅是作为宰相的辅佐而设立的。后来,随着环境的变迁,皇帝有时以其分宰相之权,其地位和职权不断发生变化。于是,作为制度的一种变异,参知政事时时侵夺宰相职权,甚至代行相权。反过来,宰相则一直努力将参知政事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一般情况下,参知政事要依赖迎合宰相,以巩固自己的位置。参知政事与宰相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和而不同”是两者关系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上载裴氏家族在唐代共有17位宰相,而《裴氏世谱》却记有24住宰相.两书所记差距颇大.本文根据史料逐一考证,认为裴氏家族在唐代共有18位宰相,不是17位,也不是24位.  相似文献   

16.
宰相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机构和名称因朝代的不同而不同.古代宰相制度演变有以下特征:宰相职位的非世袭性;宰相之权的非独占性;宰相机构和名称的非固定性;宰相参与决策,以辅佐天子为己任;宰辅制度的发展变化始终围绕皇权进行等.我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原因,一是由于皇权与相权之争;二是由于在新形势下,为了提高统治效益及质量,维护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不得不对宰相制度做出一些改革.  相似文献   

17.
岭南宰相     
张九龄(678—740年),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始兴(今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清化石头塘村)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诗人。  相似文献   

18.
宰相卢怀慎     
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卢怀慎晋升为宰相。薛王舅舅王仙童,贪赃枉法,暴虐百姓。御史台调查掌握了他的罪行,已经申报立案。这时,皇上却又下诏书命中书省、黄门省覆核查实,意欲开脱了事。卢怀慎宰相与他的副手姚崇,联名上奏说:王仙童罪状十分  相似文献   

19.
于谦是我国明朝的诗人,出生在浙江一个官宦之家。在于谦七岁那年,有一个叫兰古春的僧人见他生得面相庄重,谈吐有致,便主动为他相面说:"此儿长得出奇,将来一定是个救世的宰相。"僧人虽为附会之言,却在他那幼小的心灵中留下  相似文献   

20.
宰相制度在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上承皇权下纳百官,是古代行政体制的枢纽。宰相制度在中国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