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素质的基础是公民自觉。公民自觉不只是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更多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并从中培育公德心,从而建立起全新的社会秩序前两天有位记者采访,题目是"唐宋之别"。其中问及唐宋经济发展与公民意识的关系。我回答说:所谓"公民""公民意识"对于中国来说都是近代的产物。公民是近代法律赋予自然人的一种资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公民"出现了51次,不仅仅"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更重要的是公民享有一定权利、并有相应的义务,因此宪法在"总纲"之后,第二章就标明"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应尽的"义  相似文献   

2.
借助亚运会这一体育媒介事件,广州极力塑造城市形象,建构城市文化,推动市民参与意识,从而提高城市文化认同。在亚运会的传播过程中,广州采取弘扬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唤醒文化自觉意识,凸显市民参与功能;塑造良好群体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等方式,将一个融汇历史与传统、体现文明与和谐、充满活力与进取精神的城市展现在世界面前。  相似文献   

3.
未来的电子书店没有书架,只有陈列柜,柜台上放着一些纸质样品。然而这些样品仅是吸引顾客注意力的宣传招贴画和书中内容简介。城市街头还会林立着类似电话亭的无人售书摊,你用信用卡就能把报刊信息内容发送到自己的电子书上。当然,你也可以安坐在家中逛网上书店。  相似文献   

4.
潘圆 《新闻实践》2010,(5):20-23
尊重尊严是媒体报道的出发点与归宿,而日渐成为媒体报道主流的民生报道,在推进"尊严时代"的舆论氛围中,无疑发挥了催化作用。站在保护公众利益的角度,新时期民生报道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维权",唤醒公民的权利意识,呼唤公民更深层次地参与公众事物的管理,共同推动社会进步。这也是"尊严时代"的必然要求。如果把民生新闻等同于邻里纠纷、街头闹剧、奇闻趣谈等社会新闻,不仅流于表象,而且也在本质上将民本思想浅薄化。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论与公民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舆论成为培育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公民意识的含义及其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公民意识的成长,公民意识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一个话题。公民意识又称公民精神,是近代宪政的产物,它是指公民对于自身享有的法定权利和义务的自觉意识。公民意识包括独立人格(主体意识)、自由意识、民主意识、人权意识、法治意识、诚信意识、宽容意识、公德意识、科学精神等内容,其核心是独立人格和权利意识。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曾提出一个著名观点: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舍此则不可能建设现代化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李琦 《大观周刊》2012,(45):35-35
张洁是一位女权主义者,也是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开创者。她的一系列女性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批事业独立、追求真爱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关注当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在事业、家庭中的境遇,向男权主义社会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凸显了崛起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自7.5以来新疆学术界,特别是法学界对公民意识的呼唤不绝于耳,在新疆以"公民意识"覆盖和统摄"民族意识"的任务已十分迫切。为了增强新疆各民族成员的公民意识,新疆的新媒体如何依靠自身的传播特性增强各民族成员的公民意识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笔者试图探索出一条科学有效的路径,使新媒体能够在增强新疆各民族成员公民意识这一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新传播革命,公民拥有了信息生产的主动权。而这一格局下的网络舆论也塑造了一批新型舆论主体,他们在网罗性极强的互联网平台上分化而类聚,产生较突出的"群体极化"现象,为新媒体语境下的舆论监督带来一定困扰。  相似文献   

9.
传媒在培养公民意识中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和保障。在当今社会,传媒在推动经济发展、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培养和增强全社会的公民意识,传媒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一、关于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4,(21)
本文以对上海市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为基础,辅之以深度访谈,考察了微博使用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微博使用者与非使用者在公民意识上差别不大;大学生微博接触的形式即强度越强、活跃度越高,公民意识反而越弱;微博使用的媒介需求和使用内容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影响较显著,但是以何种方式和态度参与到微博空间中去,是能否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觉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武香利 《新闻战线》2015,(2):187-188
新媒体对公民意识培育的影响新媒体对公民意识培育的积极影响,首先,新媒体的发展增强了公民的参与意识。新媒体为公众了解更多政务信息提供了便利,增加了其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公民的参政意识不断提高,而且信息获取的便利使公民掌握更多的信息,参政水平也有所提高。其次,公众的监督意识增强。在传统的社会监督中,公民往往无法直接发挥自己的监督权,而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中介,加之信息  相似文献   

12.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丽 《图书馆学刊》2008,30(2):102-103
加强图书馆自我宣传,培育公民图书馆意识,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前提;拓展服务领域,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目的;塑造图书馆服务品牌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7,(7):63-72
公民意识是社会文明进程的内驱力,在中国探讨公民意识总是不可避免地需要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文章以CGSS2013为数据来源,研究互联网使用、社会资本与公民意识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群体因素对公民意识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意识均存在显著性影响,互联网使用正向影响公民政治态度和民主意识。此外,社会资本、心理因素对公民意识也具有重要意义,二者从多个方面对公民意识产生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影响,但并不会削弱互联网使用对公民意识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灾害教育——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思汶川地震带来的灾害,生命权是人的一切权利的根本.危机中,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应包括协助币建公民社会、参与和谐社会构筑、保护文化遗产及塑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观.图书馆可以通过培养公众防灾救灾意识、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公众环境意识、建立图书馆应急预案、实施灾后心理干预及指导等措施和手段实施图书馆灾害教育.  相似文献   

15.
石月平 《视听界》2005,(5):103-103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公民越来越注重保护自身的肖像权,电视记在拍摄现场,也越来越多地遇到被拒绝拍摄的情况。湖北省竹山县电视台就曾经因为一条《暗访街头算命摊》的新闻片,被报道主角——“算命先生”告上法庭。当时该台一位记将摄像机装在手提包内,暗访了竹山县街头的一些算命摊点,并将与“算命先生”程道平在摊前的对话和录像制成电视新闻,在该电视台的《新闻透视》栏目中连续三晚播出。播出后,“算命先生”程道平提起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6.
增强公民意识的时代背景已经具备,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社会文化部门,公共图书馆对公民意识形成的影响是通过其特有的理念来实现的,公共图书馆应致力于落实理念,发挥在培育公民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公共意识、规则意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梳理了"公民社会"的内涵,指出公民意识的普遍确立是公民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土壤,而网络舆论的发展恰恰为中国公民意识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力促进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网络舆论展现出的强大力量基于其公开性、互动性、隐蔽性等技术特征,网络舆论带来公民意识的发展、张扬是一种"技术赋予的自由";由"技术赋予的自由"转换到"自然觉醒的自由"还有赖于长期的政治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做公民.  相似文献   

18.
提高社会公民图书馆意识,是信息时代图书馆存在与发展的要求。本文从我国公民图书馆意识概述着手,分析了信息社会我国公民图书馆意识的现状,阐述了提高我国社会公民图书馆意识的意义,重点论述了信息时代提高公民图书馆意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杨朝娇 《东南传播》2010,(12):30-32
广东网络问政实践中,网民对公共事务的平等参与塑造了理性公民,网络问政平台拓展了公共空间,网络问政议题形成了公共舆论,这体现了网络问政对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与延伸。在此基础上,从政府角度通过加大信息公开来保障公共领域的合法性,加强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建设来拓展公共空间,从公众角度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而形成理性、批判性、建设性的公众舆论等是现代公共领域借助网络时代得以扩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论微博时代的公民新闻传播与公民意识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琛 《东南传播》2011,(9):77-79
微博的兴起推动公民新闻传播不断发展。在微博传播机制之下,公民新闻的扩散性、真实性和客观性都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从社会政治学角度看,公民新闻也在不断培养公众的公民意识。本文从话语权、公民权利与义务等方面探讨了微博时代公民新闻与公民意识提升之间的紧密关系,旨在揭示微博技术给公民新闻和公民意识带来的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