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语言研究的重心开始从研究语言结构向语言功能方向转移。以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为核心的“交际法”语言教学受到语言学家和教学法研究者的关注。Howatt将“交际法”的实际运用区分为“强式”和“弱式”交际法。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条件、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时数、以及教材等方面的制约,目前应提倡以“弱式”交际法为主,逐步向“强式”交际法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锦蓉 《学语文》2010,(2):41-42
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引入“听”“说”元素。让语文教学交际化,让学生听、说,让教师说、听,让教学过程成为课堂言语交际过程。这种教学可以名之为“交际式教学”,交际式教学的操作需要把握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3.
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小学口语交际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养成与口语交往相关的良好习惯及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等。小学口语交际的训练,必须探索与其相适应的科学方法,即要做到:诱“情”;顺“序”;得“法”。  相似文献   

4.
2000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中小学三个新的教学大纲,将原小学大纲中的“听话、说话”、初中大纲中的“听话训练、说话训练”、高中大纲中的“说话能力”,统一改为“口语交际”。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课程标准》中,都采用了“口语交际”的提法。这不只是术语的改变,而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口语交际”强调的是实践功能,突出了综合性和情感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第六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文有这样两句话:“我们平常说的‘察颜观色’‘眉目传情’等等,都是不用语言的一些特定的交际方式。”“即使像‘察颜观色’这一类特定的交际方式,也必须有语言的交际为基础,预先有了一定的了解,双方才能领会。”笔者查阅了《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等多种权威工具书,均无“察颜观色”一词,而只有“察言观色”。“察言观色”一词出自《论语·颜渊》。孔子跟他的学生…  相似文献   

6.
语文导读法是从“教”通向“不需要教”的桥梁,其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三句前后相承(不是三者并列)的话:“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简称“三主”)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简称“三式”)是从操作层面进行的一串基本动作,与“三主”共同构成语文导读法的整体框架.语文导读法是一种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教学法体系,在“新课程”语境下仍有其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7.
在现行研究的基础之上,分析日语副词“かなリ”、“相当”、“ずいぶん”“だいぶ”在运用上的异同.旨在帮助日语学习者地道地使用这些类义副词进行更好的交际活动。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在“语文园地”中出现了口语交际与习作合编在一起的题型。这种“合”的编排方式是在“分”的基础上的“超越”,自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口语交际”和“习作”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教学板块,“合”了之后,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谁应该先教。  相似文献   

9.
陈伟 《考试周刊》2009,(42):41-41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中英文标识中的“中式英语”,探求跨文化交际中英语标识的恰当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马欣建 《文教资料》2010,(33):31-33
跨文化交际从广义上包括不同语言与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以及使用同一语言但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者在具体的语境中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的一门学科。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不可避免地要运用某一种特定的语言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交流.因此,语用学与跨文化交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探讨了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日本人在与人交往或言谈中习惯根据与对方关系的“内”或“外”,使用明显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即“本音”扣“建前”,“本音”,其语言表现更富有亲切通俗之感,“建前”,其语言表现则较为客气,敬重和疏远。这种交际方式有着传统的渊源,因此,在学习日语或者交际过程中,学习者一定要具备这方面的认知和心理,根据自己所处交际地位的“内”或“外”。解读对方语言的意涵,达到准确圆满的语言交流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一、和谐、互动式零距离对话 “对话”所追求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教师式的学生与学生式的教师。教师摈弃“教师至上”的传统理念,“蹲下来”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对话”。  相似文献   

13.
英语教学要彻底转变观念,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语言现和教学观,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在课堂教学申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本旨在阐述“活动”及“参与”在英语课堂教学申的重要性,用以指导实际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由于缺少形态变化,存在大量的同形异构现象,现代汉语构式“该XX”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基于构式的认知语法分析,可将“该XX”结构分为A、B两式。从句法形式看,同形异构的A、B两式在添加状语、所带宾语、能否充当定状语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从语义看,A式常常为实指或泛指,而B式则为遍指或定指;从语用表达功能看,A式体现了委婉语气和礼貌性,而B式则体现了强硬语气和要求性。构件“X”的多样性、语言经济性原则和构式压制促成了“该XX”同形异构现象的形成。厘清“该XX”A、B两式的差异及成因,对言语交际和汉语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Miss”和“小姐”称谓在语义中有重合之处,但也不完全对等。本文旨在研究二词在中英文中起源演变,探讨其发展规律,以便使跨文化交际更顺利地进行。  相似文献   

16.
“才”、“气”、“学”、“习”是刘勰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刘勰认为,“才”、“气”是性情所铸,属于先天的禀赋,“学”、“习”是陶染所凝,属于后天的素养;但通过“学”和“习”可以增进“才”、陶冶“气”。他欣赏“刚强之气”,而不喜“靡靡之音”,主张作家应该研读经典,深入生活,并注意到社会环境对作家和作品的影响。这些观点比其前的曹丕等人的看法更为高明。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表短时义的“V—V”、“VV”和“V一下”都应看作“动+量”组合。历时考察表明,表短时义的“VV”和“V一下”格式都是由表短时义的“V—V”格式演化而来的,三者在共时平面上能够并存。是因为其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各有区别。在共时层面上.当主语为生物且动作为来然态时.这三种格式可表达尝试义。“VV”式与尝试义之间的匹配关系规约化后就会形成一种构式意义.构式意义又反过来对进入句中的成分施加影响。经由类推机制,使得能够用于该句式的成分日益丰富。  相似文献   

18.
陆德金 《广西教育》2007,(7B):41-41
反剥竹笋法是变序教学法的一种,亦叫逆推式变序教学法。我用这种教学法,通过“引”、“品”、“伸”三个步骤,用一个课时来研读《说“木叶”》,学生不仅理清课文的脉络,还能初步领略到文中列举的诗人写“木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表短时义的“V—V”、“VV”和“V一下”都应看作“动+量”组合。历时考察表明,表短时义的“VV”和“V一下”格式都是由表短时义的“V—V”格式演化而来的,三者在共时平面上能够并存。是因为其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各有区别。在共时层面上.当主语为生物且动作为来然态时.这三种格式可表达尝试义。“VV”式与尝试义之间的匹配关系规约化后就会形成一种构式意义.构式意义又反过来对进入句中的成分施加影响。经由类推机制,使得能够用于该句式的成分日益丰富。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的“口语交际教学”已不同于老“教学大纲”中的“听话、说话教学”。纵观其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及至评价建议,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鲜明特点。课程理念的前瞻性。“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这种课程理念的表述,使我们清晰地看到,把“听话、说话教学”改为“口语交际教学”并不只是名称的改变,它是课程理念的突破性进步。什么是“口语交际”?现代语言学认为,口语交际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