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批评性深度报道以其容量大、分析透切与特殊的报道内容和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观众的喜爱与关注。  相似文献   

2.
3.
第一、把握时机,看准“气候”。把握好批评性报道的时机,要以是否有利于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强团结、维护稳定为标准。所谓最佳报道时机,就是新闻媒介所处的政治经济气候适合于开展该问题的批评报道,受众对批评性报道的问题具有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并且具有这方面的要求;同时,该批评报道的问题要与实际工作部署合拍,有利于促进实际工作的开展。如果  相似文献   

4.
批评性报道,是指对社会上不良风气、丑恶行为和现象进行揭露批评,对社会阴暗面进行曝光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5.
批评性报道的采访技巧和角色把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批评性报道往往是在对多重矛盾的层层剥离中揭示事件的本质,客观记录是指在这种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主题先行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臆断。记者的本质是记录者,在批评性报道的采访中,首先要使自己的状态从对主题事件情绪激动的目击者转为冷静客观的旁观者,这种调整是持续性的,应该贯穿采访始终。 “焦点访谈”反映309国道山西段交警乱罚款的节目《罚要依法》所揭示的矛盾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应该承认,就这个节目本身的选题而言,没有太多的新意,反映的是一个长时间被新闻界关注的老  相似文献   

6.
7.
在电视新闻中进行批评性报道,是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毫无疑问,新闻应以正面报道为主。但在报道大量成就、经验,发挥重要的鼓励、激励和示范等教育作用的同时,积极地、正确地开展批评性报道,也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人们全面地认识社会,帮助人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社会,看待生活。批评性报道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公开性,能起振聋发聩的作用,帮助人们改进工作,推动各项事业前进。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已成为当今新闻实践中不可缺少的新闻报道方式。但具体操作起来,它比一般动态消息要难得多,以致不少人知难而退。习惯了“短、平、快”的电视记者,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业务功底,都难以适应深度报道的需要。其实,只要勇于实践、留心观察,做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不是没有规律可寻的。  相似文献   

9.
深度报道,正在中国大地上艰难地崛起,尽管它仍旧羽毛未丰,但其趋势已不可逆转。1988年全国好新闻“深度报道奖”的创立为它的进一步发展树立了第一个里程碑。追求报道深度与追求报道真实一样,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使命。但迄今为止,对深度报道特征的研讨仍十分欠缺。这种状况束缚了深度报道的进一步发展。我曾想在此时候,拿出自己对深度报道的见解,难免有冒失之嫌,而且一定是管中窥豹。但不管怎么说,“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在探讨深度报道的基本形态上,我们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1984年以来,我在深度报道领域艰苦耕耘,其艰苦程度有时不啻啻是一种痛苦,几乎每年都有一次,我下决心放弃这种尝试,但由于自我超越的性格和追求“高峰体验”的自负每次都使我重振旗鼓。1984年  相似文献   

10.
对重大工程建设的报道大多是随着工程的进展,报道工程的动态、进展,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教训等等,较少从整体或全过程来反映报道对象,因此,跑工程建设报道的记者普遍感到反映深度问题很难。三峡工程规模宏大、技术复杂,工程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中国三峡工程报》是立足于三峡工程创办的,有足够的时间和版面探索全方位报道这一重大工程的实践活动。全方位多角度深度报道离不开对报道对象作动态的、全方位的反映,进行多角度的切人。一个工程建设。一般都要经历几个重大阶段,定出几个关键性的目标。为实现目标,需要采取各种措施,组织好各个方面力量,处理好各种关系。因此,组织好报道,就要具有全局性。例如,大江截流是三峡工程的第一个关键性目标,是三峡工程建设由第一阶  相似文献   

11.
陈青 《新闻记者》2012,(8):87-91
批评性报道,是媒体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从新闻自身的价值而言,批评性报道是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一个主要手段。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而提倡信息公开、维护大众的知情权则为媒体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这使得见诸于媒体的批评性报道有所增加。本文以近年来相继发生的"三鹿奶粉"、"圣元奶粉"、"富士康员工跳楼"、"毒胶囊"等公共卫生事件为例,探讨如何正确把握批评性报道的导向,减少其负面作用,放大其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2.
林仲 《视听纵横》2005,(4):90-90
在电视新闻批评性报道的画面拍摄和编辑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满足观众的要求和保护镜头中人物之间的取舍很难做出选择,往往在满足了观众(把局部细节都展示出来)后,损害了画面中人物的形象。而“模糊”了画面中的人物后.又满足不了观众对该人物了解的需求。因此在电视新闻批评性报道中找到两之间恰当的点,也就是画面“曝光度”的准确把握成了提高新闻可视性和体现人关怀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深度报道作为新闻学的专用词彚是西方新闻传播媒介竞争的产物。面对电子传播媒介“快”的优势,报界提出以报道的“深度”来抗衡,即不仅报道事态发展的最新动向,而且要报道、分析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深度报道一度也成了报界新闻的优势。在竞争激烈的西  相似文献   

14.
赵丹 《新闻窗》2005,(4):30-30
新闻深度报道较早出现于报刊新闻的剖析和背景材料的介绍,满足人们对新闻系统认识的需求。电视作为现代化的大众传媒,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成为人们接受信息,交流感情,传递思想的重要媒介载体。它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在吸收借鉴着其他媒介的成功经验。于是,电视传播方式与新闻深度报道形式的结合,便产生了具有鲜明媒介特点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5.
所谓深度报道,就是阐明事件的本质、因果关系,乃至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有趣的是,它本来是为了对抗电子新闻媒介的竞争而发展起来的,40年代兴起于西方报界。这种报道的特点,是进一步深化“why”(为什么)和“how”(怎么样),要求“以今日的事  相似文献   

16.
批评性报道是个十分敏感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新闻报道中一个老大难的课题.近年来,社会上对“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认识上存在种种偏差,有的地方告新闻单位、告新闻记者成风.还有其他方面的干扰,许多记者采写批评报道感到越来越难,吃力不讨好,因此,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探讨如何加强批评性报道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1 以正面宣传为主,这很对。“为主”是对“为辅”而言;没有“为辅”,也就谈不上“为主”了。如果说“反面宣传”即是指批评性报道的话,那么,这一类报道现在的态势并非令人满意。2 “为主”与“为辅”究竟如何掌握?似乎很难说得清楚,原因在于缺少衡量的尺度。缺少尺度的东西不只是“为主”与“为辅”一例,还有不少。人们常说:原则话好说,具体事难办。久而久之,  相似文献   

18.
批评性报道,比较难把握。批评首先要真实可信,而且在事件的把握上,也必须要全面,否则就会引火上身。那么,新闻工作者在批评报道中,应着重注意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席为能 《声屏世界》2004,(12):16-16
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地方电视财经节目受众有哪些最新需求呢?经调查发现.随着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财经节目中具有地域性和接近性的资讯更加渴求,要求财经节目更具责任、见解和新知。在这种形势下,地方财经节目不得不趋向于深度报道,才能有效激活目标受众。  相似文献   

20.
谈体育评论节目的深度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威 《记者摇篮》2003,(9):27-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