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狂士传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观,先秦的儒道思想为这种传统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思想资源,而后来佛学尤其禅宗思想的传播与商业经济的发展等新因素则不断地丰富了这个传统。杜甫身上兼具儒家型狂士和道家型狂士两种气质。道家式的狂主要表现在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上,而儒家式的狂则主要表现为杜甫不管自身条件如何艰苦地位如何卑微都会积极地公开地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其中儒家式的狂是杜甫作为狂士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明代中叶,在王学、禅宗和道学的熏染下,江南社会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士人群体,他们离经叛道,任情适性,率性而为,不以研读儒学经典、追求仕途为人生目标,而以文采风流、能诗善画为习尚,这就是所谓狂士。狂士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直存在,但只在苏州才形成了一个群体。究其原因,与苏州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级的兴起和政治氛围的相对宽松、文化底蕴的深厚密切相关。可以说,苏州狂士群体的形成反映了特殊环境下士风的变化,是传统文化在一个特殊时代的一种特别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柳永有着极其矜持的内心世界:既崇尚人格自由、鄙弃功名、蔑视权贵又渴求功名、期望经世致用,既离经叛道又继承了儒学优良传统,其人格中呈现出封建主义文士人格、狂士人格、艺术家人格的某些特征,虽复杂多重,却光彩夺目。  相似文献   

4.
辛稼轩无疑是一名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主的爱国志士,但其思想、性格、行为并不尽合儒家道德规范,特别是和程朱理学相去甚远。因而辛稼轩一生起伏跌荡,遭人议论,褒贬不一。这是由于辛稼轩独特人格理想“真儒”决定的。本文分别浅析了辛稼轩儒士、狂士、豪士的性格特征,旨在从另外一个视角重新认识这位爱国词人。  相似文献   

5.
李白是盛唐国力极盛、思想高度开放自由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孕育出来的狂士。他的个性相当复杂,兼具古代著名狂士的个性特征,诸如庄子式的超逸、屈原式的愤怨、孟子式的雄豪、阮籍和刘伶式的放浪、嵇康式的洒落,甚至祢衡式的傲慢无礼等,又具有盛唐士人的热情洋溢。他的诗歌受庄、屈二人影响最深,有《离骚》的怨愤激切,却不像《离骚》那样缠绵抑郁,有庄文的飘逸,而壮浪纵恣过于庄文,其气势比孟文更为豪猛。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个仙苑,才气、灵气、仙气升腾在烟雨赣江; 这是一个迷宫,世事、世象、世运雕刻在九曲回廊; 这是一个梦境,名士、才士、狂士沉睡在锦绣异乡.  相似文献   

7.
郑板桥是一个怪才,无论为文、为人,均深具狂士的特征.本文试图从传统文人的心理层次,把握郑板桥应世省己的方式,勾画其心态的基本表象.  相似文献   

8.
师范院校书法公共课教学注重实践性,以训练学生的书法技能为主。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有必要在书法公共课教学中融入书法理论知识、书法美学知识,使学生的书法学习能融合贯通,以期在书法实践和书法理论上均有收获。  相似文献   

9.
李白诗歌中的诗人自我形象即诗歌中李白具有士、志士、侠士、狂士、道士、隐士等多重角色和气质,它为传说中李白提供了基础和原型依据。而传说中李白又很大程度超越了诗歌中的李白,是它的拓展和升华。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一种民族化心理真实的化现象,同时也说明中国士人无论是个体存在还是群体本身,只有在他人的笔下或传说中,才能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  相似文献   

10.
当今书坛,民间书法倍受关注。本文通过对民间书法的个性、价值取向、美学特征以及史学价值等文化品格的分析,认为人们重新审视民间书法,是平民意识的觉醒,中国书坛,也将会由经典书法独领风骚转而变为民间书法与经典书法备显风姿,民间书法热潮过后,必然会迎来一个创作的高潮。  相似文献   

11.
范淑华 《广西教育》2022,(13):34-36+43
本文针对当前小学书法教育存在的专职师资不足、对书法教育认识不到位、教学条件跟不上等问题,结合本校实际,提出培养专职书法教师、明确书法教育学科定位、改善书法教育环境等对策,从而提高学校书法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媒构成当代中国书法的传播生态环境,书法无疑要受其影响。中国书法对传媒环境的“适应”导致当代书法价值观、创作观、审美观的深刻变化。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探讨了报刊、电视、网络三种大众传媒对当代中国书法的影响。艺术新媒介的出现为书法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也给书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作者提出了大众传媒时代中国书法的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13.
通过回望当代书法发展的社会背景与情态,概括出当代书法文化意趣的大众化、形式化、多元化特征,论述了当代书法文化意趣的三个内涵:即精神的书法、审美的书法和浮躁的书法。从而肯定了当代书法将给未来书坛予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书法,是书家高蹈的技能,是书家知识的修养,是人们怡情悦性、淬炼品质、表达人生理想的寄托。但在儿童少年阶段,书法的娱乐性、趣味性、技能性以及立德修身等内质,始终占据书法教学的主导位置。基础教育阶段,随着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和课程改革持续推进,教学方式日益灵活多元,手段日益理性科学。书法内质是书法的审美本质、特色,是极具文化属性的。在书法教育实践中,中小学校应致力追求教学方式与书法内质的高度契合,以求教学可行并有为、有成、有效。  相似文献   

15.
欣赏书法是从认识构成书法的外在形式——笔法、墨法、结构、章法等技巧开始,结合个人的书法实践、性格爱好、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等由浅入深地认识书法的内在精神——骨力、情感、形象等。书法之为艺术,依附的是文字,表现它的是技巧,而它能够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主要是依赖中华民族不断地赋予它的人格化精神与情感。欣赏书法的过程、认识书法的要点都归结为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马国俊先生历时四年撰写的《书法散论》一书,已由甘肃教育出版社近日出版发行。业界人称该书的出版是马国俊先生为拓展中国书法新的研究思路所做的认真而切实的努力。全书20万字。著者独辟蹊径,站在教育培养新型的书法理论人才高度来统观书法,分别从书法认识论、书法语言论、书法史论、书法美学论、书法教育论、书法研究论等十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书法体系的构成。通过对这些不同面、不同点的深入浅出的疏理和归纳,总结出适应时代形势发展的中国书法的新途径和新趋势。全书史论…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贯穿于书法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书法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在书法的思想性、学习书法的临摹过程及书法创作等教学环节中融入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师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8.
郑利权 《丽水学院学报》2004,26(3):72-74,125
网络书法传播是当代书法传播研究的重要内容,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为书法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传播空间,带来书法传播载体的数字化革命,昭示着书法网络时代的来临。全文分析了互联网给书法传播带来的六个革命性变化(平民化、自由化、互动化、国际化、廉捷化和多媒体化),探讨了互联网给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书法教育是我国古代优良的文化教育传统,书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密切,书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育德、启智、审美、健身四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的中国书法,其发展必须从宏观文化角度进行考虑,需要一个宏观跨领域的战略规划指导。本文提出了一个建立于书法文化链基础上的发展战略构想。在总结了中国书法的书法文化链是书法在中国文化体系中起到链接、枢纽、节点功能并形成的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和底蕴深厚的文化体系和集群;在此基础上的“大书法文化”发展战略对书法文化的全面弘扬和可持续发展、乃至对促进带动我国视觉艺术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同时提出了基于“大书法文化”理念的书法文化发展纲要的研究内容构想,并探讨和展望了书法文化的价值体系、书法文化目前发展的现状和主要问题、书法文化在国民经济地位测算、未来学术研究等相关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