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4 毫秒
1.
经过20多年的开发,南区沙二下油藏已经进入高含水水驱开发阶段。由于油藏井况损坏严重,注采井网薄弱,油藏水驱控制程度降低,加之长井段多砂组合采合注,层间矛盾突出,水驱动用程度低,呈现出含水上升速度快,产量递减大的被动局面:通过开展细分配套工艺技术在低渗油藏的综合应用,油藏开发状况取得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王克兢 《今日科苑》2009,(24):48-48
油田经过长时间的开发,形成了固定的注采模式和对应关系,最终含水上升,产油量下降。由于油层的非均质性和多层开采,导致油层动用不均,降低了油田的采收率。通过实施调整注采井网、强化注水、封卡等措施,充分挖掘老油田的潜力,达到最终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崔红红 《内江科技》2010,31(3):68-69
目前,胜坨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综合含水越来越高,针对老油田挖潜难度越来越大,油田的开发矛盾日益突出,注水已成为油田开发补充地层的主要开发方式。为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和注水开发的效果,势必要细分层系完善注采井网,改善水驱动用状况,只有通过配套分层注水工艺来实现。而注水井注采调整工作已成为老油田高效稳产开发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老井侧钻技术在油田开发后期挖潜剩余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海洲  费二战  刘春林 《内江科技》2010,31(2):103-103,117
油房庄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开采速度、注采矛盾、开发特征、井筒状况等原因影响,剩余油分布广泛,同时剩余储量动用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了采收率的提高。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老井侧钻技术挖掘高舍水期油井刺余油的方法。通过对刺余油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摸索合理的侧钻井部署原则,通过侧钴技术不断完善注采井网,提高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最终提高油田开发效益。实践表明:老井侧钻技术在开发后期挖掘剩余油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内江科技》2016,(12):59-60
本文以注采井组为单元,统计渤中25-1南油田16个注采井组分层配注前后的实际生产数据,分析对比井组分层配注前后的月产油、含水率、含水上升速度、水驱可采等开发指标,评价分层配注井组开发效果,并以实际井组数据为例分析开发效果改善或变差原因。另外,引入有效期概念,评价分层配注措施效果的维持时间。  相似文献   

6.
董燕 《内江科技》2007,28(7):128-128
本文应用了井网密度评价新公式,分析了注采井数比与水驱采收率关系和经济因素下注采井数比的确定,并对孤东油田四区馆上5~6层系合理注采井数比进行研究,同时为四区5-6层系顺利投入注聚开发奠定了良好的井网基础.  相似文献   

7.
矢量化井网技术在胜二区沙二9-10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 《内江科技》2013,34(1):89+110
我国东部油区胜坨油田1990年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2002年主力油层普遍进入近极限含水开发阶段,特别是以沙二段下油组反韵律沉积为主的开发层系,综合含水高达97.3%,采出程度39.3%,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套损套坏井多,井网适应性差,严重影响了油田开发的稳产基础。因此,如何经济有效地优化注采井网,延长老油田经济寿命期,进一步提高特高含水后期开发单元采收率,已迫在眉睫。为此,以胜二区沙二9-10砂层组为例,开展"大网套小网"矢量化井网调整及产液结构研究,利用数值模拟进行井网及井距论证。该技术在胜二区沙二9-10的成功实施,将指导胜坨油田类似区块储量提高采收率的开发调整,破解近极限含水单元提高采收率难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杏南开发已开展的二类油层注聚试验区和工业化区块的动态反映特征分析,指出二类油层在聚驱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注入能力差、产液能力低、见效含水低值期短、聚驱平面矛盾突出等问题。从实践的角度总结了改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主要途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通过严格控制注聚对象,可以减少层间差异;通过采取细分层系、缩小井距、完善注采系统以及优化注聚方案等技术措施,可以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复杂断块油藏经过几十年的开发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后,注采关系更加复杂、层间及平面矛盾日益突出、井况问题不断加剧。在剩余油潜力研究基础上,对枣1266断块层系重组进行可行性分析,建立了两套注采井网,从而达到了层系清晰、井距合理、井网独立的目的。预计重组后,油田可提高采收率6.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李颖 《内江科技》2012,(3):146+198
胜利油田陈25块为薄层稠油油藏,应用水驱方式开采后,油水流度比大、油井含水高,严重影响了区块整体开发效果。需尝试新的开发方式,提高单元开发水平。在细致地油藏地质描述、开发效果评价、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水溶性自扩散体系水溶液室内驱替实验、经济评价的基础上,我们对陈25区块实施并完成了自扩散降粘剂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进行注水井伴注矿场实验后,效果显著,该块增加了水驱油效率,提高了渗流能力,经济效益显著,达到了化学驱油、降水增油的目的,解决了陈25单元薄层稠油区块改善水驱效果的问题,对稠油区块的开发具有很好示范作用,具备广泛的推广价值,为水驱薄层稠油油藏探索了一种新的经济有效的改善水驱效果方法。  相似文献   

11.
谢滨 《科技风》2011,(3):133
油田经过多年的加密调整和注水开采,大部分已经入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阶段,依靠常规方法开采稳产难度越来越大,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油田采收率,根据南一区葡I组主力油层的陆相沉积,油藏非均质性以及水驱开采后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在南一区西东块2008年进行小井距布井,于2009年1月开始采用注高浓度聚合物,经过10个月的注聚现场应用研究,我们对南一区西东块注聚井取得良好效果做出真实评价,为油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聚合物驱油技术,保证聚合物驱油现场应用取得好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晶等 《内江科技》2014,(4):54+38-54,38
<正>埕东油田辖区内共有六个水驱单元,水驱产量占年产油量的70%。水驱单元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面对新井、措施选择难度大、管网腐蚀严重等诸多困难,如何挖潜增效降低自然递减率实现水驱产量硬稳产,成为水驱单元开发面临的重要难题。为此,我们积极探索紧紧围绕"注精细水,采效益油"的开采目标,结合目前开发实际,精细注水井管理,大力开展水井各项工作,最终实现了个单元注水井在各层系上的"动态合理配注"。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了高含水后期的层间矛盾和平面矛盾,满足油田稳产和"稳油控水"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孤东油田属疏松砂岩油藏,目前稠油热采区已进入多轮次吞吐阶段,开发效果变差,高、低渗透层动用差异大,汽、水窜状况日趋严重,部分井注汽压力低,注汽效果差,汽驱井注汽压力低,汽驱井与对应油井存在汽窜现象,为解决这一矛盾,需对稠油热采井进行调剖封窜,封堵高渗透层和大孔道,改善吸汽剖面,提高注汽效果,增加稠油井产量目前较为成熟的技术就是氮气+泡沫热采调剖技术。该项技术可以大幅提高注入蒸汽的波及系数,有效地降低油层水的相对渗透率,控制水的指进或锥进,提高蒸汽吞吐开采的阶段采收率。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对二类油层注聚有关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时注聚试验区、工业生产区、方案研究区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取得了一些认识.在对北一区三元复合驱试验区精细油藏描述,精细地质建模,数值模拟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二类油层开采对象控制程度、数值模拟预测提高采收率、经济效益等方面深入的研究,量化了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合理注采井距,同时对井网利用问题、布井方式问题进行对比评价和可行性分析,初步建立起一套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较合理的操作体系,为萨中地区今后三元复合驱的井网布署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周翠苹  尹秀玲  吴松芝 《内江科技》2011,32(8):130+139-130,139
濮城沙一下油藏1995年底含水98%,进入水驱废弃油藏阶段,针对其高温高盐的油藏特点,2008年选濮1-1井组开展CO/水交替注入先导试验,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国内外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水驱废弃油藏CO/水交替驱提高采收率目的开展了储层、夹层、微构造、CO混相驱数值模拟、室内实验等方面研究,充分论证注CO驱效果评价。22  相似文献   

16.
K622断块位于孤岛披覆构造的西翼,孤西断层的下降盘,由渤南洼陷向孤岛凸起逐步抬升的垦西斜坡带的中部。K622断块属常压、高渗透、低粘度、中-高凝固点、中产、中溶解气构造-岩性复合油藏。K622块于1998年4月投入开发,2000年12月转入注水开发阶段,截止到目前累计产油41.78万吨,采出程度达到20%,采油速度1%,地层压力16.8MPa。目前已进入含水上升阶段,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逐渐加大,而注采井网不完善、地层能量下降快、油井结蜡严重是制约油田开发的主要原因。本次选择K622断块开展研究分析,提出完善井网、提高水驱动用程度、以进一步提高最终采收率的方案,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前,注烃气提高采收率(EOR)是我国许多油田已经进入注水开发后期,高含水油藏常用的一种提高采收率方法。注烃气提高采收率方法包括注烃气混相驱和非混相驱两种。注烃气混相驱是将较轻的碳氢化合物注入油层形成混相驱的一种提高采收率方法而在具备气源的条件下,如何更好,更准确确定混相的最小压力,是为后期注气开发提供技术支持的一个保障,本文将介绍利用细管实验法结合某油田油藏特点,实例介绍确定最小混相压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储层精细认识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水驱特征曲线法、物质平衡法,结合生产动态特征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搞清了剩余油在平面、纵向的分布规律。认为注采井网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水驱油田的开发效果。注采井网完善的地区水驱效果好,采出程度高;注采井网不完善地区水驱效果差。实践证明,剩余油分布规律是合理可信的,对类似油田的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罗刚 《内江科技》2012,(9):160+196
本文针对锦16兴非化学驱部分特高含水期存在的"剩余油分布零散、挖潜难度大、注水效果变差、注采对应关系变差、采液速度偏低以及井况差"等诸多问题。以剩余油研究为基础,以精细注水工作为重点,积极探索多元开发、深度开发、高效开发、局部井区开展二次开发。通过项目的开展,开发趋势变好,水驱效果变好、地层压力得到了恢复、递减率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定注水井的注水水驱路径、推进方向、波及范围和水驱路径的变化情况,进一步落实注水井与周围井的注采关系,了解注水井水驱平面发育状况,平衡注采矛盾,合理调整开发方案,应用电位法井间监测技术,在老河口油田选3口井注盐水,并对注液前后地面电位场进行了现场测试,对比目的层变化前后的测试数据,确定视电阻率分布图,从而达到推断注水水驱方向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