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作为研究全球变化的热点问题,近些年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随着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多个科学分支交叉研究的展开,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也在不断发展。文章就土地利用/图地覆盖变化近期的研究状况从监测研究、驱动力及驱动机制、模型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驱动力分析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核心。本文利用黄河三角洲东营市1984年~2001年5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简要分析了黄河三角洲LUCC特征,重点研究其驱动力因子。在黄河三角洲,耕地和未利用地之间的双向转化最为频繁。海陆河流的交互作用使得黄河三角洲淤进蚀退变化占有较大的比重;淡水资源时空上的分布不均匀,使对平原水库的建设力度大为增加。对土地的盲目垦荒和粗放经营方式,是耕地与未利用地双向转换频繁的最主要原因;人口的增长,特别是非农业人口的增长,是居民地增多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效益,对耕地、灌草地、内陆水体和未利用地之间的结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未来几年,整个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将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中,面积基本保持稳定。要实现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顺应自然因子的条件下,提高水陆比例,科学合理垦殖经营,大力发展和保护灌草地资源。  相似文献   

3.
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处理分析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基于“3S”技术的区域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信息处理 ,已成为定量和深入研究区域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的重要基础。文中从信息处理流程和方法的角度 ,建立了一个基于“3S”技术的区域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信息处理基本模式 ,并重点分析讨论了相关的处理技术的和方法 ,以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中的人口因素研究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9  
王秀兰 《资源科学》2000,22(3):39-42
土地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而人类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改造利用,从而改变其生存环境。因此,人口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故在全球变化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中,人口因素常被作为综合参数来反映人类活动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中的贡A土地得用/土地覆盖变化;人口因素;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不仅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对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生态功能改善等各方面都有密切关系。钱塘江作为浙江省的第一大水系,其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对浙江省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使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1991年、2004年两期陆地卫星专题制图仪获取的遥感图像进行解译的基础上,结合1985年土地利用统计资料,得出钱塘江流域内1985—1991年间和1991—2004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钱塘江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明显减少:园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急剧增长:林地面积变化较为平缓。同时,通过对钱塘江流域内三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为今后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数据采集、处理及分析技术,获取研究区域中每个地块图斑的位置、范围、面积、分布等状况。汇总分析全区各类土地利用现状水平和变化趋势,掌握全市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状况和完善该地区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在此基础上,与2003年土地详查数据进行对比,总结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生态效应测评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3S技术支撑下,运用生态服务价值测评方法测算榆林市生态资产时空分布,并消除气候波动的影响,构造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指数和生态效应度等指标。研究表明:①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波动是导致榆林市生态服务总价值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榆林市大部分区域1987年~1999年和1999年~2002年前后两阶段生态服务总价值变化中,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率小于气候波动,这一结论说明在气候干旱、降雨年际变率大的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应确保其效益持续增加,生态建设方式、植被类型选择更应适应区域气候条件;②全市前后两个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度分别为65.65元/(hm2.年)、81.64元/(hm2.年);除榆阳、神木、米脂外,其余各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后一阶段高于前一阶段,在前一阶段,北6县土地类型间流转导致生态价值变化较南6县强烈;而后一阶段正好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8.
浙江沿海地区近十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繁  周斌  蒋钏 《科技通报》2007,23(3):332-336,34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深刻认识其规律是研究全球变化与环境响应机制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采用陆地卫星1993年TM和2001年ETM+两期遥感数据,基于光谱增强技术,运用多步骤分层专题信息提取的分类方法,研究了浙江沿海地区近十年间土地利用/覆盖方式的变化规律,初步分析了变化的原因和可能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结果表明:过去十年浙江省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不仅表现在农业、林业、建设用地的数量增减上,还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内部结构和空间分布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黄河源头区作为研究区,选取2008年、2010年、2011年的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 TM影像数据作为数据源,利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方法,经过遥感数据处理、统计、分析,获取黄河源头区2008年至2011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现状数据。通过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直观地反映出黄河源头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年际间的动态变化状况。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出发,对黄河源头区的土地管理对策进一步进行优化,以期为同类地区的相关土地管理研究提供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环境恶化,资源趋于枯竭,人口急剧膨胀的今天,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之间的不协调日益加剧。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土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成为现代地理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领域之一。只有对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更好地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和机制,并且通过调整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促使土地利用更趋合理,保证国家宏观战略决策的针对性、有效性,才能达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摆万奇  赵士洞 《资源科学》1999,21(4):F003-F003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是一个多学科研究领域,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和预测对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动态。LUCC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土地覆盖变化格局;·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全球和区域综合模型;·建...  相似文献   

12.
以红壤丘陵区典型流域—湘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1995、2000年2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图,在RS和GIS的支持下,分析了土地利用的变化,并结合相同时段湘江流域的水质数据,探讨了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从1995至2000年期间,湘江流域的耕地减少0.37%,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分别增加0.10%、0.06%、0.18%、0.03%。  相似文献   

13.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归纳遥感动态监测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应用高空间分辩率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监测方法、目前的水平、及与其相关的遥感图象分类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分析。总结了我国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的研究工作,分析了研究特点。  相似文献   

14.
空间信息系统支持下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论文利用近50年来长序列统计资料对赤峰市耕地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950年-2000年赤峰市耕地总量经历了3个增长期和2个减少期;耕地变化除具有以全市总量变化为代表的普遍特征外,南部和中北部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50年来,与中北部各旗(县)相比,以敖汉旗为代表的南部3旗(县)耕地相对变化率较小,但1961年-1990年耕地减幅较大;通过文献调研和定量研究得知,50年来赤峰市耕地变化主要受5次大的政策因素驱动,并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总人口、年末牲畜存栏总头数、粮食单产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等人口和经济发展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匡文慧 《资源科学》2011,33(8):1621-1629
地理结论的可靠性一直以来是地理学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研究建立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信息获取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和参考文献集成与再分析方法。以陕西省为例,通过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数据分析结果与研究区40篇参考文献分析结果进行相互验证,提炼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以及驱动机制的知识规律。结论表明,基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的分析结果与参考文献集成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1990年-2005年陕西省耕地总面积减少,耕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林地和草地面积逐渐增加;建设用地快速增长。人口、经济、政策与城市化是该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主要驱动因子。2000年以来实施"生态退耕"工程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6.
借助遥感图像处理软件(The Environment for Visualizing Images,简称ENVI),辅以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软件进行图像的处理与分析。以新化县为例,对2001年和2011年两期校正融合后的IKONOS影像进行分类和处理,得出土地利用变化及相互转变的关系,利用动态度数学模型,揭示新化县2001年~2011年间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张景华  封志明  姜鲁光 《资源科学》2011,33(6):1195-120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又是研究土地覆被变化的重要前提,它既影响着分类结果的表达,也决定着分类数据的应用领域。本文简要回顾和评述了国内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的研究进展。研究认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1970年代之前以土地利用分类为主,着重于土地用途的差异,主要用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利用制图;1970年代随着遥感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土地覆被为主的分类系统迅速发展起来,它着重于土地类型的差异,主要用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研究指出,目前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一般都适用于特定研究目的和研究尺度,没有统一标准,这种土地分类系统的不兼容性,给土地覆被数据的汇总、分析与共享带来了诸多不便。但一个"万能"的土地分类系统又是不存在的。鉴于此,研究认为一个标准土地分类系统应该是多级的、开放的系统,高级别的土地覆被类型可以直接基于遥感影像进行识别,以便于实现分类数据的比较和共享;低级别的土地覆被类型可以根据特定研究目的灵活制定,以满足特定的研究需要。  相似文献   

18.
广西西江流域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区域,对这一区域的植被覆盖进行检测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0-2016年分辨率为250米的MODIS-NDVI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法和Mann-Kendall检验,研究了广西西江流域NDVI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广西西江流域总体植被覆盖度较高,高植被覆盖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东部和西北部,中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中南部,形成了四周较高植被覆盖度,中间较低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特征。(2)2000-2016年广西西江流域植被覆盖呈缓慢增加的趋势,植被覆盖明显改善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植被覆盖明显退化的地区主要位于南宁市、贵港市的浔郁谷地平原地区、百色市的右江谷地地区。(3)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建设用地、耕地中植被覆盖显著退化的比例最高,草地、林地的植被覆盖改善比例最高,同时具有随高程、坡度等级的增加植被覆盖呈退化趋势比例减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时空差异及未来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翀  任志远 《资源科学》2011,33(11):2143-2149
利用黄土高原1982年-2006年GIMMS—NDVI数据,以投影寻踪分类评价法、标准差、线性趋势分析和Hurst指数为基础,分析了黄土高原NDVI的变化趋势,并且预测了该研究区植被覆盖变化总体趋势及其空间分异。分析结果表明:①近25年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波动程度较高,但植被覆盖是向着改善的方向发展的。2002年以后NDVI波动程度总体上在减小,意味着近年来植被覆盖整体情况趋于稳定改善的状态;②近10年黄土高原的Hurst指数的均值为0.7195,数值较高,但存在明显差异,东部的Hurst指数高,西部Hurst指数相对较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时间序列主要表现为可持续性,即持续改善或者持续退化。在现有基础上,未来的地表植被覆盖改善区有向北部扩展的趋势;退化区有向南部扩展的趋势;③各种植被类型的Hurst指数除城市外平均值均为0.5〈H〈1,即为可持续性序列。其中,林地可持续性最强,除城市外的其他土地利用次之,草地最弱。  相似文献   

20.
以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西辽河流域为案例区,利用ArcGIS9.2软件平台,对1995年和2005年两期Landsat TM、MSS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获取了西辽河流域10年间隔的土地利用,覆被遥感资料,分析了西辽河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及空间转移规律.研究结果显示:①1995年和2005年,西辽河流域土地覆被以草地和耕地为主,二者面积分别占全区的2,5和3,10,10年间土地利用整体特征并未发生重大改变;②西辽河流域绝大部分土地利用变化发生在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3个地类,三者的变化绝时值约占全区的93.77%;③10年间北方农牧交错带各种土地类型之间发生了复杂的转移变化,其中草地是变化最剧烈的地类,共有7900.57km~2草地转出和5417.20km~2其它地类转入革地;④政策和人口增长可能是西辽河流域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