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突如其来的非典型性肺炎感染病,使人民的生命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受到严峻的考验。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全国人民特别是工作在抗“非典”第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技人员,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临危不惧的拼搏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夙夜在公、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勇于探索、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3.
2008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雨雪冰冻灾害席卷中国南方大部分省区,给电力、交通运输带来很大破坏,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中国人民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取得了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重大胜利,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无私奉献、务实求真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后"非典"时期的旅游市场的变化,提出了旅游企业应内强素质、摸清市场动态特点和游客的需求、开发个性产品和做好宣传、营销工作等措施,以及我国政府应消除"恐非"心理,营造旅游安全环境、创造良好的旅游外部环境、给予经济支持和采取有效的促销工作来使我国旅游业实现"软着陆".  相似文献   

5.
"非典"对教育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面对"非典"的影响,教育界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道德、行为养成和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防治"非典"的良好心理品质;学校在管理上建立强有力的应对如"非典"等突发事件的反应机制,并必须从法律上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6.
文章总结了"非典"事件对推进"执政为民"理念的践行,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剖析了通过"非典"事件暴露出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践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语用理论需要接受各种现实语言资源的验证.基于"非典"的语用分析表明,语言和人类经验之间具有互动性,语用意义就产生于这一过程.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等传统的语用观忽略了这样的语用理据,因而有过度理想化之弊.经验现实主义的统一语用观克服了经典语用观中单一化、理想化的不足,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同时,语用理论的发展与扬弃是个渐进过程,应避免以一盖全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齐心协作精神,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团结友爱精神,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敬业奉献精神,依靠科学、扎实工作的求真务实精神,以人为本、扶弱济困的人文关怀精神,是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进一步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因其可亲、可敬、可信、可学,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有感召效应的德育资源。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的召开,对新时期高校的"两课"教育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高校的"两课"教育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高校"两课"教育必须认真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自觉承担起学习、研究、宣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历史责任,推进"两课"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国当代道德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传统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培育适应时代发展的时代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1.
道家哲学以"道"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哲学乃美学之母.道家哲学主要是以"道"为本体的思维观、宇宙观、人生观对中国美学产生影响的.把握了"道"与中国美学的关系,也就说明了道家哲学与中国美学的关系."道"决定了中国人对艺术的本体认识;"道"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定势;"道"的思维促进了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的发展;"道"奠定了中国艺术风格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2.
“和为贵“与“非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中国历代王朝奉行的对外政策是与各国在天朝礼治的和谐气氛中“共享太平之福“。在新的历史情况下,在和谐社会的理念指导下,中国应坚持和发扬传统,从经济的“大“走向文化的“大“。  相似文献   

13.
纵观中国传统法制文化的发展历程,留给我们的似乎只是专制、霸权笼罩下的阴霾,作为"个体"民众权益诉求的心声却难觅踪迹.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传统法制文化一无是处呢?抑或是还有另外一番境况:不仅不应该放弃对自己传统法制文化的解释权,而且还应该以积极的姿态来挖掘、引导、弘扬其中的"合理内核"部分,进而构成不悖于现代化法治建设的思想渊源?对于这种现象的思考和探究,可以让我们在构建法治社会的实践当中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思考,并以此来提供更具操作功能的强大借鉴力量.  相似文献   

14.
约两千年来,"焚书坑儒"这一传统历史名词和成语一直为学界所习用.大家评论一致的说法是:第一,这是秦始皇一大暴政.第二,"儒"系指孔子的儒家诸生,是指当时社会绝大部分知识分子.第三,这一暴政极大摧残了我国古老传统文化.如今,有学者撰文提出:秦始皇"坑儒"应为"坑术士",并不是坑儒生.本文不同意此种观点,认为:第一,"坑儒"的"儒"就是指儒家诸生.第二,学术创新首先应当弄明白原载史料的原委,前因后果,把原文看仔细,不可顾此失彼,片面引用,就断然得出结论.第三,对历史上众目共睹的历史大事件、历史大人物,一定要从历史发展的全貌来评价.尤其是"焚书坑儒"这样两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不仅是杀几百个人的向题,它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究竟起了多大作用,有多么深远的影响,是更值得探讨估价的.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把5000多年发展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高度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精华在当代的凝聚和沉淀,是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精华在当代的凝聚和沉淀,也是新时期新实践精华在当代的凝聚和沉淀。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它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时代性,是历史传统精神、革命传统精神和新时期精神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背景,论述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作用,并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提出了新时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做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非典"到SARS的取舍入手,分析读者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和作用,认为翻译不仅要尊信重达求雅,还必须充分考虑读者,才能产生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在当前这场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斗争中,我们要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是全党全国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党全国拧成一股绳,形成抗击疫病的强大合…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更替和社会的进步,对中原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改造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中原传统文化的现代改造必须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引领下进行.因为,民族文化是孕育民族精神的母体和源泉,而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要义的凝聚,并且是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和持续发展的精神向导与动力之源.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原传统文化的现代改造提供精神资源、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20.
非典疫情下对履行合同所产生的影响该如何认定和承担责任的法律问题,司法理论界对此认同并非一致,本从非典的性质和其在合同履行中的作用影响入手,从法理上分析了非典能否认定为不可抗力并作为变更解除合同的问题,论述了非典在特定情形下可以构成不可抗力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