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前我国高度重视发展健康事业,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为健康中国的重要保障,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愈发受到重视。高校毕业生是进入医疗卫生单位的主力军。采用6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探究进入医疗卫生单位的毕业生群体特征及时间趋势,以及影响毕业生选择医疗卫生单位的显著性因素。研究发现,在时间趋势上,进入医疗卫生单位的男性毕业生占比有所下降,毕业生学科背景日益多元,毕业生的人力资本水平较高且有所提升,就业满意度较低且呈现一定波动但整体上表现为上升。从就业选择来看,高校毕业生对医疗卫生单位的就业偏好存在显著的学科、性别和城乡差异,所学专业与兴趣吻合、求职时重视职业的稳定性显著影响毕业生选择医疗卫生单位就业。  相似文献   

2.
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绩效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中雇主招聘渠道选择偏好和毕业生工作搜寻渠道选择偏好的异质性、雇主和毕业生对各种影响因素认知偏好异质性是诸多影响因素之一。探索供需双方偏好异质性的表现,寻求偏好异质性耦合的策略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工作搜寻绩效。  相似文献   

3.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广受关注,其中博士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去向更是引人注目.本文选取工科博士毕业生作为分析对象,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男性、父亲职业是管理层或技术人员、学科排名度高、博士论文为应用性研究、对工资待遇有较高偏好的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概率更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背景因素对于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没有显著性影响,而个体特征、动机偏好、学习经历和能力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到企业就业的选择产生影响,其中,年龄和论文发表指标数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进一步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对进一步加强工科博士培养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5-2020年我国博士毕业生数据,分析其去向及就业特征。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就业单位偏好主要为高等学校、医疗卫生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国有企业等;就业地区具有明显属地原则和中心聚集效应;不同院校类型、不同学科门类(类别)的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差异显著。针对博士毕业生去向及就业特征,认为需建立就业动态反馈机制,完善就业创业知识培训与教育,积极引导高层次人才到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应协同国家社会需求,建立多元化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博士毕业生就业质量,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5-2020年西部地区学术型博士毕业生数据的视角,分析其去向及就业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学术型博士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待业率较低。就业单位性质以“学术型”市场为主,主要为高等学校和科研设计单位。就业地区具有明显地域聚集效应,即学位授予单位所在地区。就业工作性质7成以上选择教学与(或)科研;不同院校类型、不同学科门类、不同论文研究类型的学术型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和工作性质选择差异显著。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户口所在地区、院校类型、学位类别、学习方式、毕业年份、论文类型、论文选题来源以及按照一级学科授予学位等因素对就业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探究了博士毕业生非学术职业选择的形成机制。通过分析1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1333名博士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发现,经济压力、导师指导及就业环境是形塑博士毕业生物质偏好和职业前景认知的重要因素。经济压力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博士毕业生的非学术职业选择,而是通过影响他们的物质偏好产生间接作用;导师指导和就业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博士毕业生的非学术职业选择,还通过影响他们的物质偏好和职业前景认知对其非学术职业选择产生间接作用。男性博士毕业生承担了更多的经济压力,且这种经济压力对其物质偏好的形塑作用显著高于女性博士毕业生。导师指导对博士毕业生物质偏好及非学术职业选择的影响在30岁以下博士毕业生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东部地区就业环境对博士毕业生物质偏好和非学术职业选择的影响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可以通过鼓励博士生树立多元化的职业价值观、为他们提供结构化的职业认知渠道和有针对性的就业支持等措施,帮助博士生理性应对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7.
应用对陕西省77所不同类型和层次高校16510名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数据,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在工作特征满意度、职业匹配度和就业总体满意度等维度的就业质量测量指标上多数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感知的就业单位的职位、地理位置和稳定性等工作特征满意度和职业匹配度、就业整体满意度水平要显著高于男生。(2)性别因素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及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据此提出三点政策建议:(1)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越早开展越好,较高的职业匹配度有助于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2)根据不同性别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单位工作特征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更适宜的职业岗位;(3)加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和就业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贯彻落实力度,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年数据探讨了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与城市籍大学毕业生就业获得差异。研究发现:(1)更高比例城市籍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以及主管单位为中央/省级的单位工作。2000年之后,城市籍毕业生选择自雇的比例显著高于农村籍毕业生;(2)绝大多数城市籍和农村籍毕业生选择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就业,选择去乡镇、农村就业的比例越来越少,但是选择回农村或乡镇就业的农村籍毕业生比例高于城市籍毕业生;(3)2000级以前,农村籍毕业生全年职业收入高于城市籍毕业生。但是2000级以后,城市籍毕业生全年职业收入超过了农村籍大毕业生;(4)农村籍毕业生与城市籍毕业生在劳动合同签订、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工作保障上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还进一步分析了造成农村籍毕业生和城市籍毕业生就业获得差异的原因,发现社会资本(特别是先赋社会资本)以及人力资本差异(毕业于不同层次大学)是造成两者就业获得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CGSS2008年的数据,分析父母的政治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子女工资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父母是官员的"官二代"大学毕业生收入只比非"官二代"大学毕业生高2个百分点,且不显著。但是通过对大学毕业生能力的控制且加入父母官员和高校等级的交互项后发现,同是来自等级较高的大学的"官二代"大学毕业生收入高出非"官二代"大学毕业生收入12.65个百分点,对于高校等级低的大学毕业生,官员的子女收入则略低于非官员的子女收入。说明父母的官员身份对大学毕业生子女收入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本研究还发现,父母的政治资本显著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单位选择,父母是官员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公有制单位的机会是非"官二代"大学毕业生的1.417倍,父母是党员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公有制单位工作的机会是父母为非党员的大学毕业生的1.453倍,父母利用政治资本对其大学毕业生子女工作选择的影响是影响子女收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的实证分析基于32所教育部直属"985工程"高校2014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数据。高校毕业生存在明显的就业方式偏好、就业地域偏好、就业单位性质偏好和就业单位行业偏好。从就业方式来看,高校本科毕业生明显偏好于"国内升学"和"国(境)外留学";从就业地域来看,高校毕业生明显偏好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高校毕业生主要偏好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等机构和单位;从就业单位所属行业来看,高校毕业生主要偏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金融业等行业。导致教育部直属"985工程"高校2014届本科毕业生在就业方式、就业地域、就业单位性质和就业单位行业等方面存在就业偏好的成因:一是"985工程"高校毕业生具有相对优越的人力和社会资本,二是"985工程"高校良好的社会和学术声誉,三是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典型的二元分割。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偏好,毕业生应不断增强自身的就业风险防范意识,高校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政府要努力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校毕业生跨省就业流动的空间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微观抽样调查数据,采用空间自回归交互模型对高校毕业生在就读地和就业地之间形成的跨省就业O-D流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发现有:(1)高校毕业生就业O-D流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基于流出地、流入地和流出地—流入地三种类型的空间相关系数都显著为正,因而忽略空间相关的特征会导致估计结果不可靠;(2)跨省就业流量与距离负相关,且距离的这种负向影响由于空间相关的引入而变弱;(3)考虑空间相关后,各区域因素对O-D流的影响效应可分解为源点效应、目的地效应、域内效应和网络效应,而且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对高校毕业生O-D流的影响效应各异.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未来的区域人才政策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强调空间协调性,跳出孤立发展思路,建立更广域的人才观;二是强调路径针对性,区域应根据自身现实选择差异化的人才政策集合.  相似文献   

12.
工作搜寻偏好是指工作搜寻者在面对几个或者多个工作搜寻方式或工作搜寻结果时,选择其中某一个方式或结果的倾向性。以江苏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2013届毕业生为对象,探讨工作搜寻偏好对工作搜寻绩效的影响,并分析心理资本在工作搜寻偏好和工作搜寻绩效间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工作搜寻偏好对工作搜寻绩效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心理资本在工作搜寻偏好和工作搜寻绩效间起着部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北京大学课题组于2007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的一项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借鉴国际上已有的相关实证发现,系统考察了高校毕业生保留工资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发现,性别、年龄、生源地、家庭收入、学历层次、学校质量或者声誉以及学业成绩都是高校毕业生保留工资的显著影响因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还通过引入私人社会资本和组织社会资本的概念来分析它们对于保留工资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毕业生的私人社会资本对于他们的保留工资有着负的显著影响,而通过校园生活积累的组织社会资本对他们的保留工资却有着正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9-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Oaxaca-Blinder成因分解等实证方法,对高校毕业生行业收入差距的成因进行探析。研究结果表明:毕业生行业收入差距在总体上存在拉大趋势,行业收入差距更多体现在行业间;新兴服务业(金融和IT)既是高校毕业生最热衷进入的行业,又是存在显著收入溢价的行业;行业间的个人、家庭、工作和人力资本特征差异是造成行业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其中人力资本异质性的贡献度更大;排除以上因素的影响,能力相似的毕业生因为选择进入新兴服务业,起薪至少显著高12%。这意味着新兴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溢价主要源于毕业生选择进入新兴服务业,而不是因为进入新兴服务业的毕业生的人力资本水平更高,家庭背景更好,或者从事的工作岗位级别更高。  相似文献   

15.
高校毕业生职业选择决策因素及就业指导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重庆市高校毕业生职业选择决策因素的调查发现,单位发展潜力、行业发展前景、个人发展晋升空间是影响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针对上述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特点,本文提出相应的就业指导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利用层次分析法 (AHP) ,对影响毕业生谋职的诸因素进行定量化分析 ,建立辅助决策模型 ,然后对侯选的单位进行排序 ,帮助毕业生选择恰当的工作单位  相似文献   

17.
安徽A高校学前教育专业2009届18名男毕业生除2名读研究生以外,目前只有1位男生从事幼师职业,其他15位男生毕业后选择了其他领域的工作。经研究发现,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男毕业生从事幼教职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针对存在的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四点促进本科院校学前专业男毕业生从事幼师职业的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幼儿教育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影响毕业生谋职的诸因素进行定量化分析,建立辅助决策模型,然后对侯选的单位进行排序,帮助毕业生选择恰当的工作单位。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271家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了解雇主对大学毕业生职业能力、素质和工作贡献的评价.结果发现,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和工作贡献均表示满意.其中,对“自主做事力”的评价显著高于对其“与人互动力”的评价;对“技术工作”贡献的评价显著高于对其“管理工作”贡献的评价.不同产业性质和单位类型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职业能力和工作贡献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外国投资者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与外资进入模式间的关系可以发现,来自东亚经济体的投资者更愿意选择控制程度较高的进入模式,包括建立独资企业以及在合资企业中持有更高股份。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增加了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导致短期内选择控制程度较低进入模式的投资者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