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联想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探索、发现、创造的前提,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要过程.根据联想思维的途径,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
朱敏 《地理教育》2006,(1):66-67
联想思维是指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将前一事物称为刺激物或触发物,后一事物称为联想物."联想是打开沉睡在头脑深处记忆的最简便和最适宜的钥匙".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既有助于学生通过联想理清地理知识间的联系,构建完整、灵活、便于运用的知识网络,强化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联想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联想思维在认识活动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它是解答数学题的一种基本思考方法。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实质上是已知和未知间的一系列的联想过程。这种联想往往是缺少逻辑依据,没有清晰推理的。在解题时,通过仔细的观  相似文献   

4.
联想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联想思维在认识活动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它是解答数学题的一种重要思考方法。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实质上是己知和未知之间的一系列的联想  相似文献   

5.
所谓联想思维 ,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也就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内在或外在的联系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联想思维的引发点是“事物之间的内在或外在的联系”。其形式是由此及彼 ,如同架桥 ,彼此连接 ,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如图一 :甲—→乙—→丙—→丁 ,是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 ,属单向性发散思维 ;如图二 :甲—→乙—→A丙—→B丁—→C,是由一事物联想到多种事物 ,属多向性发散思维。前者是联想思维的基础 ,后者是它的发展和深化。联想思维的方法有同物联想、对比联想、比拟联想、形似联想、神似联想、因果联…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创造活动,往往离不开创造性联想.创造性联想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过程,各种不同属性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想.联想能使思维流畅灵活,通过联想能把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通过联想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增强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所以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一些联想方法,根据所授内容和课型特点设计一些联想型问题,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技] 联想,是根据事物间的各种关系,由此及彼,由一个事物想到另外事物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8.
创作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思维总是依赖于联想.联想是借助想象的思维,运用特定语言的描述,而创造出与原来事物有内在联系的理性意象的过程.联想不受时空的限制,把事物及其现象连接沟通起来,提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以深化实现情感交流的目的.创作过程用联想思维及运用多种联想思维的方法,可以拓展创作空间,开阔情感视野,可以增强表现效果.  相似文献   

9.
创作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思维总是依赖于联想。联想是借助想象的思维,运用特定语言的描述,而创造出与原来事物有内在联系的理性意象的过程。联想不受时空的限制,把事物及其现象连接沟通起来,提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以深化实现情感交流的目的。创作过程用联想思维及运用多种联想思维的方法,可以拓展创作空间,开阔情感视野,可以增强表现效果。  相似文献   

10.
联想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探索、发现、创造的前提,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要过程。根据联想思维的途径,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 一、牢固的基础知识是联想的源泉 例1 解不等式2-<1lg8lg3lg2-++xxx< 3. 联想方向:本题可用常规方法来解,但比较复杂。如果能联想到定比分点的知识,则可另劈蹊径。 解 设x轴有1P、P、2P三点,其坐标分别是2-、1lg8lg3lg2-++xxx、3,P为1P、2P的内分点,则21PPPP=l>0 即21PPPP=l = )11(lg)3)(lg2(lg1lg8lg3lg…  相似文献   

11.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与其关联的另一个事物的思维过程,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法,是直觉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它在数学发现过程中有着广  相似文献   

12.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种事物的经验,又想起另一事物的经验这一心理过程。联想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它是发散思维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联想需要遵循接近律、类似律、对比律和因果律。所谓接近律,是指对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事物产生的联想。比如,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怎样将圆柱转化成已经学过的  相似文献   

13.
联想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是以已掌握的知识、方法为基础,有依据、有目的、有意识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它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是产生奇思妙想的源泉.  相似文献   

14.
1.联想构造联想是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和过程,这种联想通常是事物的形式、结构、范围、关系等因素作用的结果.由联想而引发的构造称之为联想构造.  相似文献   

15.
所谓联想,是指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过程。它作为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方法,贯穿于作文这种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联想就像一团发酵剂,一下子扩大了作文的思维空间,使得文章内容丰富、思路开阔。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善于浮想联翩,让联想成为你作文成功的翅膀。  相似文献   

16.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即由此及彼的过程。根据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联想三大定律:相似率、  相似文献   

17.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即由此及彼的过程。根据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联想三大定律:相似率、对比率、接近率,我们把联想的方式归结为八大方式,即: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强制联想、离奇联想、喷疑联想和审美联想。  相似文献   

18.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外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即由此及彼的过程。根据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联想三大定律:相似率、对比率、接近率,我们把联想的方式归结为八大方式,即:接近  相似文献   

19.
一、从发散思维入手,解决“不知道该写什么”的问题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以一个问题为中心,从各种不同角度或侧面进行深入思考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联想和想象是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它们使学生由此及彼,从已知到未知,产生新的感知,新的意象,能使有关材料尽快“汇集”,或形成对某一个问题的多种视角,从而打开写作思路。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现象,它包括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追忆联想、推测联想等。如何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学生所学的语文课本,指导学生展开联想。…  相似文献   

20.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活动过程。客观事物总是互相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就会形成不同的联想。因此,在讲读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形成或利用联想,是发展学生语言和发展学生思维的良好途径,是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我在六年制小学语文中年段的讲读教学中,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大致用了如下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