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叠字,古代称之为“重言”或“复言”。对于它的表情达意功能、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作了形象的说明:“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 ‘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  相似文献   

2.
谈起词语重叠,人们往往只从语法角度去认识而很少从美学角度去欣赏它。殊不知词语重叠也是一种审美手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国诗歌史上的丰碑《诗经》所表现出的丰富的审美内容,正是与《诗经》中所采用的丰富的审美手法分不开的,词语重叠便是其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据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就有一百九十八篇运用了词语重叠手法。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评价《诗经》运用词语的重叠时指出:“‘灼灼’状桃李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似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口要)(口要)’学草木之韵……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他甚至还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民歌总集,距今虽已两千余年,而其中警动的语言,依然闪耀着古代歌手们智慧的光芒。历来在《诗经》的研究中,主要是把它放在经学、史学、和文学的角度上来加以探讨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已注意到《诗经》的修辞问题,他在《物色篇》中说: ……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呆呆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ㄈ諊ば?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连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夸饰》篇又谓:  相似文献   

4.
古人好用叠字、叠词、叠句,其叠法各异,妙趣横生,颇多佳句。 一句一叠的,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 一句二叠的,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別离”。(古诗十九首) 一句连叠三字的,如“树树树梢啼晓莺”。(刘驾诗) 一句叠三字的,如“槭槭凄凄叶叶间”。(吴融诗) 两句一叠的,如“断竹,续竹,飞上逐肉”。(《弹歌》)  相似文献   

5.
关于迭音词,《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曾有具体切要的评论:“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之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皎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刘勰所举说明《诗经》时代,迭音词已被广泛运用。以后的诗词曲赋,杂剧小说中更是俯拾即是,迭音词深得作家、诗人的注重。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迭音词的修辞作用。  相似文献   

6.
风诗蠡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历代研究它的人最多,流传下来的专著也不少。前人用力之勤,钻研之深,望尘难及。但千虑一失,总是有的。随手札记,加以申述,积稿已经盈尺。学问的领域浩渺无边,我的这些意见,不过是以瓢酌海,因此把它叫做《读诗蠡测》。下面是从风诗札记中整理出的几条,用供同志们批判。 (一)释“采采”——谈诗中重叠字例不作动词《诗经》中用的重叠字很多,旧注把绝大多数都释作形容词或副词,几乎没有释作动词的。只有“采采”一词,有的释作动词,有的释作形容词。仔细推敲,释作动词都是错误的。诗中重叠字当作形容词用的,例证极  相似文献   

7.
刘勰说:"灼灼状桃李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风雪之貌,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木之韵?毙淳白次铮?只有随物附形,神貌皆肖,才栩栩如生,真切感人,  相似文献   

8.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林淡秋三十年代就从事文学创作,选入《林淡秋选集》的小说虽仅二十来篇,但“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很有自己的特色,“朴素、严谨,在浓郁的生活画面上有着强烈的时代感”,这种特色表现在语言上是: 叠字迭出,绘声绘色 一般人认为叠字是诗、词、曲语言的特色,《诗经》中有2/3的诗篇运用叠字;在词中李易安《声声慢》运用叠字的成就达到空前的水平;在曲中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叠字也别具一格。这些韵文运用叠字使作品的节奏美、音乐美更加鲜明。但小说不是韵文,  相似文献   

9.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音,喓喓学草虫之韵。"这就是要求在描写景物时,需抓住景物特征,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描写,力求达到随物赋形、形神毕肖的境界。一.远远近近,形成立体感。描写景物就像画一幅风景画,要选好观察点,按一定顺序写。有的先写全貌,再写部分,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从内到外或从外到内,先画轮廓,再突细节。远景给人以全貌,但不细切,近景给人真切,又缺乏立体感,这就要求作者将观察中的距离伸缩。  相似文献   

10.
黍、稷是《诗经》中常见的两种农作物的名字。在《王风》、《唐风》、《幽风》、《小雅》、《周颂》和《鲁颂》等诗中计有三十七见,其中黍在十三篇中二十见,稷在十篇中十七见。绝大部分都是在同一篇中出现。如《王风·黍离》篇说:“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唐风·鸨羽》篇说:“不能艺稷黍”,  相似文献   

11.
荀子的文学作品虽不多,但影响较大,故而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荀子》中有民歌体的《成相篇》,被称为“弹词之祖”和“三三七言”诗体的开创之作;在文学史上,个人自作而称为诗的,最早是《荀子·赋篇》中附录的《饱诗》。《荀子》中还有以赋命名的《赋篇》,这是文学史上现存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它和楚辞诗体一道促成汉赋的诞生。  相似文献   

12.
诗中叠字又称“重言”,是一种修辞手段。叠字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是两个字的重叠,却传达出了一种不尽的意味。无论是用来刻画人物,描写事物,还是用来抒发情感,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收到多种多样的艺术效果。杜甫非常注意诗句的音韵和谐,所以杜甫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了叠字,他的诗歌一千四百余首,用叠字修辞的诗有三百多首。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  相似文献   

13.
诗中叠字又称“重言”,是一种修辞手段。叠字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是两个字的重叠,却传达出了一种不尽的意味。无论是用来刻画人物,描写事物,还是用来抒发情感,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收到多种多样的艺术效果。杜甫非常注意诗句的音韵和谐,所以杜甫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了叠字,他的诗歌一千四百余首,用叠字修辞的诗有三百多首。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叠字炼字炼句的难度很大,但是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能把叠字运用得天衣无缝,使其诗歌意象情趣横生,呈现出令人震撼的音意美,具体表…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词中的叠词有状形、状声、状色等作用。诗中叠字位置比较灵活,可位于句首、句中、句尾。叠字之运用贵在富有新意。古典诗词中使用叠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有着独特的声韵美,能使韵致、神情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5.
叠字亦即重言词,它是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叠字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诗词中有特殊的妙用,这一点古人早已注意到了。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一连六句,皆用叠字,今人必以句法重复之甚。古诗正不当以此论之。”郭绍虞说:“胡应麟《诗薮》谓‘未必古人用意为之’,参屈宋知古人是有意为之。但何以连用叠  相似文献   

16.
重迭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诗用叠字最难。只有做到‘复而不厌’方为精妙。”李清照词《声声慢》,可谓重迭之绝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活了一个孤寂愁惨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7.
两个完全相同的字连续用在一起,这种现象叫叠字。在古诗中,有不少叠字现象,这些叠字有很多独特的修饰作用。一、渲染气氛,创设意境。古诗中运用叠字,能渲染气氛,创设一种意境,或美好动人,或凄凉悲哀,或自然写意,或豪迈壮观。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草》)中用“离离”来形容野草繁茂而连绵不绝,生动传神,读来仿佛看到了铺满绿草的一望无际的原野,而“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题菊花》)中“飒飒”两字又写出了秋风的肃杀,秋景的悲凉。另外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里,用“…  相似文献   

18.
乔任 《文教资料》2009,(15):10-12
人们普遍认为“元稹《离思》五首之四”是作者对亡妻韦丛的悼念之作,表达了对亡妻一往情深的真挚感情。此诗因表达手法与表现形式的高妙,历来被推崇为“悼亡诗作”中的精品。但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离思》五首之四并非“悼亡诗”,而是元稹为他年少时的爱人双文(即崔莺莺)所作的“艳诗”。本文认为《离思》五首之四非“悼亡诗”,很大程度上可能属于“艳诗”之列,并就此展开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9.
叠字,就是把相同的字词并列在一起连用,又名“重言”“复叠”。叠字是汉语运用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总共三百零五篇作品中,用到叠字的有近二百篇。后来的诗文,使用叠字的更是举不胜举,有的甚至全篇句句都有叠字,读来音韵优美,声情并茂,令人回味无穷,堪称妙笔佳作。  相似文献   

20.
《尔雅》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收录名词、动词、形容词及副词等一般词语,相当于义类汇编或语词性类书,犤1犦也有人将其理解为古汉语同义词词典。前三篇中,《释训》着重描写事物的情貌,词目多为叠字。“《释训》云者,多形容写貌之词,故重文叠字累载于篇。”犤2犦那么,前二篇《释诂》与《释言》,存在怎样的异同关系呢?历来有三种观点:一、《释诂》解释古语,《释言》解释方言邢《尔雅注疏》论《释诂》:“诂,古也。古今异言,解之使人知也。”论《释言》:“古今方国殊别,学者莫能通,……故为之作释也。”但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