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阮籍写于魏晋之交的八十二首咏怀诗是他当时心灵的真实写照。诗歌中体现了诗人心灵的痛苦和矛盾。本文认为造成诗人痛苦矛盾的关键点在于他对时间的敏锐感悟,并且从阮籍对时光飞逝、今昔对比和渴望永恒三个方面感悟做出分析,探究其文化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2.
阮籍的《咏怀诗》向以幽深、隐晦著称,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阮旨遥深",钟嵘《诗品》评阮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后人多赞同,但因角度和解读方法的相去各异,对阮诗的读解有不少忽视诗歌本身,笔者试图采撷前贤今人之高论,结合一己之感悟,略述读《咏怀诗》的浅见。  相似文献   

3.
阮籍人格心理的超我意识具有自由超脱和批判世俗的特点。在现实环境和自我意识的压抑下 ,产生“超我—自我”的心理冲突和道德焦虑 ,并在《咏怀》诗中通过自卑与自责的方式凸现出来。其超我意识是在家族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及认同下产生发展的 ;同时他内向软弱的性格和与政治的疏离关系 ,又使超我无法突破自我的压抑。阮籍超我意识的理想人格从勃兴到分裂 ,是当时社会条件下他的个体人格悲剧  相似文献   

4.
阮籍、嵇康是“竹林七贤”的核心人物,他们的诗歌代表了“竹林七贤”最高的艺术成就,在文化品格上表现出三重性。其一是道教品格,以游仙诗表现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并掩饰自我思想上的痛苦;其二是儒学品格,表现为对儒学道德准则的遵循和具有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热情;其三是道家品格,对老庄思想的认同及追求生命的自然、全身避祸。三者交织,构成阮籍、嵇康诗歌文化品格的复杂性,从而造就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矛盾状态  相似文献   

5.
阮籍身处魏晋易代之际,上承两汉,下接南北朝,今共存诗九十七首。通过对其诗韵的分析,可看出其用韵(包括声调)或类于两汉,或近于南北朝,由两汉向南北朝过渡之特点昭然可辨。类于两汉者有东冬钟、鱼虞模、元寒桓删山先仙;近于南北朝者有支脂之微、齐隹皆灰咍、覃咸侵盐凡添。  相似文献   

6.
对死生的探求与抉择——嵇康和阮籍生死意识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对死亡枕藉的现实历史境遇,阮籍、嵇康对死生进行着痛苦的思考与探寻,突显出他们浓烈的生死意识。在死亡的观照下,阮籍以对现实的激烈批判、否定,甚而走向幻灭的人生,但最终难以摆脱现实生命的沉重:嵇康以对现实的抨击反抗却犹肯定人生,希图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求闲适自得的人生,却以生命的被戕杀为代价,两者无疑都是不幸的。但两者由于其家庭背景、思想和人格追求等互有同异,他们对死生的探求与抉择亦是互有异同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触目伤心的死生浩叹;二是对本体生命的眷恋和对现实人生的执著;三是对个体生命有限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时间意识,他或感叹历史沧桑的变迁、惶恐时间的流逝,或疑惑上天的旨意、警示世人珍惜今日。白居易诗中浓郁的时间意识缘于诗人际遇的坎坷、中唐的政治背景、多元的思想文化及民族的时间传统。恰因白居易诗歌中时间意识的流动甚或激荡,后人才能从中解读到他对国家、对人民博大而深沉的爱。  相似文献   

8.
阮籍是“竹林七贤”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生活处于矛盾状态之中,黑暗的政治局势使他救国救民,建功立业的“济世”志向无从实现。一方面不甘与邪恶势和同流合污,一方面又因无力与之抗争而转入“好老庄”追求生命的自然,全身避祸,由此体现出来的是其人格上的激烈的冲突和矛盾.  相似文献   

9.
10.
阮籍82首《咏怀诗》从动物、植物、意境三方面来选择意象,表现出无助的悲凉和一种无友的绝对的孤独等。阮诗借用意象选择来表达内心的苦闷自有它的好处:可以帮助他在政治上逃避祸害。从艺术上看,又完成了文人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咏怀诗》主要创作于阮籍出仕司马氏之后,由于政治上的随波逐流而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他力图用一种以狂与慎为特点的行为方式树立自己的方外形象,藉此曲饰人生的难堪。诗歌是阮籍自我压抑中的独吟,在内容与艺术上都深受其人生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曲饰性。这种人与诗合一的文学创作成为作者的生命需要,又融入他的哲学思考,是非常个人化的,体现了魏晋文学自觉的演进。  相似文献   

12.
阮籍是魏晋时期标举和张扬独立人格的代表人物。由于当时身处险境,他对独立人格的坚持采取了一种比较独特、策略、巧妙同时也比较复杂的方式,主要有朝隐、“文多隐避”、肆行包括饮酒在内的放诞不羁行为等。阮籍对独立人格的维护和坚持,在魏晋时期成为一面旗帜,对当时文人思想的启蒙,对冲破西汉以来形成的儒家伦理道德狭小的精神领地,对高扬人的主体精神,都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孤独感是人们在精神生活中的一种寂寞无聊的情绪体验和孤苦无依的心灵感受。阮籍的孤独感,在一生各阶段无时不有,在社会和家庭中无处不在。他的孤独感浓郁而强烈,自觉而明确,其视野的广阔、程度的绝对和感受的深沉,都是前所未有的。正是凝重的孤独感,使诗人实现自我的完善与超越,使作品格调极高,文学与哲学结合得最早,成为划时代的杰作。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阮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后人从不同的立场出发,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和评论阮籍,往往得到迥然不同的看法。研究阮籍的思维方式能从总体上把握他的思想,并能达到拓展和提升现代人思维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帝的"东园",有凤没身居之.汉宣帝的杜陵,非但曾被称为"东园",也有凤十一集之的传闻.而葬有曹丕与司马懿的首阳山,在阮籍看来,却是一个"凤翔过而不集,鸣枭群而并栖"的所在.阮籍在其咏怀诗中,正是以"东园"隐喻皇家陵园.本文作者认为,理解<咏怀诗·其三>首二句的关键,不在以"嘉树"之喻曹爽;而在以"季孙氏"喻曹魏政权.而此时的曹魏政权在阮籍心中,只是一座已经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的陵墓.  相似文献   

16.
阮籍《咏怀诗》中有一些独特的意象反复出现,如"白日西颓"、"秋"、"坟墓"以及神仙意象等。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凸现出对生死问题的强烈关注——由对万物的生命活动以及神仙世界中体验到个体生命的最终悲剧性结局,进而怀疑一切生存行为的价值,绝望之后"虚妄"感油然而生。阮籍是在时间的维度上以死观生,承受着"虚空"的重压,可以说,阮籍的深刻、苦闷、焦虑都源于此。阮籍《咏怀诗》中对生死问题的体认超越了同时代的人,表现为一种悲天悯人的天地精神。这是一种关怀终极生命的人类精神,它可以穿越时间的隧道延展到当代,给予我们以对待生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汉魏两晋之诗人作诗之时并不曾自拟诗题,其诗题均为后人“用诗”时所加,多数诗题盖至入选《文选》而定于一尊。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最初也是没有诗题的,《陈留》是对阮诗的最早称谓。最初“咏怀”一题之于阮诗不过是指其中一类而已,后唐人作《晋书》以偏代全,遂成为阮诗的总题。《豪杰诗》并不是今本《咏怀诗》中的某一首或几首,属佚诗无疑。  相似文献   

18.
高平陵政变是促使嵇康、阮籍政治思想转变的关键。阮籍、嵇康政变后顺着各自思想逻辑的发展,其对政事的理解和处世态度产生重大变化,从而直接开启了新一代士风。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作家们,由于生活在不同时代的政治生态中,以及自身的哲学追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魏晋之际特殊的政治生态环境和老庄哲学思想成就了阮籍这样的畸零人格和审美的人生。从阮籍的人生可以窥见一代士人长久历史苦难的内化沉积,他通过对自然本体境界的追求,与苦难现实相对抗,在审美领域中寻找心灵慰藉。但展现在阮籍眼前的是价值的毁灭而不是实现,他在矛盾冲突中感受到的只是虚无。这也是82首《咏怀诗》所诠释出的他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