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仰的本质是人类基于实践基础的一种自我超越。它虽然是一种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但却并不是精神冥思的产物,而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化。因而它具有丰厚的社会文化内蕴,即蕴涵并展示着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非理性与理性等诸多关系对子。其结构呈现为诸多关系对子的适度张力状态。这种张力使信仰这种独特的超越成为一种人的植根于现实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
“法的合法性”问题是建立在关于“合法性”中“法”的广狭义理解基础上的,潜藏着人们对法的本质的一般认识,体现了人们依照应然法的标准而对实然法的评价。法的合法性来源于理性与信仰,是以现实社会为基础的,其中潜含了人们对法治理念的认可。韦伯与哈贝马斯关于法的合法性所进行的思辨中包含了对“亚里士多德法治公式”的共识,着重于对理性和信仰的分析。这为我们进一步思考法的合法性问题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是对历史过程的经验描述,而是反映现实的真实社会状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史,“历史精神”体现为一种历史发生学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不是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析了人类自由的获得路径问题。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发现了真正探及社会生活本质同时也是文化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矗立于现代哲学之林,这就是作为整体哲学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现实与理想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统一的关系。现实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同样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与理想是马克思主义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维度,舍弃任何一个方面,都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现实与理想的内在关系,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平等思想一旦进入宗教理解之后,就不再是纯粹现实意义上的具体诉求,而是与宗教的整体信仰体系融为一体,具有超越与抽象的特征。佛教平等观的向度主要体现为立足于“缘起论”的“空性”绝对平等,立足于“佛性平等”的人性、人格及道德完善意义上的平等,以及立足于宗教体验的境界论意义上的平等。佛教的平等思想对现实社会的平等意识与平等诉求产生着复杂的影响,同时,佛教平等思想的现代诠释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身体视角来审视早期马克思的历史观可以发现,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的目标,不是对物的占有,而是感觉的解放;人的解放的过程,不是一种抽象的意识活动,而是一种具体的“有身”的历史活动;历史发展的最初动力,不是事件的堆积,而是由身体引发的“物质资料—精神—生命—社会关系”四位一体的生产;历史之谜的解答,不是对历史与自然的割裂,而恰恰是以身体活动为载体的、历史与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解.在这个“我消费故我在”的时代,马克思的这种思想,对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人的文学”中的“人”不主要指“个人”,而是指“人类”,因而他的“人的文学”不是“个人本位主义”的文学,而是“人间本位主义”的文学;他的“平民文学”中的“平民”也不是“民粹主义”意义上的“平民”。而是泛指“人类”,因而“平民文学”不是有关底层民众的文学,而是关于人类的文学。由此,普世诗学构成周作人早期文论的基本质态,而不是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所谓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文学观。  相似文献   

8.
“忠恕之道”的本质精神不是“忠君”,而是推己之心以爱人。它不仅是道德原则规范,而且是道德实践方法。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从现实人们道德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来看,为了避免形成道德真空,“忠恕之道”尽管不属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但仍可以作为中介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起到辅助作用,用以引导人们弃恶扬善,避恶趋善,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是"羊的传人"--申论古代中国"羊文化"的历史存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中国曾经存在过一种以溏及其善、羲、美(均以“羊”为内核)为特质的“羊文化”。它影响过人们的社会生活、宗教生活、外交生活、精神生活。有别于远古龙图腾的羊不是个别民族的图腾和附加在灵物之上的吉祥物,而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的图腾,其本身就是一个吉祥物(羊——祥),因而也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图腾和吉祥物。真正能够代表“黄河文明”及其祥和循法与礼仪之邦本质的吉祥物不是表征帝王、皇权,面目狰狞和张牙舞爪的“龙”,而是作为法道德的象征与面目和蔼可亲的“羊”。中华民族祥和循法、道德践履的优良传统与审美崇尚的诗性精神根植于古老的“羊文化”。中华民族是“羊的传人”,而非“龙的传人”。  相似文献   

10.
在与“五四”时期爱情题材伤口的比较中,论深入和分析了“莎菲型”新女性形象“灵肉一致”的爱情至上观的本质内涵。认为,不是从现实的历史的范畴来写莎菲们的爱情追求,而是从生存本质的角度,从处于现实人生中人们的超越意识来写他们纯真美好的情怀,这是丁玲对“五四”以来爱情题材作品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前提是社会成员对法律的信仰,要求“良法之治”。立法要在社会成员不同利益要求的“博弈”中求得一种平衡,立法还要照顾到现实中已有的习惯和惯例。只有这样才能使法律发挥应有的作用,否则就会造成法律与现实的脱节,并进而造成法律的整体软化。在此意义上讲,立法的本质是发现而不是创造。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期精神信仰及其方式的哲学透视与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和价值实现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精神信仰及其方式也必然呈现多元化的倾向。但其归结起来无外乎三种基本方式:一是以宗教为基本方式,以信神为基本特征的信仰;二是以正确处理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理性与非理性三大关系为基本方式的合理的、科学的信仰;三是以盲目的、伪科学的迷信为基本方式的信仰。所以,社会转型期人生哲学的研究要倡导积极理性与高尚信仰的结合,维护两者必要的合力与张力,以造就人们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和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将人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手段的同时 ,深刻地论述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的人的本质特性。由于人类不像动物那样只受肉体需要的支配进行生产 ,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全面地改造自身 (形体、精神、意志、情感 )和美化自身的生存环境 (社会、自然 ) ,创造着文明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创造着美 ,所以马克思所说的“美的规律”不是指某些事物的一般性规律 ,而是指“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 ,这样就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劳动的本质和美的本质。从这一点出发 ,我们就可以分清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现实美和精神生产所创造的艺术美是分属存在和意识的两种不同范畴的美 ,同时也就弄清楚了自然美的本质和自然物的形式美是分属两种不同性质的美。  相似文献   

14.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树立信仰和了解历史,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二者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关联性.树立信仰和了解历史是崇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我国各界领导人对崇高精神所涵盖的具体内容均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这些精神为我们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提供了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学习型学校的构建与教师素质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构建学习型学校是现代社会对学校的要求“学习型学校”的概念本质上是“学习型组织”在学校中的体现,是学校努力把自己构建成学习型组织的努力过程。学习型学校与学习型组织一样,不是一种静态的组织模式,而是一种理念和信仰,是把学校构建为学习型组织的动态的过程。圣吉说,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以前的近代哲学是立足于“市民社会”来理解实践的 ,马克思则揭示了实践的“革命的、现实批判活动”的本质 ,将其作为哲学的现实基础 ,实现了哲学的根本变革 ,说明哲学的可靠性不在于设定“不可怀疑”的逻辑起点、理论前提 ,而在于合理地理解现实实践。实践是辩证法的原型 ,“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与否定性的辩证法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实践是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交互作用的过程 ,由于这两种关系的相互中介 ,实践的发展表现为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辩证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但大多是用老办法搞参观调查,热热闹闹,效益不高;立足于现实、着眼新时代要求,对课程社会实践教学的含义性质、课堂设置和课堂形式等最基本的问题进行创新定位,是搞好社会实践教学的前提;课程社会实践教学不是一般的教学方法手段,而是与理论讲授课堂相辅相成、同时并举的教学课堂构成,这一课堂有三种存在形态和社会见习、实践体验、课题研究、专题研讨、现实夜谈等五种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将人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手段的同时,深刻地论述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的人的本质特性。由于人类不像动物那样只受肉体需要的支配进行生产,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全面地改造自身(形体、精神、意志、情感)和美化自身的生存环境(社会、自然),创造着明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创造着美,所以马克思所说的“美的规律”不是指某些事物的一般性规律,而是指“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这样就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劳动的本质和美的本质。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分清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现实美和精神生产所创造的艺术美是分属存在和意识的两种不同范畴的美,同时也就弄清楚了自然美的本质和自然物的形式美是分属两种不同性质的美。  相似文献   

19.
信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它体现了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是人类立足于现实,对“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的永恒追求与向往,是一种非物质享受的精神需要。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辩  相似文献   

20.
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真正面向未来的学校文化,恰恰是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文化土壤中,能孕育出超越历史与现实的文化。学校文化本身也应体现指向未来和超越的本质。当今学校文化建设十分现实和重要的任务,不是回避或以精神否定财富的方式来形成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是要从财富与精神、幸福人生关系的意义上,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学校要完成适应新时期发展所提出的新文化任务,唯一的出路是参与到社会新文化的构建中,按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时代的精神,构建超越现实的新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