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黄远生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卓有成就的政治记者.在他以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都是政治家;从他开始,新闻的采访与写作业务受到重视,而“远生通讯”更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报界创一新局面,如梁启超之于议论也”. (一) 黄远生(1883-1915),名为基,字远庸,笔名远生.他出生在江西九江一个“书香人家”,因父亲一生在科举上不得志,从小就“为家人所促迫”而“陷于科举”.十六岁考取秀才,二十岁中举人,二十一岁则成了进士,“以知县即用”.  相似文献   

2.
李晨光 《新闻世界》2013,(7):223-224
【摘要】黄远生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国内学者对黄远生的新闻思想、通讯写作以及他的政治观都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有关黄远生的现有研究领域较为集中且重复,并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其中还存在很多空白点,在研究视野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3.
被称誉为“民初三大记者”之一的黄远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地位的专业新闻记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影响的通讯文体的开创者。远生其人远生本名黄基,字远庸,江西九江人。1885年1月15日,他出生在封建社会的一个“书香之家”。自幼聪明好学,追求自由。十七岁在江苏南浔公学读书时,就对专制制度不满,参与过学校里的一次罢  相似文献   

4.
黄远生是中国新闻史上划时代的代表人物。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以进士兼留学生身份而投身新闻业的“士”人。在他开始从事新闻业时,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地位还很低,那时士大夫的正途是“仕进”(作官)。只有穷途来路的文人才从事这种职业。当时也没有“记者”的称号,而叫作“访员”或“访事”。就连撰述论说的主笔,也被视为低贱甚至不名誉的职业。“各埠访员人格犹鲜高贵。所摭抬报告者,大率里巷琐闻,无关宏旨”。“至于国家大政事大计划,微论无从探访,即得之亦决不敢形诸笔墨,故报纸资料大半模糊而琐细”。直到辛亥革命后,“往昔文人学子所不屑问津之主笔访事”,才“美其名曰新闻记者,曰特约通讯员”(注一)黄远生又是我国新闻通讯这一报纸文体的奠基人。他写的北京通讯被专称为《远生通讯》。近年出版的《简明新闻学词典》,在《远生通讯》条目下,释为:“中国近代著名记者黄远生所创造的一种新闻通讯文体,始于1912年初以‘远生’署名的《北京通信》,驰名中外,影响很大。……”他  相似文献   

5.
王永伦 《今传媒》2013,(1):123-124
黄远生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卓有成就的政治记者,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黄远生在他的新闻活动中,提出了"为民生社会请命"的媒介使命观,并且通过其新闻实践来阐释这一媒介使命观。  相似文献   

6.
19世纪的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曾说:“欲知其人,盖可观其所读之书,恰如观其所交之友.”(《与书为友》)的确,人类传播知识、记录历史、承载思想多有赖于书籍.一个人在浩瀚书海中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往往反映了他的学识、修养和兴趣,暗含着他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7.
徐伟  孙慧 《东南传播》2010,(8):122-124
黄远生是我国第一个以采写新闻而著名的记者,新闻通讯的奠基人,同时也是我国倡导新文化的先驱者。本文拟就对黄远生新闻通讯作品中具有新文艺特色的标题,从修辞学上的"反问"、"比喻"、"比拟"、"仿拟"、"引用"、"对偶"、"反复"等方面做一个赏析。  相似文献   

8.
在美学视野下,本文分析了黄远生个人及其新闻思想、通讯写作所体现的价值,并找到其与美学的契合点,以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认识和展示我国报界奇人——黄远生。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一南京旧友来并,我说你离上海近,去“世博”了吗?他说那不是“世博”,简直就是“肉博”。饭桌上另一位太原友人说,凡是从“世博”回来的,没有不后悔的!你后悔吗?我摇摇头,又点点头,没有正面回答。  相似文献   

10.
今年3月1日,我们电台播出了一封来自新桥乡荣庄村的听众来信,题目是《镇压麦田要因地因苗制宜》。3日,荣庄村来了一位村干部,气呼呼地找到我,说信中提到“荣庄村非让每人镇压一亩小麦不可”是假的。接着他质问:“电台能不能说假话?”我说:“我们绝对不允许搞失实报道!”他一听,拍桌子说:“明天我也写一篇假的,你也得给我播!你说不让搞事实报道,不就是叫说瞎话吗?”原来他不懂我们的新闻术语,误把“失实”当“事实”了。一场误会,使我想到广播新闻,起码有两点要注意:  相似文献   

11.
《反光镜》编者:今年寒假一开始,我家里的各种音响设备就热闹了起来,频频传出类似“难以抗拒你的容颜”、“如果这是我爱你最好的距离”,“睡梦中的人不了解我的爱,我不原谅你的美”、“我走过城市,心中没了方向;我走过山岗,心中一片荒凉”等歌词,难道我的那个上初中的孩子,就听这样的歌?那些与他年纪相仿的孩子们也都听这些歌吗?他们是怎样接触上这些歌的、有没有听过我们曾经听过的好歌?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在亲朋好友的子女  相似文献   

12.
刘江 《新闻天地》2006,(8):61-62
刘泽荣同志早年曾仿黄牧甫“但视其字知其人”一印成“视其印知其人”。今观刘君近作篆刻作品,可换一字:“但视其印知其人”,以作其印之评介。刘泽荣,字龙文,号无闲居土,别署江南一痕。1954年3月出生于湖南津市一个贫苦家庭。17岁时因“文革”而辍学入伍。14年的军旅生涯,锻造了他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优良品质。他从小热爱书法篆刻,先后得到了高石农、韩天衡、张牧石等篆刻艺术名宿指导。对秦玺汉印用功最多,同时对明清流派印风及当代篆刻名家的优秀作品亦广收博取,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我对刘泽荣的了解是从他寄给我的资料中得知的。1998年,他把刚出版  相似文献   

13.
错过的舞会     
“你愿意在后备军官训练队舞会上 做我的舞伴吗?”里克问道。我不敢相信 他在邀请我,里克是俱乐部最可爱的小 伙子!他想要约我一起去?“你是认真的 吗?”“这是半正式舞会,所以你需要一 件连衣裙,而我的父母会付门票钱和车 钱。”他回答说。我还能有何奢求?我的 心兴奋得狂跳不已,嘴里吐出“愿意”两 个字。我以前从没有参加过这种半正式 的舞会,这次可是我的机会。这会是我一 生中最美好的夜晚! 我一回到家就告诉妈妈里克邀请 我跳舞的事。她立刻带我去买了一件合 身又得体的连衣裙。我们还去了发廊,预 约了周五舞会前的时间去美发并且修剪 指甲。我想让里克看到我时惊得目瞪口 呆。我想让他看我一眼就坠入爱河。这能 发生吗?我能成为美丽的公主吗?在我知 道答案前,日子已经一天天过去了。我根 本无法入睡,紧张得直恶心,头部也剧烈  相似文献   

14.
1915年12月25日晚6时左右,旧金山中国城的一家酒楼内,突然响起了三响枪声,有“报界之奇才”、“通讯界之大师”之美称的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位名记者黄远生,遭到了狙击,倒在血泊之中,结束了他的还不到31岁的年轻的生命。我从青年时代起,就十分欣赏黄远生的通讯,惋惜他的早逝,很想有机会到他遇难的现场凭吊一下。1992年5月,访友路过旧金山,才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黄远生是在拥袁转为拒袁,三次声明拒绝担任袁党报纸上海《亚细亚报》的总撰述以后出国赴美的。离开上海的时间是1915年的10月24日,乘的是日轮佐渡丸。10月27日抵日本,在神户登岸,31日乘火车到东京。11月3日到达横滨,重新上船,第二天离开日本,经太平洋于10日抵达加拿大的维多利亚,22日  相似文献   

15.
前妻     
我的第二次婚姻差不多弄得满城风雨。前后整整四个月,李速终于给我来了电话,我看到他的电话号码,心想李速你也有这一天。李速头一句话就是:“我实在是忍不住想问问你,听说你又离了?”我说怎么了,奇怪吗?他说有点奇怪,想想他又说,你这么折腾,你家难道没有人阻止你吗?我说你什么意思?他说我没什么意思,就是想问问你,看看你现在说话还正不正常,有没有精神病人的前期症状。  相似文献   

16.
黄远生和张季鸾,同为民国时期杰出的独立职业报人,但其命运却是天壤之别:前者于1915年12月27日在美国旧金山被中华革命党(国民党)派人暗杀,年仅31岁;后者于1941年9月6日在重庆病逝,葬礼极为“豪华”与极尽哀荣: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同时对张季鸾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参加葬礼的人来自社会各阶层。同一个时代,不同的命运,何故?  相似文献   

17.
漫画与幽默     
石宏 《档案管理》2006,(2):90-90
汽车在水塘里她:“车子坏了。化油器里进水了。”他:“化油器进水?简直荒谬可笑!”她:“我跟你说,车子的化油器里有水!”他:“你连化油器是什么都不知道!我要检查检查。车子在哪儿?”她“:在水塘里!”看病前天上班时,我觉得不太舒服。同事赶紧陪我去医院。为了能报销,同事让我用他爸爸的名字。我难受得要命,门诊挂号和填化验单都是同事帮我弄的。抽完血,护士交代:“你明天中午到医院的接待处取化验单。”第二天,我不是特难受了,就自己来到医院。接待处的护士问:“你是取化验单吗?”我说:“是。”护士就从抽屉里拿出一大摞化验报告问我:“你…  相似文献   

18.
肖二 《中国档案》2004,(2):53-53
“老三毛”其人老三毛本名不表,但知姓吴,我进局里时,人却称其“老三”,或称其“老丘”,很少人称其“老吴”。后来知其本是一孤儿。既无兄妹,也无姐弟,为何称其老三?问过好些人,都不知晓,此案待考,按下不表。  相似文献   

19.
在晚清我国新闻事业发时期,一般知识分子往往视报业一途为“末路”。能够不醉心于科举,已经十分难得;如果仕途得意,在中了“举人”、“进士”之后,却又不为高官厚禄所迷,而宁愿走上“末路”,当个记者,那就更是凤毛麟角。民初的著名记者黄远生,就正是走过这条路子的—个人物。  相似文献   

20.
《庸言》是梁启超1912年回国后创办的第一份杂志,而黄远生是该刊的第二任编辑人。作为报界奇才的黄远生接手《庸言》后,不仅对其作了业务上的改革,而且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论说和时评。在《庸言》杂志相关文章中,黄远生对报刊与社会关系、报刊作为公共舆论平台、办刊态度、文艺启蒙等作了深刻的阐述,反映了黄远生新闻思想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