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语文教学技巧要适合学生兴趣,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多媒体技术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要适应学生心理,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构建适宜探究的心理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平台,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做到师生并驾齐驱,比翼双飞,使学生的思路能够和教师保持一致,上下互动,互相鼓励,教学相长;要科学把握教学节奏,辩证地处理课堂教与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的不明确,是大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各种界定,或流于片面,或不具备可操作性。“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对大学语文教学目标重新界定,言简意赅,又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3.
4.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针对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目前,与其重要性极不相称的是其陈旧的教法和沉闷的课堂。为此,有必要对大学语文进行个性化教学探析,在"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前提下,采用灵活多样的互动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师生都能在大学语文的课程中获得成长。  相似文献   

5.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校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教育体系中一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在当今,大学语文没有受到高校领导们的足够重视,导致大学语文的教学在大学课程的设置中容易被忽视。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高校教育阶段,大学语文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不但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及能力的提升,并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学习其他科目知识,因而科学合理地进行大学语文教学也就十分必要。在当前大学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为能够真正提升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应当对教学新思维进行运用,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好地培养。  相似文献   

7.
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果,可以从建设"立人"为本的教材内容和结构体系,课堂教学中找到沟通教师、学生以及书本之间的新的切入点,注重实效的课内外相结合的文学名著阅读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王鹂 《继续教育研究》2010,(11):151-152
“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意义侧重在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对比法教学在这方面的效果较好。具体来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对相关作品进行在写作背景、主题、方式等各方面同中求异的对比或同异互参的比较,从而以点带面,由浅入深地将写作技巧、文学知识与更深广的历史文化思想等相糅合,给学生较全面地人文精神的启迪和陶冶。  相似文献   

9.
大学语文是高职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时于提高大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对于开阔大学生视野,增长大学生见识,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以及传承中华文明等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存在不少问题.本文试图初步探究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语文》教学中情境的优化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化发展,提出具体的教学任务,并根据教学任务、学生特点及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选择情境创设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大学语文是高校为理工医类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如何上好这门课,是很多任课教师在积极探讨的问题.提出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的四个方面:求深、求广、求新、求实.  相似文献   

12.
元认知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科的术语,通过对元认知理论和学习策略进行分析,探索其在大学语文学习和思维过程的重要性。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元认知策略和能力,对提高学生学习语言效率,对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其教学现状并不令人满意。本文分析了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领导重视不够、学科定位不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更新观念、灵活定位、培训师资、改革教法、革新考核。  相似文献   

14.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具有实施人文教育的天然优势.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并以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高尚道德修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完美品格的人.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英汉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可以开辟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契合学生的现实需求;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  相似文献   

16.
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教学团队建设为例,从分析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做好课程的定位、优化师资结构、推进课题研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服务项目等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大学语文教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语文课程具有通识教育的特点。通识教育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只有转换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实现从传统工具语文向当代人文语文的飞跃。  相似文献   

18.
《柳州师专学报》2017,(5):12-15
大学语文常被人理解为"高四"语文。学术界针对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的问题,一直希望从改革大学语文教学的方式上寻求突破。可从定位、教材、方法、考核等五个角度叙述大学语文的改革之道。顺应互联网时代的特征,立足"通识教育"的大环境,明确大学语文课是培养大学生人文性这一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9.
"大学语文"是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具有鲜明的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等特点,在加强当代大学生德育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优秀品格的塑造;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传播中外优秀文化,使学生了解文化差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帮助大学毕业生尽快实现社会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20.
张彦群 《天中学刊》2009,24(5):115-117
大学生语文素质的现状要求人们应重视和加强语法教学.在大学语文语法教学中,教师必须清楚讲授语法知识的目的是什么,需要讲授哪些语法知识,怎样讲授语法知识.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必要重新认识和重新定位语法教学,改进大学语法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优化和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