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留守儿童父性教育是一个新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情绪、成绩、纪律性等方面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不但是留守儿童个体的、家庭的,而且是整个社会的。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影响的作用机制是复杂的,有多种影响因素和不同的作用过程。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缺失解决途径的主要在于父亲角色从缺位实现回位。如果不能够回位,则需要寻找父亲替代者,由父亲替代者实施父性教育。  相似文献   

2.
儿童的成长需要父性教育和母性教育的共同滋养,但是现实生活中父性教育的缺失往往导致母性教育独立难支 父性教育有着母性教育不可取代的优势和意义.伴随着父性教育缺失所导致的儿童成长问题日益凸显,当务之急便是改善父性教育缺失的现状,将父性教育当作一项涉及个人、家庭、幼儿园、学校、社会的系统工程来对待.  相似文献   

3.
性别角色极大地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研究发现,父亲对于孩子性别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父亲帮助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正确地发展自己应有的性别趋向,行为表现出应有的阳刚之气。然而当今众多社会因素的影响,致使许多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席,导致现今很多男孩在性别角色与行为上出现了偏差。本文就此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父教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873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父教缺失留守儿童的MHT总分高于非留守儿童;父教缺失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上高于非留守儿童.(2)父教缺失留守儿童中,女童的恐怖倾向明显高于男童;母亲抚养的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上高于隔代抚养的留守儿童.结论:父教缺失留守儿童的MHT总分及各分量表分数高于非留守儿童,父教缺失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和抚养方式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是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选取留守儿童的父母、隔代监护人、兄弟姐妹三个家庭支持的来源主体为调查对象,分析其为留守儿童提供的情感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的现状,并从支持来源主体的角度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支持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湖南卫视近期推出的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引起了一股家庭热、父爱热,父性教育再次受到关注。当今中国父性教育缺失,造成不可挽回的消极影响。时代呼唤父性教育,父亲应该明确责任,重视子女教育问题并参与其中,为孩子成长创造完整的家庭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7.
通过探讨父性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依据《爸爸,去哪儿》折射出来的当代中国父性教育缺位的主要表现,提出一系列有关父性教育回归的建议,呼吁广大爸爸们回归到家庭教育中来。  相似文献   

8.
采用实证分析法,以广东省某县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留守儿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建议应从推进城镇化进程、探索新型关爱模式、完善户籍制度改革、减少留守儿童成长人为过度干预等方面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父性角色直接影响着儿童社会化的进程与成熟度。现实生活中,由于诸多原因许多家庭父性角色缺失,影响了儿童在性别角色、认知方式、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正常社会化。回归与提升父性角色,才能从育人观念到方法有效促进儿童社会化。  相似文献   

10.
运用问卷法对广东省农村地区158名3-6岁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6岁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在年龄方面差异显著,总体情况是年龄越大,情绪调节策略越好;性别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女孩在认知重建、替代活动、自我安慰策略方面优于男孩,男孩则在问题解决策略方面优于女孩;留守类型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与母亲和其他亲属留守的儿童会更多使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等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而只与其他亲属留守的儿童更多使用被动应付和发泄策略;养育者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的留守儿童,会更多地选择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建议充分利用现有的通讯和网络资源,加强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联系,幼儿园和社会多给予留守儿童情感的支持和帮助,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留守儿童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大局,相关部门和理论界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然而,政府目前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还没有较清晰的思路,一些地方也还处于摸索阶段.文章以四川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试点项目--留守儿童关爱中心作为切入点,探讨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由于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特殊的家庭、学校、社会、年龄等因素,他们的心理发展更具有特殊性,教育的开导和疏导干预也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父母长期在外,亲情缺失,监管不力,社会复杂,不少黑手把邪恶的魔爪伸向他们,加上农村学校教育缺位,避性不谈,致使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离开或半离开土地大规模的向城市转移,大部分的农民进城后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本文主要选择留守儿童群体中初中年龄阶段作为研究的对象,重点考察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的现状,试图通过对宿迁市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以得出目前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现状,社会支持系统的构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缺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使他们的生活、学习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了他们社会化的缺失,使他们的正常社会化受到阻碍。本文从社会化的三个重要环境——家庭、学校、社会,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缺失的现象,并对如何补救留守儿童社会化缺失,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意义非凡。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学习习惯问题又显得特别突出。为此,选取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为研究主题,通过学习习惯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学习习惯对比分析以及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对比分析,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方面主要存在诸如"课前不能很好地准备学习用品;上课听讲不够认真;课堂自律性差,较随意;课堂上不能很流利地回答问题;字迹不够工整;考试时做题遇到不会的题会轻易放弃"等问题,进而分析得出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因素包括:学生年级与性别因素;学校班级氛围及对教师的喜欢程度;家庭氛围、父母文化程度与职业状况。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存在着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不同层面的困境。就现实情况看,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因素是学校教育要起到主导作用,通过学校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运用多元教育方法;经常加强家校沟通,合力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6.
阙丽 《考试周刊》2009,(36):234-235
本文从"养不教,父之过"引出家庭教育中父性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对家庭教育中父性教育的必然性和特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贵州省农民工输出重点地区——毕节试验区120名在校初中留守儿童的实地问卷调查,利用阿马蒂亚.森的能力方法理论,运用模糊数学的分析方法对留守儿童的福利状况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其父母外出务工后,经济方面得到的福利有所增加,但社会精神福利水平过低,从而使得总福利效用水平处于较低状态。最后根据分析结论提出政策建议,以期留守儿童的总体福利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8.
运用问卷法对广东省农村地区158名3-6岁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6岁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在年龄方面差异显著,总体情况是年龄越大,情绪调节策略越好;性别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女孩在认知重建、替代活动、自我安慰策略方面优于男孩,男孩则在问题解决策略方面优于女孩;留守类型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与母亲和其他亲属留守的儿童会更多使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等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而只与其他亲属留守的儿童更多使用被动应付和发泄策略;养育者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的留守儿童,会更多地选择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建议充分利用现有的通讯和网络资源,加强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联系,幼儿园和社会多给予留守儿童情感的支持和帮助,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5,(A3):170-171
为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及生活状况,受教育情况、身心发展和健康状况影响,作者组织学生赴随州市随县厉山镇进行了"走进农村留守儿童,携手共建和谐社会"社会调查活动,通过深入乡村走访调研,进行问卷调查,组织座谈会等,对厉山镇4所小学留守儿童进行了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20.
周静 《考试周刊》2012,(65):173-174
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有着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介绍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分析了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缺失而引发的一系列心理不健康和学习成绩、道德滑坡等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