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直想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直到昨天才终于如愿以偿。嗅着那醉人的墨香,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听人说,《文化苦旅》是要带着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感觉去读的一本书,对此我曾十分不解,但刚看完第一篇,我的眼眶里就已满是泪水。是感动?是悲伤?我想,更多的是我感受到了文字中对  相似文献   

2.
金伋昊 《新读写》2013,(6):62-63
刚开始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中满是疑惑与好奇,看标题《文化苦旅》便知这是作者的山水游记,但令我疑惑的是既为旅行又何来苦呢?我好奇作者为何而苦。当我静下心来细读此书才明白,作者苦的并不是旅行,而是一份情,一颗心。  相似文献   

3.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和散文家,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文化苦旅》一面世,便在读者群中造成空前的轰动效应。可以说,《文化苦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散文的一元化创作模式,使散文走向多元化、复调化。更重要的是,余秋雨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融入到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散文系列。本文试图从《道士塔》一文出发,管中窥豹,简要谈谈余秋雨在散文创作手法上的一些革新。首先,余秋雨在写作中始终不忘自己的学者身份,高瞻冷峻的笔触贯穿全篇,人们往往能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一股学者书生气。他在文章中生动感人地叙述着历史…  相似文献   

4.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和散文家,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文化苦旅》一面世,便在读者群中造成空前的轰动效应。可以说,《文化苦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散文的一元化创作模式,使散文走向多元化、复调化。更重要的是,余秋雨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融人到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散文系列。本文试图从《道士塔》一文出发,管中窥豹。简要谈谈余秋雨在散文创作手法上的一些革新。  相似文献   

5.
余秋雨的许多散文都着实令人喜欢,这些散文散发出来的美让人感觉韵味浓浓,也让人感觉到了文字的强大支撑力量。对于《文化苦旅》的阅读,人们通常怀着对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而去阅读的,的确,文化是一场苦旅,需要认真地、努力地走走这段苦旅,方知道其中的真正内容和意义。而余秋雨《文化苦旅》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则再现了我国的文明史,见证了文化奇迹,让人们对于文化怀有一种敬意。本文主要就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人文精神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余秋雨的新书《文化苦旅全书》日前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丛书共分六卷。在率先出版的两本《寻觅中华》和《摩挲大地》中,余秋雨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的作品进行了修改,并且加入了不少自己的新作。余秋雨表示,“从此,我的全部文化散文作品,均以这套书的文字和标题为准。”对于将之前部分作品进行修改合并出版《文化苦旅全书》的初衷,余秋雨表示,“我的书在国内的盗版本,早已是正版本的十倍左右。  相似文献   

7.
廖俐 《柳州师专学报》2014,(2):13-15,21
《文化苦旅》作为中国新时期"旅行式文化大散文"的代表作,是余秋雨朝圣中国历史文化故地发回的记录。从旅游人类学视角,引用"旅游仪式阈限三段式"理论解析《文化苦旅》中余秋雨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
从字面上看,《文化苦旅》像一本游记,也像是余秋雨的一本自传,到处有他童年和故乡的足迹。随着余秋雨的脚印,我渐渐地寻觅出了属于他,也属于这本书的旅途中的一站站……第一站:童年的故乡余秋雨的故乡在余姚的一个穷困落后的村庄里,《牌坊》、《庙宇》、《夜航船》、《信客》、《老屋窗口》等精彩的文章都是以作者的故乡为背景写的。透过余秋雨细腻的描写,我在脑海中也隐约地勾勒出了一个美丽淳朴的乡村:在青山绿水中镶嵌着一条条用石头铺成、凹凸不平的台阶小路;农田间的石板上睡着赤膊乘凉的农夫;偶尔有几个路过的走脚小贩;杂草丛生的地里…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我们高二年级将余秋雨的代表作《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作为本学期必读书目。上个星期,我们已组织了余秋雨作品笔谈。我们还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评论余秋雨的文章,贴在班级文化长廊内。有了这么多的铺垫,相信这次讨论会一定会成功。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只要谈出独到观点就行。第一板块,先请陈新辉同学介绍背景资料。陈新辉: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著名文化学者、教授、作家。其主要文化散文集有5部,它们是审视中华文明的《文化苦旅》及其续篇《山居笔记》,审视伊斯兰文明的《千年一叹》,审视欧洲文明…  相似文献   

10.
《信客》出自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是该作品集的代表作之一。《文化苦旅》一书是余秋雨在访遍了世界各地风光景色、文化古迹后所作,正如他在旧版的序言中所说,这本书是站在历史的足迹上进行的思索,因此《信客》这篇文章渗透着沉淀千年的传统文化价值理念。这是余秋雨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现代关注,更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文化的关注。本文以"信"字为切入点,解读《信客》一文所蕴含的诚信文化。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霜冷长河》是余秋雨继《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之后的又一散文集,该书与余秋雨过去以散文的方式考察中国的人文遗迹和历史难题不同,它把人生作为系统探讨对象,细致地分析了人生的种种沉重和无奈。读来别有一番滋味。高山流水常听人说,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这是一句极其悲凉的话,居然有那么多人赞成,人生之孤独和艰难,可想而知。我并不赞成这句话。孩童时代的友情只是愉快的媒戏,成年人靠着回忆追加给它的东西很不真实。友情的真正意义产生于成年之后,它不可能在尚未获得意义之时便抵达最佳状态。其实,…  相似文献   

12.
十年有多重     
余秋雨的第一本畅销书《文化苦旅》是大约十年前在上海首次出版的,至今我还保留着一本那个版本的书。十年前还是中学生的我,是把《文化苦旅》当作语文教科书一样来读的。这本保存了十年的书让我感到十年的重量,我应约给《当代学生》十周年写的这篇文章也让我回味十年的重量。时间就是这样奇怪,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到了十年前的中学生时代。那时候的娱乐活动远没有现在这样丰富,电视节目和现在比起来可以说是少得可怜。电脑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听到过却没看到过的东西,BASIC语言绝对是先进的代名词。一批喜欢写作的中学生常常会壮着胆子投些  相似文献   

13.
曾经,骂余秋雨是文坛的一大时髦。从《苏东坡突围》中走出来,悲愤与悲哀,苍凉与无奈,一种令人莫可名状的痛楚袭在心头,挺悲哀的,对于那个时代的有些文人。而今,时尚已过,却提起笔又一次走向余秋雨,不敢说这是赶时髦,只是想在轰轰烈烈的“时髦”之后,捡起来一点余光,算作是时尚后久远的回声。余秋雨,一个20世纪末21世纪初令中国文人值得叫响的名字。一部浩荡的《文化苦旅》凝聚了中国文化史千年来的血泪历程。从《道士塔》到《莫高窟》,从《三峡》到《都江堰》,从《江南小镇》到《白发苏州》,无不深沉而细腻地透出对中国…  相似文献   

14.
<正>《寻觅中华》作者:余秋雨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对于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大家比较熟悉的或许是《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千年一叹》《霜冷长河》,比较少有人提到《寻觅中华》这本书,事实上,《寻觅中华》可以看作余秋雨创作历程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之一。2008年,余秋雨授权"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以"文化苦旅"命名的丛书,作者在这套书的自序中  相似文献   

15.
《文化苦旅》以大气磅礴的姿态,开创了我国现当代散文的新范例。与其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一部山水题材的游记散文,不如说作者通过对我国山水的深入探寻,实现了对我国文化的探究。本文主要分析了《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很少有作家能像余秋雨那样在我心中产生如此长久而强烈的共鸣,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自对中华文明和中华语言的关注。手头上的《文化苦旅》已不知翻了多少次,目光再一次停在《华语情结》上,内心深藏已久的感受又一次为它翻腾起来。无奈,是我对这篇文章的整体感受,也是我对整个华语世界.及  相似文献   

17.
拜读完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文化苦旅》),我顿觉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一想到近一个世纪之前,在敦煌莫高窟中本已沉寂了许久的经卷、绘画被人悄无声息而又堂而皇之地强行装上马车,一车车地消失在沙漠尽头时,我的心头又涌起了一阵酸楚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是余秋雨先生的精心创作的文化散文,这些散文没有沉湎于自我的小家子气,而是表现为一种慷慨豪迈的大散文。其中体现出现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丝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开启一代文风。尤其是《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反响。展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之余,总感觉先生的散文中充满了对文化现象的反思和对一些时代的行为思想的批判,所以笔者在此试着深入探讨一下余秋雨先生在散文中所表现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19.
余秋雨的散文是站在文化的角度审视过往的历史,是对种种文化现象的现实关注。已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信客》,是《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个人比较偏爱的散文,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信客,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是中国人集体人格的积淀,而且是那时人们生存状态的聚焦。  相似文献   

20.
塑造健全的文化人格——余秋雨散文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人面临着跨世纪的选择。在机遇与危机的挑战面前,重塑健全的文化人格成为维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课题。作为中国文化史学者,余秋雨在散文系列《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中触探了文化人格这块民族心理的暗礁,以知识者的深广与博大出色地构画了现代中国文化人格的草图。故而,女作家王安忆准确地指出,余秋雨散文承载了同时代散文无法负担的“重大的心灵情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