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阳光消融了冰雪,和风吹绿了大地.蓝天白云间,形形色色的风筝在飞舞,筝线下不时传来银铃般的笑声.又是一年春光到,与往常不同的是,我比当年的那个孩童多了些喜与愁.  相似文献   

2.
《中学理科》2009,(12):4-4
青春是一串风铃,我看见它挂在十八岁的门口,随着风儿丁当作响,朝我招着手。我知道跨过这道门,我就要向青涩的少年作别了,迈向属于我的成熟人生。  相似文献   

3.
看着亲手点燃的十八只蜡烛,心里空荡荡的。妈妈,我长大了!爸爸还没回来,我做了一大桌子菜等着他回来吃,都是您以前教我做的,都是爸爸喜欢吃的……  相似文献   

4.
巴金的《家》是一部悲剧,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写了这个家庭的没落,带着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这一大群人中,他们的生活道路不同,遭遇不同,性格不同,各人有各人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的悲剧。而尤以大哥觉新这个人物的悲剧最可悲,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之一。本文通过对《家》这一作品创作的素材来源以及作品中主人公高老太爷、高觉慧、高觉新的形象分析,再现了巴金创作时代的曲折与艰辛,同时让新生代的读者温故而知新,重新认识了《家》这一巨作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最先由新潮社出版于1923年8月,共收小说15篇,1926年起改由北新书局出版,到1930年1月第13次印刷时,作者抽去了最后一篇《不周山》(后改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成为14篇。以后国内外出版过各种版本都以此为准,《鲁迅全集》亦按此版收入第一卷。在《呐喊》所收的14篇小说中,最早的写于1918年,最晚的写于1922年,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作品。这些小说充分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集中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并且充分显示了五四一代启蒙知识分子的价…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的心理描写,艺术地与其它诸种描写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其形式多样,可谓匠心独特。这一艺术形式起着塑造典型形象、表现作者观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茅盾的《读〈呐喊〉》及时、中肯地对《呐喊》进行了评论。他肯定了《狂人日记》反封建、反礼教的“总宣言”的历史地位,肯定了通过阿Q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等。最重要的是揭示了鲁迅小说思想的深刻性,肯定了鲁迅在形式上的探索,肯定了鲁迅小说对青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角色形象是读者记住与认识一部优秀作品的重要标记。塑造角色形象是鲁迅小说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在鲁迅小说中有很多角色形象被我们所熟知,如孔乙己、祥林嫂、闰土等。鉴于角色形象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角色形象塑造进行分析,指出其在剧情、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具备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呐喊》、《彷徨》中通过塑造一系列知识分子的形象,表现了他勇猛地彻底地反封建的战斗精神,体现出他思想的发展脉络:从呐喊到彷徨。虽然“彷徨”,却仍“荷戟”,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战斗。彷徨而不止步,苦闷而不颓丧,是鲁迅在五四前后时期的思想状态。这段呐喊、彷徨探索的成果,为其最终完成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的世界观的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人物的动作刻画、语言描写、神情表现特征和。理活动等方面,分析了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试图归纳小说艺术表现成功的经验,结合实例,具体分析,意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每考。  相似文献   

12.
在《呐喊》《彷徨》中,人们无声无息地生存与死亡着。自然环境的冷寂、人的缄默以及微弱的时间流动,构成了静寂的生存世界和悄无声息演变的历史。鲁迅所建构起来的静寂世界里的一个个空间,是对"铁屋子"意象的"分有"。这种铁屋子般的空间给人一种死寂、窒闷、逼仄的感觉。这种沉寂,正是鲁迅绝望、清醒、寂寞的内心世界的外化。在这绝望之下,蕴含了鲁迅希望众人都来开口发声的期盼。  相似文献   

13.
本通过《呐喊》、《彷徨》中小孩子形象,分析了鲁迅“树人”的希望中蕴涵的反抗愚昧、反抗绝望的心灵指向,在“铁屋子”的现实“场”境中,“死亡”直逼生存,“树”而不起,从而承受为反抗绝望而必经的绝望之境。  相似文献   

14.
试论鲁迅小说的悲剧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雪芳 《黄山学院学报》2003,5(4):95-97,109
鲁迅提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并把他的悲剧观赋予具体的创作实践,《呐喊》《彷徨》正体现了鲁迅小说的悲剧特色:平凡人的悲剧体现出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对人物灵魂深处的探索.揭示造成悲剧的社会原因和主人公的主观原因,表现出特有的令人深思的巨大的思想深度;情与理的结合,包含着作者对人民深切的同情,鼓励人们为美好生活而斗争;悲剧性与喜剧性相交融,取得出色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创作引域外小说的炬火,又融铸了中国白描写意的手法和意境追求,开创了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创作的先河。他在用小说直接为现实社会人生服务的同时,又努力使艺术与功利均衡融合,展现了高层次的美学追求。他在小说的体式上不断创新,创造了简约精深而又意境深邃的现代小说的典范。其以艺术与功利均衡融合为美、以不断创新为美、以简约精深为美的艺术追求,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池田大作与巴金相知,除了都倡导中日和平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都对文化专制和文化迫害深有感触、都对青年充满了爱和期望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之间在文学上具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观念。首先,他们都崇拜中国新文学的先驱者鲁迅;其次,他们都将自己的人格尽情敞开沐浴在俄罗斯文学之中;池田大作对巴金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也有深刻的共鸣与独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巴金的小说《家》,最令人感动的是巴金对于那些旧制度牺牲者们的带着忧伤基调的悲悯情怀。小说中对于婢女呜凤的描写最能够体现这种悲悯情怀。这样的悲悯情怀的形成是与巴金的童年经历、身边的人与事有密切的联系的。而在当时,他也深受“五四”运动中扑面而来的新思想新事物的洗礼,民主、自由的思想更让他对封建势力深恶痛绝、对那些饱受封建势力摧残的弱势群体更加同情与怜悯,那种由于正义感而产生的勇气,促使他为这些饱受摧残的人们控诉封建礼教的罪恶。巴金通过对呜凤这个角色的描写,把自己对她的悲悯情感表现出来,并因此感染读者,使《家》这部小说的创作目的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8.
《家》和《寒夜》是巴金现实主义创作的两个里程碑。本篇论文就是以这两部小说为代表作品,从家庭、人物、社会等方面来分析探讨巴金小说艺术风格的演变。  相似文献   

19.
内容深切、格式特别是鲁迅小说的重要特色:其内容之深,始于启蒙,却向人性深处延伸,隐寓和呼唤着一种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其格式特别,除了“创造新形式的先锋”,还有对传统的继承,是“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鲁迅小说《呐喊》赋予了新的理解和新的认识,认为《呐喊》是鲁迅对于这个无声中国的振聋发聩的呐喊,呈现出了执著的反封建精神。是“五四”时期寂寞中的呐喊,喊出了具有启蒙色彩的反封建的强烈呼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