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呢?近两年来,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就如何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  相似文献   

2.
朱娟 《教师》2010,(20):82-8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如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能让低年级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并能积极自主地进行阅读学习。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新课程理念下,尊重和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和实践探索。教师要勇于改变自己,以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评价者,再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权威者"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等新颖的学习方式将教师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因此我以"预习引导解读指导"的教学模式探索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尝试关注学生个性,重视预习引导;注重学法指导,领悟解读分析,落实教学目标。这样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浓厚了,阅读能力提高了,并使其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朱娟 《教师》2010,(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如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能让低年级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并能积极自主地进行阅读学习.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只有当学生的阅读个性化了,才会有"有个性"的语文课堂。一.在自主中寻找个性课堂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更新观念。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认为要从"接受"的阅读方式转变为"自主""探究""合作"的阅读方式,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营造阅读氛围,唤起学生自主阅读兴趣营造阅读氛围,唤起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强烈欲望,转变"教师让我读"的消极阅读心态。  相似文献   

7.
王玲 《成才之路》2010,(9):I0017-I0018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在教学中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平等对话、自主发现、自主合作、自主探究,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地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三年来,在对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中,本人对个性化阅读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体验。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进行创造性阅读,让学生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充分享有自主学习的权利。教师应重引导,少讲解;重指点,少分析;让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得到提升,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要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就应以保证阅读实践时间为前提,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原则,以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自我评价为实施策略,从而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相似文献   

13.
蔡英 《广西教育》2013,(25):21-2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际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搭建活动的舞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在愉悦和自信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主体性,提高阅读水平。一、在探索中合作学习新课标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  相似文献   

14.
个性化阅读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为基本的教学活动.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考启迪,享受其中的乐趣.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要形成这些能力,需要一个科学的学习过程作保障.几年的教学实验证明,由预习、汇报与讨论、拓展与实践三个层次组成的学习过程,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自悟阅读、自得阅读,能使学生在自主体验,自主探究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通常具有以下含义:1、个性阅读是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以教师的阅读分析去代替;2、个性化阅读必须凭借文本,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3、个性化阅读要体验,更要思维,力求思维与情感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落实课标精神,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鼓励学生思维的碰撞,启发他们心灵的交流,最终达到张扬他们个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引导学生在读中走进文本呢?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在课外阅读中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呢?我在执教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的阅读指导课中,设计了以下环节,引导学生读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读出作者的心声,读出自己的个性理解,读出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王雪 《教师》2012,(28):66-66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顺应时代要求,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已摒弃了过去那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