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残雪新作《家园》有三个解读层面:丰富意蕴的叙事符号,以此探讨小说的“自我”灵魂归宿的永恒追求主题。转换式聚焦的叙事焦点、双重时空维度的叙事结构、与“他者”内心的焦虑表达以及个体对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如果按照叙写角度的不同,可将《诗经》塑造的女性形象分别定义为"自我形象"和"他者形象"。一般说来,女性的"自我形象"在叙写过程中呈现出形象与直白的审美特征,而作为被他人进行观察、描摹、叙写的"他者形象",则呈现出抽象与朦胧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由科幻作家刘慈欣写作的小说《三体》描述了人类文明与外星"三体"文明间的交流与冲突。虽然故事完全架空,但是从中我们不难找到现实生活的影子。小说中描述的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间的交流与冲突,同样在地球不同文化间每日上演。本文通过对小说中提出的猜疑链概念与不同文明(文化)间该如何共存问题进行探讨,试图将问题最终引入到最简单的"他者"问题,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甚至接受"他者"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殖民者不仅用武力征服被殖民者,而且借用篡改历史、殖民教育和科学探索的认知暴力来扭曲事实,从而使被殖民者自愿地为其服务。另外,为了征服那些还未被完全同化的被殖民者,殖民者则用血淋淋的事实迫使他们心理上认同。这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认知暴力。从而迫使被殖民者不约而同地把沉默当成了生存准则并内化了自我和他者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尝试结合萨义德的东方学与比较文学形象学分析王颖电影《中国盒子》对中国形象的描述,认为该电影对中国形象的描述是一种简化和定型化的,它与东方学对中国形象的描述基本一致。本文进而认为,通过对中国形象"他者化"的描述,影片体现了导演王颖向好莱坞主流意识形态的靠拢。  相似文献   

6.
三枝和子是日本著名的女性文学作家、哲学家,以其独特的女性主义吸引了无数读者,虽然在中国鲜为人知,但在日本却被誉为以一己之力打入男性哲学阵营的女性作家,其独特的女性观也给读者以很大的启发,非常值得一探.《女王卑弥呼》是三枝和子女性主义的巅峰之作,深入探讨其中的女性主义,有助于引发读者的思考,引导女性读者重识自我、重塑...  相似文献   

7.
斯坦贝克的作品很早就被介绍到中国,但这位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没有在中国学界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国外评论介对斯坦贝克的小说莫衷一是,截然相反的评价使得斯坦贝克的声誉经历了美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大起大落。相对而言,其作品《珍珠》的文本分析在国内主要是从汉译比较、寓言角度和自然主义方向分析,而本文则是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  相似文献   

8.
"张骞"凿通西域世人皆知,他不但出现在史书、教材中,在文学作品中也时有登场。日本作为与中国颇有渊源的邻邦,其近代作家多有创作以中国历史为题材的小说。本论拟以日本作家陈舜臣的小说《张骞》为例,比对中日间张骞形象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采用量化统计和文本分析法,对电视新闻栏目《朝闻天下》和《新闻1+1》在2009—2012年的新媒体报道进行分析发现,电视媒体从技术、价值、影响三个维度构建了新媒体叙事形象。在技术层面,主要建构出新媒体非技术内容叙事形象;在价值层面,建构出价值判断和使用价值叙事两类形象;在影响层面,主要建构出积极影响力叙事形象。整体来看,电视媒体主要从技术视觉和价值判断、价值使用方面建构的新媒体形象,实际上是一种"工具论"的形象建构。  相似文献   

10.
《烟草和魔鬼》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文章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剖析文本中的他者西洋形象,分析作者塑造西洋形象的方法,阐明他者形象塑造的时代与个人原因,最终阐明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借古喻今,表明日本明治维新后,相当一部分人对西洋文明浸入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12.
以国内外极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报纸《中国日报》与《纽约时报》为对象媒体,以两者关于中国武术报道的内容为研究文本,利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中国武术历史文化、中国武术整体认知以及中国武术现代发展 3个范畴。研究发现,《纽约时报》与《中国日报》中关于中国武术的报道,其相同点在于:都对中国武术文化、中国武术认知、中国武术现代发展进行了报道,且呈现的都是正面基调,凸显的是中国武术客观、正面的形象;不同点在于:《中国日报》对于中国武术报道更为全面,而《纽约时报》则仅关注较受欢迎的拳种及其文化和太极拳科学研究。中美报纸对中国武术形象表征的共同点是由于中国武术与海外受众之间存在“意义共享空间”,而不同点是由于受自身文化心理影响而导致的结果呈现。  相似文献   

13.
杜牧在湖州有很多小诗,特别是杜牧的外集中有一首《叹花》诗,历来被认为是风情之作,文章从杜牧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叹花》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认为它不但不是一首风情诗,而且还是一首感伤时世很强的政治诗。从而揭示了杜牧在湖州的有些风情诗和写景小诗绝非风情或闲来之笔,其中蕴涵着杜牧强烈的个人身世遭遇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4.
立足《孟子》文本,分别从孟子的敢于担当、大义、善于权变、能言巧辩四个方面论说其形象,这也许不是孟子性格的全部,但基本上代表了他的形象特点。他性格中积极的人生态度一直影响中国士人几千年。  相似文献   

15.
在消费时代的文化产品中,充斥着一种关于女性幸福故事的营造之风,这几乎构成了一种女性幸福神话,其中包含着复杂的性别意识形态意蕴:一方面女性主体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恣意张扬,另一方面女性主体又在不经意间向消费客体悄悄滑落,而最终女性立足的依然是"在家里"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尼日利亚著名作家钦努阿.阿契比的长篇小说《草原蚁丘》被《今日美国》描述为"将为世人铭记。这幅社会变迁的图景挟裹着预言般的力量,击打我们的心灵。"运用后殖民主义的自我殖民理论,分析了西方文化殖民对西非的影响。东西两种文化间的从属/支配关系内化为受殖者的自我意识,他们物化穷人,自我憎恨,自我否定,进而在此意识形态作用之下进...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来说,世情小说都迥异于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类小说。社会的发展赋予世情小说不少新的内涵,甚至出现一些雅俗共赏的完美之作,完成了中国古典小说雅俗整合的现代转型。世情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长篇小说进入了崭新的阶段。本文将通过对世情小说与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类小说的比较,进一步探讨它们各自在艺术上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8.
1962年,奈保尔完成了他对母国印度的第一次探访,随后根据其对印度的所见所闻完成了《幽暗国度》。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印度社会由表及里的描述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幽暗的印度形象。这一形象的书写,展现了奈保尔在后天养成的"西方之眼"的视域下对印度现实与历史的审视和其混杂身份所带来的对印度形象书写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微暗的火》是一部创作手法独特、叙述技巧新颖、主题表现方式隐晦的后现代主义作品。读者、作者和文本之间的智力游戏体现在阅读和探索小说之中,小说的意义难以穷尽。笔者着眼于新的角度,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导致小说叙述者之一金波特孤独人生的缘由,即身处“文化霸权”之下的外来者被“边缘化”,成为“他者”。文章进一步分析得出了金波特试图摆脱“他者”身份的方法,即按照自己的理想设计人生,建立一个摆脱现实秩序的乌托邦——影子王国。  相似文献   

20.
民国功夫电影作为彰显中国形象、传播传统文化的影像文本是时代精神的文化表征。以《精武门》(李小龙版)、《黄飞鸿》(李连杰版)及《叶问》(甄子丹版)为电影文本,运用文本细读法对民国功夫电影叙事转型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哲学进行研究。三部功夫电影作为症候性文本,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为当今习武者及文艺工作者弘扬传统文化提供着行为范本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