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实验,把语文科分为“文学”和“汉语”两科,分别进行系统的文学教学和汉语知识教学。与之对应的有《文学》和《汉语》两套教材。范老师认为,这两套教材使那一届的学生受益终身。那究竟是什么样的教材,对那届学生有怎样的影响?《受益终身的文学课》中做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中学文学教育从繁荣到低迷再到复兴,所积累的经验与取得的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20世纪50年代,在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中,文学教育拥有独立的教学大纲,一举打破了传统文选式教材的模式,构建了全新的文学教材体系,奠定了文学教学的知识构架。20世纪80年代中,大纲重提文学教育之后,“文学鉴赏”较之50年代知识本位下的“文学教学”更具能力培养的行为操作性,文学教学的理念、内容、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校委员会和拉菲尔德基金会为培养青年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兴趣和爱好,联合发起了“人文课程研究”运动。斯腾豪斯作为这个中心的负责人,在这次运动中首次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概念,要求把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力图改变教师在课程、教学和学习中的原有定位。后来他的学生埃利奥特和凯米斯推广了他的这种思想,分别提出“教师即行动研究者”和“教师即解放的行动研究者”的命题。20世纪80年代,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哲学教授舍恩进一步拓展了“教师即研究者”的观点,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概念,并且把这一观点引入到了教师教育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4.
如何评价课堂教学不仅关系到如何评价教师的工作和业绩,还关系到以什么样的理念引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它既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方面,也是搞好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指挥棒。30年来,课堂教学评价大体上可归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验型评价的时期,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其特点是以恢复正常教学秩序为目的来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第二阶段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相似文献   

5.
结构主义是盛行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的一种文艺思潮,结构主义思潮主要是作为一个方法论体系而存在.当代西方文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潮水般地涌入我国,对变革我国的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思维、模式、方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但对中学语文教学却影响不大,这是很遗憾的事情.文学是人学,每一种对文学的解读方式,都是通过对作品意义的不同阐释,表达对人的存在状态存在意义的新的探求.因此,将各种新的批评方法引入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对作品意义的多样认识,也可以藉此培养、丰富、深化学生观照人生的视角.如是,本文将文学界对结构主义的研究、运用成果引入中学语文教学,希望能引起中学语文教学同仁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初语文独立设科开始,语文教育历经百年艰难探索,迎来又一轮新的课程改革。回头审视语文教育走过的不平坦道路,留下印迹最深的还是前人对语文课程范式的追寻探求。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50年代中后期,人们一直致力于构建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并通过政府高度重视的汉语、文学分科改革试验,从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两方面建立起比较清晰的学科知识体系,逐步形成“知识——传授”的课程实施范式。之后,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强调要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基本训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相似文献   

7.
王菊兰 《教师》2012,(4):110-11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一词在西方发达国家被越来越多的人加以引用,并对全世界每个国家的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反思是一种隐性的、无价的教育资源,它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种转变。它对于教师的成长,对于教学的深入研究,对于形成教师独有的教学风格与特色有着巨大的帮助。教学反思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对提高教师素质作用巨大。  相似文献   

8.
王建平 《继续教育》2005,19(4):58-60
美国曾进行过多次师范教育改革和实验,探索出一条卓有成效的改革之路。20世纪50年代有以培养“学者”为目标的改革,强调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以培养“教育临床专家”为目标的改革,提出“以能力为基础的师范教育”,强调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有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为目标的改革,强调文理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化,教育课程学科化。  相似文献   

9.
《中学教育》2007,(2):56-57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华学院,与大学生交流。一个学生问易中天,“当前理工科学生史哲基础整体较差,通过什么办法能又快又好地弥补?”易中天说,理工生史较差是最近的事,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史水平最高的是理工科学生,那时办墙报最好的也是他们,当时一流学生就考工学院,其次是理学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的研究现在已经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并且日趋完善。把这一理论运用到汉语教学。特剐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水平.提升语文教师的层次进而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1.
叶青发 《物理教师》2006,27(1):25-26
1问题的提出 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说,从20世纪80年代争到90年代.“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到“双主体说”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90年代末,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得以凸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改革成为最迫切的任务.但另一方而,有很多教师对创新教育的理解和接受存在着两个极端化倾向:一是拒绝接受,他们有很多理由,“教无定法”,“师道尊严”,“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等.二是把创新教育理解为花样,教法越“花”,越是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一、什么是职业枯竭 20世纪60年代,美国作家格林尼出版了一本小说,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书中描写了一名建筑师因为不堪忍受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放弃自己的工作,逃往非洲原始丛林的故事。从此以后,“枯竭”这个词进入了美国大众的语汇,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首次将“枯竭”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身心耗竭状态。到了20世纪90年代,对于职业枯竭的研究范围从服务性质的行业逐渐扩展到教师、电脑、工程师、军人、管理人员等行业,并迅速从美国向欧洲乃至亚洲国家辐射。职业枯竭被看做是一种在工作重压之下身心俱疲、厌弃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也称心理枯竭。染上职业枯竭的人犹如失去水的鱼,备受窒息的痛苦。其特点和具体表现有:疲乏、冷漠、丧失成就感。他们感到自己有明显的空虚感,觉得自己的知识被掏空了一样无法满足工作需要;他们注意力不集中。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的30年内,教师心理研究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为教师基本特征的构建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新世纪开始,探索教师成长机制,而进入新世纪后主要关注教师的自主性,不同阶段的研究热点实质上在不断重新诠释着“好教师”的内涵和标准。  相似文献   

14.
“语感”这一概念始于夏丐尊先生,20世纪20年代,他在《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一文中写到:“一般作教师的,特别是国文科教师,对于普通文字应该比学生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叶圣陶先生在此基础上将语感定义为“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正确的了解力。”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感是个总的名称,包括语义感、语法感和语音感,可以通过语感判断隋感,判断语义,有助于深入理解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5.
教师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教育学领域的研究热潮,中国的教师教育则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才逐渐引起各研究者的注意和重视。教育事关“人”的发展,教师是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学生行为发生转变的关键人。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要考虑人的复杂性,更要倾听多元的声音,特别是长期被研究者和政策制定部门忽视的一线教师的声音。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就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反思性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欧美教育界兴起的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培养理论,它主要探讨教师如何在各种教学活动中通过不断反思来促进专业的发展.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从西方引进"反思性教学"这一思潮以来,也进行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7.
“女性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和权利让人怀疑,是一个毋需争辩的事实与现实。“女性学是否一门学术性学科”的问题曾是西方女性学学界20世纪80年代讨论的主题,到90年代乃至延续至今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中国,1980年代中后期,受到国内学界“建学潮流”的裹挟,中国女性学诞生  相似文献   

18.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理解 1.概念的提出 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地提出“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有3次。第1次在19世纪的欧洲,主要倡导者是卢梭(J.J.Rousseau)等人;第2次在20世纪初的美国,主要倡导者为杜威(J.Dewev)等人;第3次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遍及美、欧、亚洲等多国,主要倡导者为布鲁纳(J.Bruner)和施瓦布等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性学习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教学模式,教育学家们认为:教学不是追求“结论”,而是“解释”材料,学习者“通过自主地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的研究现在已经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并且日趋完善.把这一理论运用到汉语教学,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水平,提升语文教师的层次进而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美国职业教育掀起改革的狂潮。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与成就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新的举措。正如美国学者贝利(Thomas Bailey)所言:过去十年对美国教育体系的反思.导致了一个改革策略的产生.这个策略就是通常所说的“school-to-work(学校到工作过渡,简称ST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