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笔者是一名县级中学语文教研员,每年都要深入课堂听课60多节。作为常规的教学调研活动,基本上听到的都是原汁原味、不带任何修饰的常态课,虽说不乏精彩的课,但遗憾的是,绝大部分的课乏善可陈,“面目可憎”。  相似文献   

3.
正笔者是一名县级中学语文教研员,每年都要深入课堂听课60多节。作为常规的教学调研活动,基本上听到的都是原汁原味、不带任何修饰的常态课,虽说不乏精彩的课,但遗憾的是,绝大部分的课乏善可陈,"面目可憎"。许多教师更多地在教学形式上下功夫,而忽视对教材的全面把握和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课堂阅读教学中,解读文本乱象丛生:不读文本的有之,全盘拿来,照"案"宣科;浅读文本的有之,蜻蜓点水,浮光掠影;错读文本的有之,随意而为,胡乱发挥。  相似文献   

4.
张建双 《成才之路》2011,(21):82-82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那么中学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呢?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文学类文本     
试题回放《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以下简称《新课标考试大纲》)将现代文阅读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并将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为必考内容,将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为选考内容。这样的分类是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规定“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多为文学类文本,这类文本不但表现手法丰富,而且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哲理、深厚情感。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题目、关键字词、段落结构和助读材料这四个抓手,引领学生深度触摸文本,真正去读懂和欣赏文学类文本,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文本解读来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以让学生得到自主发展的过程。作为文本解读的主导与主体——教师,要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味、体验内中情味或情感,寻绎文本语言背后的特殊的意味、意蕴,最终使学生获得对于文本的理解,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高质量的文本解读是确保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第一要著,基于此,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文学类文本的教学解读,除了靠大量高品位的文学阅读,在反复阅读中潜移默化、逐步提升之外,也是有门道的。找到这样的门道,就找到了解读的“钥匙”。文学类文本的教学解读,有三把重要的“钥匙”,分别是:抓文本矛盾处、抓文本反复处、抓文本易被忽略处。  相似文献   

10.
浅谈中学语文的文本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材足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过程.  相似文献   

11.
赵清芳 《学语文》2021,(1):15-16
随着大学文学批评理论向中学语文教学的“下沉”,文学文本解读中“大学化”“学术化”“泛个性化”等背离中学语文教学宗旨的不良取向日益明显。为治弊纠偏,须遵循立足课标精神、契合编排序位、观照艺术个性、呼应学情需求等几大原则。  相似文献   

12.
仇爱平 《现代语文》2013,(10):119-12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高中生应"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传统的语文课解读,追  相似文献   

14.
文学解读作为语文教育的基础,初中语文课本中涵盖的文章主要是散文、诗歌与小说等文学类文本。本文通过分析初中语文教材中文学类文本解读面临的困境,探索初中语文教材中优化文学类文本解读的对策,以期为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解读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首先要有感悟,才能使学生有所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所体验,才能使学生有所体验;要让学生感动,教师首先要自己感动。如何全方位地、科学地解读文本呢?下面结合笔者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做法.谈谈对语文课文文本解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文本细读是文艺批评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中学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本文从两个层面阐述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文学类文本的细读应用于课堂教学,并与学生一同将其建构为一种内化了的教学文化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正>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解读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完成对文本的体验,达到文本育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何伟俊 《云南教育》2008,(11):20-2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学生、教师、文本这三者中,教师应先有自己和文本对话的心得和收获,才能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并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供必要的帮助。当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学生也会有自己和文本对话的独特理解,这样的理解也会给教师以启发。但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相似文献   

20.
由于文学类文本作品涉及题材非常广泛,创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也很丰富,并且又有灵活自由的形式,突破了普通文章的形式所限,文学类文本作品有文质兼美的美学特点。然而长期以来,文学类文本作品教学却始终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内容模式,缺乏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