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再一次将语文课堂定位为从"知识的传授"转型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上。一堂语文课的成败与教师能否巧妙设问激活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一步步质疑、析疑、释疑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提问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  相似文献   

2.
文本解读并不能只是关注语文要素的拆解,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文本和现实之间联系进行研判,这不仅是对文本意义的解读,也是对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回归。本文以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为例,从现实主义视角出发,进行例证式解读,意在提高学生现实主义文学的解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运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藤野先生》是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教师备课时应充分细致地解读文本,将文本读深读透,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以“四三二一”为要点的条理清晰的教学,分别从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文本主要涉及的三个地点、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一个主题的角度深入剖析文本,在教学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一堂语文课的成败与教师能否巧妙设问激活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一步步质疑、析疑、释疑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提问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作为提问的另一种形式——追问,我觉得在语文课堂中就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1945年日本向盟国投降后,尚有近五十万日本人滞留台湾。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也在这一年被再次翻译为日文,发表于台湾日文杂志《新声》。该文发表时遭到了编辑者删节,文中关于“幻灯片事件”的描写和鲁迅反思、批判同胞的看客心态的文字全被删除。由此马上引起其他在台日本知识分子的质疑。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容易理解日本编辑删节《藤野先生》目的在于“告别”过去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于中国的侵略和歧视,并以藤野先生的友好形象扭转日本人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侵略者形象。而批评的言论则认为不应该为了中目的友好,就忽视了中国人对自身的自我批评,及引发这种批评的根源之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藤野先生》在台湾经历的这次文本再生产以及读者反应,折射出人们对战后中日关系的期待,以及旧历史与新未来之间的连续性和断裂性。  相似文献   

6.
审视当前对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的解读,大都认为藤野先生是此文的主人公。将《藤野先生》置于《朝花夕拾》整本书里进行观照,会发现文本叙事和达情的落脚点都是作者自己,而不是藤野先生,而且从读者站位、编排序列和内心冲突三个方面来看,无论抒情还是写人,都是服务于作者心路历程和思想变迁这条主线。  相似文献   

7.
刘红燕 《亚太教育》2024,(3):132-134
点睛提问,指在文章的关键之处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并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以此来体味文本的言语表达,发现文章线索,进而明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基于邓彤教授执教的《藤野先生》经典课例,提炼出点睛提问的策略,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追根溯源”式提问;第二,“直接诱导”式提问;第三“曲径通幽”式提问。同时主张将点睛提问的策略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去,并提出相关建议:第一步,辨识文体特征,确定中心主旨;第二步,细读文本,拎出“奇怪”之处;第三步,抓关键处,提出关键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创作时间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留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一个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使他改变了初衷。片中。中国人眼睁睁看着日本人枪杀为俄国人作侦探的中国同胞时的麻木神情给鲁迅带来了很大的刺激。  相似文献   

9.
《藤野先生》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涵都值得细细品读,教学中对这些细微之处进行整合并加以深度探析,会带给学生全新的阅读体验,尤其是品味和把握文中的两处“尸骨”的微妙意味,会为学生洞察藤野和鲁迅两位先生的心理、加深文本意蕴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互动。阅读教学中依托文本、强化解读、彰显互动的实施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展开:范读激情,一石击起"千层浪";设疑促思,拨开云雾见"月明";质疑带读,于无声处听"惊雷";研读启智,百花开放"春"满园。  相似文献   

11.
在初中课本中,学生们学习最多的大师作品就是鲁迅先生的文章,先生或在嬉笑怒骂中激扬文字,或在深情回忆中缅怀人物,或在风雨如晦中憧憬未来……如今先生虽已离我们远去,可他的文字却仍熠熠生辉,《藤野先生》就是其中经久不衰的一篇。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传统的语文课解读,追  相似文献   

13.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追忆了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一些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往事,我们深切感受到曾发生在仙台的那段令人感动而难忘的真诚、平等、友善的师生情谊。  相似文献   

14.
教学《藤野先生》一文,已有两三次。教学过程中免不了对这篇文章作一些分析与思考,越想越觉得这篇文章的重点不是表现藤野先生的某一方面的品质,而是借对往昔的回忆,激励自己的斗志。藤野先生只是一个线索人物。  相似文献   

15.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向我们讲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之后,满怀深情地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  相似文献   

16.
17.
步入21世纪后,"文本细读"理念越来越受到中学语文教学界的关注和重视,不少同仁从善如流,勇于探索,积极尝试,构成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道多姿多彩的亮丽风景。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本细读"并非一把"万能钥匙",而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倘若运用不当,一味剑走偏锋,追求"超越无限",必然会伤害到阅读教学自身。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教材中描写人物的课文并不罕见,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好作者所描述的人物形象,非常值得研究。传统教学中,遇到这类文本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思路其实非常模式化,教师基于教学参考书或者各种考试过程中形成的认识,给学生一种脸谱化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其实非常不利于学生学好这类文本,不利于学生基于文本建构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但如果脱离这个模式,很多教师又感觉无所适从,因为这样的脱离实际上某种程度上讲是离开了应试的指向,教师心里没底.  相似文献   

19.
“追问”,就是刨根究底地问,即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或者多次提问。恰当的“追问”是一种有效的课堂调控手段,它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让学生一步步探索出问题的实质,从而真正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避免思考问题时只停留在表面,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对相关话题进行追问。本文以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课文为例,谈谈教师在追问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藤野先生》虽然只有三千余字,但所写的内容无论是时空跨度上,还是材料的摄取与组织上,都体现着散文其“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文从“形散”和“神聚”两方面分析了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写作特色,为我们赏析作品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