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我在教地理课时,给学生介绍了修筑京张铁路的工程师詹天佑发明火车自动挂钩故事,学生很感兴趣.可有的学生到《辞海》“詹天佑”一条下翻查,发现并无此事,这是怎么回事?——教师张立  相似文献   

2.
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的伟大创举及其聪明才智时,学生对詹天佑的这种“聪明才智”却持质疑的态度:为什么不采用开凿隧道的办法来解决火车“爬坡难”的难题,而非要采用“人”字形线路的法子呢?对詹天佑的做法感到非常不  相似文献   

3.
[教学实录]《詹天佑》第六自然段的教学片段:师:请同学们细心地读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想想并说说詹天佑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线路,结果怎样。(学生默读思考。)生:因为青龙桥附近的坡度特别大,所以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结果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生:因为火车很难爬上青龙桥附近的陡坡,所以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使火车上山容易多了。生:詹天佑之所以设计“人”字形线路,是为了让火车能轻松地爬上青龙桥附近的陡坡。师:大家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能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问题。詹天佑是怎样设计“人”字形线路的呢?请找出有关句…  相似文献   

4.
《历史教学问题》1982年第2期42页《詹天佑与京张铁路》一文中说,詹天佑发明了连接火车车厢的自动车钩,这是不正确的。实际上自动车钩是由美国人詹内发明的,这种车钩引入到我国后,简称为詹氏车钩,与詹天佑姓氏相同,所以就以讹传讹把它说成是后者发明的了。詹内发明的自动车钩于1887年被美国铁路系统采用,1902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刊有它的图样。京张铁路建于1905年,当时所用机车由关内外铁路局拨给的。该局早在1888年从外国购进的铁路车厢上,就已有自动车钩了。在詹天佑自己编的《京张铁路工程纪略》(1915年出版),没有提到他发明车钩  相似文献   

5.
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詹天佑》  相似文献   

6.
[教学实录] 《詹天佑》第六自然段的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细心地读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想想并说说詹天佑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线路,结果怎样。(学生默读思考) 生:因为青龙桥附近的坡度特别大,所以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结果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  相似文献   

7.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机车,这台机车在前进时不断从烟囱里冒出火来,因此被称为“火车”。火车的发明,使陆上交通工具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丁炜 《现代教学》2011,(3):56-56
一、案例描述 冲突一:要不要“上” 2009年11月,我在市级比赛课中抽签抽到执教《詹天佑》一课。这篇课文中有一段是介绍詹天佑如何让“火车爬上陡坡”的内容。在解读文本时,校长张人利就提出这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果然,在试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人字形线路”有困惑:这个人字形线路究竟是怎么设计的?  相似文献   

9.
《詹天佑》一文重点讲述了詹天佑采用“两端凿进法”、“中部凿井法”开凿了居庸关、八达岭隧道及在青龙桥附近设计“人”字形线路的事 ,表明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在教学这一重点段时 ,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习 ,并动手画开凿隧道的简易图及“人”字形线路图 ,然后创设情境 ,让三位同学先后扮演“詹天佑”向“工程人员”解说自己的工程设计方案。下面是第二位“詹天佑”向“工程人员”解说开凿八达岭隧道工程设计方案的片断。第一位与第三位的解说略。  “詹天佑” :(走上讲台 ,面向大家 )诸位好 !大家辛苦了(作拱手状 ) !前面…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上人民版《历史》选修四《中外科学家》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詹天佑设计修建的京张铁路不是“之”字形线路,而是“人”字形线路.他(她)们清楚记得在小学读书时就上过一篇《詹天佑》的课文,课文里明确说出詹天佑设计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人”字形线路。笔者查阅了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詹天佑》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11.
《詹天佑》一文是一篇典型的通过一件事写人的文章。作者通过写詹天佑主持修筑成功京张铁路的事来说明“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是我  相似文献   

12.
火车车厢之间是用自动挂钩连接在一起的,可你知道这自动挂钩是谁发明的吗?他就是美国一个铁路工人哈姆尔特·詹内。一天,下班后的詹内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一边走一边  相似文献   

13.
有位教师执教《詹天佑》,上课伊始,就设置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詹天佑设计的“之”字形铁路是否科学?你有什么办法让火车爬上山坡?二是开凿八达岭隧道时,找几口直井才能既增加工作面又缩短工期?课堂上,学生讨论得很热烈,尤其是后一个问题,有的学生沉思默想了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14.
《詹天佑》一课,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创造性工作是教学重点。课堂上,我启发学生:詹天佑设计了“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他为什么能想出别人想不出的方法?他的动力来自哪里?许多学生说:“来自他的爱国心。”突然一个声音不紧不慢地飘出:“因为有奖金。”  相似文献   

15.
1872年7月8日,年仅12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官办留美学生留学美国.在美国,留学生们目睹外国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对机器、火车、轮船及电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有的同学由此对中国的前途产生悲观情绪,詹天佑却怀着坚定的信念说:"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  相似文献   

16.
“史体”分类有两种:“体类”和“体性”。《文史通义》以“圆神方智”定史学两大宗门,实际上是在《史通》“六家二体”的“体类”之分外,提出了“史体”“体性”的分类范式。这种分类范式把历史学与史家的主体性挂钩,与西方现代“分析的历史哲学”对历史学艺术性的阐扬,可以参照发明。  相似文献   

17.
在火车站你经常会听到“咣当、咣当”的声音,这是火车起动时车厢与车厢之间的挂钩碰撞而发出的.火车司机开动很重的火车时,总是先倒车,使车往后退一下,再往前开车,这样就容易使火车开出.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多媒体课件以其鲜明动感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对学生的视听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对所学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当讲到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独立设计完成难度系数极大的京张铁路时,播放了一段小火车在“人”字形轨道上来回行驶的Flash动画,立即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好奇指数顿时上涨,兴趣也更浓了。他们不仅佩服詹天佑不畏艰难的顽强毅力,更为他的聪明才智所折服。詹天佑的人物形象一下子丰满起来。可见,多媒体课件的适时播放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虽然插播的画面仅有一分多钟,但它收到的效果远胜于教师的讲解,因为它更形象地再现了轨道设计的巧妙过程,使学生先是好奇,继而产生兴趣,从而会关注文本,展开联想,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相似文献   

19.
能“吃肉”的机器人最近,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能吃糖或肉的机器人。它有3节车厢,每节车厢都装有4个车轮,约1米长,看起来像一列火车。这种机器人的“胃”是一个微生物燃料电池,其中有一种微生物,能够将“吃”下去的糖或肉分解,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们连续收到一些师生来信,信中依据《辞海》、《新华字典》、《我爱江西》等书籍,提出詹天佑是“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历史课本说詹天佑是“广东南海人”,“显然错误”,要求编者“核查改正”。对于师生们给予人教版教材的关心和爱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