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晓峰 《快乐阅读》2011,(25):87-88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古往今来一直被人传诵。其原因是形式短小而别具一格,词清句丽,构思精巧,章法独特,韵律和谐,节奏明快,缓慢读之,琅琅上口。全篇绝大多数是四字句,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偶句为主,讲究对仗,较好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追求,是写景的佳作,是抒情的诗文,是人生愿望的独白。  相似文献   

2.
初语四册《与朱元思书》有两处注释我认为有探讨的余地。  相似文献   

3.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描写山水的名作,青山绿水无不形于笔底,使人似置身于奇山异水间。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写水之“异”,首先描写富春江水的清碧和深邃,显示水的静态,接着笔锋微转,开始描写水中的游鱼和细石,画出水底鱼动和石静的生动情景。先写水静,是因为惟有水  相似文献   

4.
江山多娇,引得墨客折腰,吟诗作文,为我们流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美文。《与朱元思书》即为佳作中的精品。其清丽之文气,隽永之韵味,令人读后齿颊留香,美景美情溢满心中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5.
《与朱元思书》是作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也是一篇写景小品。全分为三层意思。第一层,具体描绘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这一层用笔最多,是全写景的重点。第二层,触景生情,抒写感慨:“鸢飞戾天,望峰息心;经纶世务,窥谷忘反。”寥寥几句,含蓄地传达出作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相似文献   

6.
曹飞 《快乐阅读》2011,(25):140-141
梁陈之际的吴均以写景小品文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梁书》本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之吴均体。"《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代表作。"书"即书信,这篇短文是他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信。这封书信几乎通篇都是写景,写了富春江上秋天美丽的景色,也许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就是要把观赏到的领略富春江上的独特景色告诉朋友。  相似文献   

7.
杜飞颖 《新疆教育》2012,(2):134-134
每次捧读南朝梁代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总似在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是品一杯千古佳酿,令人赏心悦目,心清气爽,余味无穷。它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了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的写景精品。吟诵此文,只觉景美、情美、辞美、章美、意美、神美……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8.
《与朱元思书》为读者呈现了精美画卷:青色天空、银白碧水、深绿山色、水墨树木、五色鸟猿,多种色调的合理搭配,呈现明暗、远近、厚薄等美术意境。作者堪称“水墨情”高手,利用文字为山水景物着色,其精美设计让人叹为观止。教师从色彩角度展开教学设计,可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契机。  相似文献   

9.
《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述说行旅见闻的信函。在置身于作者笔下所展示的奇山异水的同时,让我们共同来领略一下文章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樊玉惠 《教师》2010,(23):128-128
《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述说行旅见闻的书信,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它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奇异的山水,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吟诵此文给人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在对作者笔下所展示的奇山异水产生无限遐想的同时,让我们共同来领略一下文章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述说行旅见闻的书信,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它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奇异的山水,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吟诵此文给人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在对作者笔下所展示的奇山异水产生无限遐想的同时,让我们共同来领略一下文章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姬旭东 《现代语文》2007,(9):118-118
吴均《与朱元思书》一文,是作者给友人信中的一段。由于该“书”今仅残余了写富春江秋景的这一段,所以原信中究竟所述为何,现在已无法得窥全貌,但寄“书”与友人,决不应只为与朋友共享此一段江上秋景,文中另有所指,当为毋庸置疑之事,本文拟就此结合文中的点滴及当时的历史背景作一番尝试。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83;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第21课《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以书信形式描绘富春江山水的美文。它以清丽的文字,明快的节奏,错落的韵致,隽永的意境成为山水小品文中的佳作,历久不衰。作为教材来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读懂它,品味文章佳处,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积累文言语汇,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杨才 《甘肃教育》2011,(16):58-58
在联片教研活动中,听了我校朱斌林教师上的公开课,犹如身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人漫步其中、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游"感颇多,现将这节课作如下评说。一、从完成的教学任务及效果看1.《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的一篇写景小品,朱老师上的是第二课时,主要任务是理解主旨、透视文章深层内容、领略山水之美、  相似文献   

15.
陈新强 《考试周刊》2010,(36):46-47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在写景抒情上历来为世人称颂,其描写生动形象,意境清新自然,使人悠然神往。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也传达了纵情山水、淡泊名利的心志。  相似文献   

16.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往往取决于教师能否进行深度导引。所谓“深度”导引.就是教师在对文本和学生的充分了解下对课堂的一种机智应变。这种应变是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之后产生的,它贵在有诚恳机智的学情探索和心心相印的平等意识。  相似文献   

17.
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要主动求变,以学习任务重塑备课思维。以学为中心,开展典型的语文学习活动,以此唤醒探究性思维,培育发展性思维,孕育结构性思维。要把“讲—听”的行为变为“导—学”的方式;要将结构单一的讲解转化为复杂真实的情境教学,要把单向单线扁平化的思路变为多元立体有逻辑的思辨。  相似文献   

18.
石岩 《阅读与鉴赏》2006,(12):55-55
上海语文高一新教材中收录了《与朱元思书》一文,在教学此文时.笔者对课文中的两处注解产生怀疑,现提出,并与大家商榷。课文中对“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这一句的注解是:“树.耐寒常绿的树。”我认为,“寒树”理解为秋天的树较适宜,高山连绵,山上长着茂密的树木。旧体诗词里,寒和秋。几乎是同义语。  相似文献   

19.
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吴均,以写景小品文在当时的文坛上独树一帜。《梁书》上称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之吴均体。”《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代表作。  相似文献   

20.
前些时拜读了李恩中老师的《&;lt;与朱元思书&;gt;两处注释的商榷》一文(《语文教学之友》2005年第3期),恰巧我对这两处注释也有一些看法,愿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