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可谓多姿多彩,但细细考量却又缺少语文味,课堂局限于浅尝辄止的分析,干瘪而枯燥。语文课只有返璞归真,其语文味才会更加浓郁芬芳。一、文本诵读——融入生命要让语文课真正具有浓浓的语文味,朗读必须有滋有味。《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可喜局面,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形式,无疑给以往沉闷的语文课堂带来极大的冲击。但是,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淡化了语文的工具性,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却过于放任,滥用多媒体教学等,让我们的语文课失去了本真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3.
要想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语文味",教师就应该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以教材课文为主,加强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的联系,还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增加语文课的"语文味",并融入师生间的人文关怀,创造和谐新课堂。  相似文献   

4.
饶袭龙 《新疆教育》2012,(9):140-141
初中语文新课程到底应该怎么教,是基础教育阶段永远探讨的一个话题,这主要是由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决定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果侧重工具性,教师往往容易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训练课;如果盲目追求人文性,很多教师则会花费大量精力专注于教学形式的翻新,而缺乏对文本的有效阐释和挖掘。语文教学应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有在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又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还语文的本来面目,让语文课堂呈现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5.
李厚东 《语文天地》2012,(22):41-42
新课程视野下,语文教学基本告别了讲授式教学,放弃了课堂的"满堂灌",但不少语文课又陷入了"满堂问"的误区。有的教师一股脑儿抛出大量问题,提问涉及面太广,太笼统,提问目的不明确,把学生引入一团雾水之中,学生不知从何回答。有的教师课堂提问缺乏变化,提问形式太单调,结果学生讨论来讨论去,毫无收获,只能留下竹篮子打水般的无奈。提问过于宽泛或者过于单调,都会让课堂变成一潭死水,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根据授课内容有效设置课堂提问,如何根据学生  相似文献   

6.
"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课堂教学要求,强调教师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走进了误区,课堂没有了语文味。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习得方法,厚实他们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更加突出了语文的功能和人文教育价值,要求教师根据语言的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掌握语言规则。而"语文味"的提出,正好抓住了语文课的本质特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精心朗读课文,品味课文语言,鼓励学生敢于开口表达,努力让语文课堂凸显"语文味",让语文课更有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我认为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首先最重要的是设法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语文课,教学的艺术就是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能否让学生喜欢语文课是衡量一个语文老师是否胜任语文教学工作的根本条件。1.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维、大胆质疑、积极探究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学生为本,放弃那种高高在上,令学生敬畏三分的"师长"架子,把自己摆在与学生  相似文献   

9.
袁士洲 《现代语文》2010,(11):88-88
目前,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教师’味主动讲授,使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这种传承式教学制约着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和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对提升初中语文课堂实效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如何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智慧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根据"返朴归真、回归本质、铅华洗尽、回归传统"的原则,着重致力于开发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深厚地课堂"语文味"是现代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层次。在课堂中,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语文、爱上中国文化,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我到几所高中学校听了几堂语文课,有的课上得很成功,有的课就很值得商榷。这让我再一次思考语文课应当怎么上的问题。语文课堂不管呈现怎样的教学形态,但有一点必须保证,这就是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对于语文味,人们有不同的理解,但程少堂先生的观点最为大家认同,它是指"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有语文味的课堂,才是符合语文学科特性的课堂;有语文味的课堂,才可能是高效而有活力的课堂。但现实的情况很不乐观,不少教师的课上得低效、混乱而困惑。有鉴于此,下文所陈  相似文献   

13.
进入初中语文课堂,我们往往发现教师把学生当成了成人,经常从成人视角出发,预设好教学中的问题,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真问题,教学内容失去童真味。我们应改变教学的机械、沉闷、程序化,把"童真"引进课堂,让每一节语文课陪伴学生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相似文献   

14.
姜荣秀 《辅导员》2011,(15):52-53
新课程实施已有多年,新的课标,新的教材,使教师充满激情,使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也因此变得更为精彩。但在热闹的课堂背后,总感觉有些过于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而忽略了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朴实性"。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应当成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场地,要重视教师的指导,更要强调学生自主、  相似文献   

15.
如今,呼唤"以人为本",尊重"个体价值",主张"相互关爱",追求"和谐美好",提高"自身素质",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这就是如今人们所渴望的"人文精神"的回归,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把人文性定位为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情况怎样呢?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如何让初中语文的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人文精神呢?这是摆在所有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对此进行了具体论述,希望给广大教师以警示与启发。  相似文献   

16.
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让它最大限度地产生效率,这是语文教师时刻关注的问题。我认为打造经典的语文课必须在教学的活动中不断历练,着力打造高效课堂。一.要从语文课的基本构建着眼,体现语文课堂的"书卷味"、"文化味"我认为语文课的教学要在教学中培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步骤的能力,营造学生认知的"落差",把握学生心理思维的最佳境界,让语文课不断绽开心语的花朵,让语文的课充分体现活动的创新机制,实现语文课的整体构建水平。教师在基本构建中渗透  相似文献   

17.
正多年以来,初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素质的培养,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发挥。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重新审视教与学的关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作为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构建符合学生素质提高、终身成长需要的语文高效课堂。几年来,在认真领会语文课标精神的基础上,反  相似文献   

18.
刘炳祥 《学周刊C版》2010,(6):145-14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最初盲目地追求课堂的热闹,到后来逐渐认识到其中存在的弊病,从而慢慢地转化到追求课堂的教学效率上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应该让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呢?  相似文献   

19.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而中学语文无疑是塑造学生身心健康的关键学科,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语文课本上的知识,也要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人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领悟到世界的奇妙,体会人生的美好。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方法进行分析,旨在增加学生在课堂上对于"美"的感知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许多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认知有些偏颇,过于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而让占据重要地位的"工具性"退避三舍,所以出现了当前语文教学中"泛语文""非语文"等说法。"语文味"在不知不觉中已从课堂上渐渐淡化,甚至于缺失,这就使得语文学科陷入了尴尬的地位,成为一门字品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