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三传     
八、在延安日子里1940年3月,曾三在兰州与沈义结为伉俪后,便双双奉命去西安作党的情报工作。半年多以后,又一起奉命调回延安。1.重返延安1940年11月,曾三和沈义一踏进延安,就感到延安和西安虽然相距不远,却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这时,延安虽临近隆冬,但在曾三的心里,一切都象美好的春天一样,到处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真是“风景  相似文献   

2.
佚名 《出版参考》2009,(9):21-21
1921年8月出生于山东济南的钟灵,又名钟毓秀,他早在1938年7月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悄悄投奔革命圣地延安那年,钟灵还是一个年仅17岁的电话接线员。后来上级决定让钟灵到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学习。毕业后就让他留在陕甘宁边区做文化教育工作。后来钟灵在延安各报刊发表木刻、漫画作品多幅,并设计了“宝塔山”邮票。在延安,钟灵写字漂亮几乎是家喻户晓,当时的延安城墙上的标语差不多都出自他之手。  相似文献   

3.
曾三(1906-1990),原名曾海云,湖南省益阳县(今益阳市赫山区)新市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到上海中央特科学习无线电通迅技术。1931年,被派往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当报务员,参加了中央根据地后四次反“围剿”和长征。1947年春天,蒋介石、胡宗南调动30万大军进攻延安。曾三时任中央办公厅秘书处长,负责中央机关档案的转移。他历尽艰辛曲折,  相似文献   

4.
刘白羽,1916年9月28日生,北京通州人。他不仅是我国当代文坛优秀的作家、优秀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更是我军杰出的文艺战士。上世纪30年代,他由北京大学投笔从戎,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1938年作为一个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作家,他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从此矢志不渝地投身到改变民族和祖国命运的斗争中。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写出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爱党爱国爱军,用笔作战写赤诚1938年,刚刚开始文学创作生涯的刘白羽,满怀爱国热忱投奔延安。就…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曾有过许多巧合。1920年,苏联十月革命成功两年后,瞿秋白曾以北京《晨报》特约记者身份赴苏,写出《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著名通讯作品,最早向“五四”运动后正在觉醒的中国人民报道了在列宁领导下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的变化。时隔30年,新中国诞生不久,他的女婿李何和女儿独伊又作为新中国最早派出的记者赴苏联采访。他们以三本《莫斯科通讯集》在读者中赢得广泛的声誉。在新疆,李何的名字和才华早已为人们所知晓。新疆不仅是李何从事新闻工作的起点,也是他作为一个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展现品德、才华的疆场。一1938年秋冬之际,20多名曾在延安抗大、鲁艺和陕公等校学习的年轻的共产党人,受党派遣,告别了革命圣地延安,风尘仆仆地来到祖国西陲边城迪化(今乌鲁木齐)。他们是党应盛世才的请求,从延安派来新疆帮助工作的第二批干部。分配到当时的新疆日报社工作的有千人,其中就有李何。  相似文献   

6.
<正>同牢难友20世纪30年代,在新疆独霸一方的军阀盛世才,在原来提出白勺"民平、清廉、建设"的三大政策基础上,又加上了"反帝、亲苏、和平"三大政策。公开号召建设西北,收复东北。当时的新疆吸引了国内外很多左翼进步人士投奔而来。中国共产党为了结成统一战线,先后派遣大批干部到新疆帮助工作。1938年春,延安派来八路军代表周彬(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在新疆的迪化(今乌鲁木齐市)设立了八  相似文献   

7.
李何在新疆     
(一) 李何是活跃在三十至五十年代新闻战线上的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1938年冬,李何受中共中央派遣,同高登榜、郑亦胜等二十三名同志一道,从延安来到新疆首府迪化市(今乌鲁木齐),1939年1月任《新疆日报》国际版编辑。当时新疆的统治者盛世才上台不久,为了巩固自已的统治地位,实行所谓六大政策(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并且希望得到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我们党为了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新疆  相似文献   

8.
王培元 《出版参考》2005,(20):16-17
后来成为鲁艺音乐系第二期学生的李焕之,1938年8月4日,从遥远的南国风尘仆仆地走进了延安城.几乎在他远远望见巍巍的宝塔山的同时,远方便传来了阵阵歌声:"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田野上响起了孩子们的歌唱:"河里水,黄又黄,东洋鬼子太猖狂……"  相似文献   

9.
记者、诗人司马军城同志,于1943年4月7日,在冀东丰(润)滦(县)地区一次对日寇作战中牺牲了,时年二十四岁。今年是他牺牲的四十周年。司马军城原名牟伦扬,又名顾宁,1919年生于湖北省利川县汪家营。“七七”事变时,他是武昌高中的学生,1937年底,奔赴陕北。1938年1月,在陕北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学习,2月到延安,在陕北公学十一队学习。1938年6月到达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的五台山,党把他分配到《抗敌报》  相似文献   

10.
后来成为鲁艺音乐系第二期学生的李焕之,1938年8月4日,从遥远的南国风尘仆仆地走进了延安城。几乎在他远远望见巍巍的宝塔山的同时,远方便传来了阵阵歌声:“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田野上响起了孩子们的歌唱:“河里水,黄又黄,东洋鬼子太猖狂……”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上,1935年到1948年的延安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在这13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石,使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延安精神得以形成。温济泽是1938年初到延安的,1947年3月才随延安台战斗转移,撤离了延安,所以他基本上经历了延安精神形成的过程。1946年6月,温济泽担任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编辑部的首任主任,在延安精神的哺育下,开始了自己的广播生涯。新中国成立后,在广播领域先后从事管理、业务、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温济泽,一直在自觉地继承和发扬着延安精神,即使在备受磨难的文革期间也不曾放弃。延安生活是温济泽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温济泽的世界观、新闻观,影响着他的广播思想。  相似文献   

12.
张斌 《档案时空》2013,(9):32-35
郭抵(1909—1987)本名郭芳恩,1935年在北平参加反帝大同盟,秘密组织宣传活动。1937年3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同年,他奔赴延安,8月在西安被捕,遭到国民党的逮捕和关押,经组织营救出狱后到延安陕北公学院学习。1938年元月毕业后到华北敌后参加抗日战争,在山东莒县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山东分局总务处指导员,八路军  相似文献   

13.
张斌 《湖南档案》2013,(9):32-35
郭抵(1909--1987)本名郭芳恩,1935年在北平参加反帝大同盟,秘密组织宣传活动。1937年3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同年.他奔赴延安,8月在西安被捕,遭到国民党的逮捕和关押,经组织营救出狱后到延安陕北公学院学习。1938年元月毕业后到华北敌后参加抗日战争,在山东莒县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山东分局总务处指导员,  相似文献   

14.
曾三傅     
九、中央档案大转移1947年3月,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曾三奉命率领档案人员护送中央文件档案撤离延安,开始了中央档案的大转移。1.中央对档案转移的英明决策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撕毁了停战协定,集结重兵,大举进攻解放区,挑起了全面内战,我解放区军民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奋起反击,取得了节节胜利。蒋介石在被我歼灭了35个旅之后,为了挽救他的灭亡,将过去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改为对陕北、山东的重点进攻。蒋介石调集了  相似文献   

15.
王子野     
王子野同志是安徽绩溪县人,1916年6月生。1930年14岁时就离家独立生活,到上海亚东图书馆当练习生,这是他从事出版工作的开始。1938年,他到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学习结束后留在中央机关工作,给中央领导同志当秘书,使他有较多机会学习马列主义的理论,其中对哲学问题的研究特别感兴趣。延安整风时期,他写过一些论文、文艺评论和杂文,发表在当时的《解放日报》上。1946年,他担任《晋察冀日报》编委。编辑  相似文献   

16.
知识与趣味     
《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访问延安后所写系列通讯。他是第一个访问延安的外国记者,这本书也就是第一本冲破国民党封锁、传向世界的延安实录。 它的中译本出版于1938年2月的上海“孤岛”时期,是由胡愈之主持的“复社”印行的。说到这本书出版,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插曲。当时胡愈之与中  相似文献   

17.
华山同志因病久治不愈,于1985年9月22日在广州逝世。华山是广西龙州县人,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担任新华日报(华北版)、冀察热辽日报、东北日报、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记者。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他是战场上活跃的军事记者。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他坚持带病上前线采访。军事报道是他作品中最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38年1月,在延安,屋外严寒逼人,屋内温暖如春,毛泽东与梁漱溟作彻夜长谈……  相似文献   

19.
历史的缩影     
张沛同志是一位老新闻战士,为了党的新闻事业,几十年辛勤耕耘不辍,无论是在延安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都是如此,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党的新闻事业无比热爱,长期坚持不懈。这本集子《报海踪迹》就是他半个世纪辛勤劳作的结晶。 1938年夏,张沛同志奔赴延安。我们就是在那里相识的,当时他是个16岁的小伙子,我的印象是十分潇洒又十分热情。他酷爱文学,却由于革命的需要,成了一个优秀的新闻战士。1946至1948年,我们同在东北日报社,那是革命处于困难时期,我们一起战斗了数年,同甘共苦,互相切磋,结下了深挚的友谊。  相似文献   

20.
潘念慈,男。1918年11月出生在綦江县万兴乡太公山万家坝(现属古南镇)。其父亲潘志寰是上世纪20年代的中共地下党员。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潘念慈继承父亲的遗志,于1938年7月经重庆、成都、西安,奔向延安,参加了八路军。同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在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旬邑镇分校、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先后在中央医院任指导员。管理科副科长、总务处长,第一后方医院办公室主任、副院长、院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