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中国之声》节目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冉 《声屏世界》2004,(10):45-4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套节目《中国之声》自2004年1月1日改版以来。顺利运行至今,以其前卫的理念、清晰的定位、亲和的风格和全新的气息引起了听众广泛的影响和业界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2.
2004年1月1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改版而来的中国之声开播。这套广播频率增加了新闻评论节目的数量,提升了新闻评论的质量,加强了新闻评论的力度。新闻评论成为中国之声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3.
今年元月1日.经过全新的打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开播了。开播四个月来.中国之声展示了它准确的定位、海量的信息、厚重的分析和权威的发布.展示了它在节目形态、传受互动、开发新闻资源及低成本运作等方面成功的做法,成为实实在在的中国广播第一品牌.从而为国内广播走专业化道路.为正在推行改革的各地电台就如何办好新闻综合频率创造了范例。  相似文献   

4.
第一个问题,谈谈频率定位的问题。“中国之声”改版后,我们曾经专门做过统计:正常情况下,从周一到周五,“中国之声”在消息类节目中,每天有l5档《整点新闻》(《早安中国》中包含4:00《整点新闻》、《健康夜话》包含1:00《整点新闻》)、12档《半点新闻》(《新闻观潮》中包含21:30《半点新闻》)、  相似文献   

5.
著名学者李良荣在《中国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一文中说:“时政报道是中国新闻报道中最后一个堡垒,一旦时政报道能突破,中国的新闻传媒可以与世界任何传媒抗衡。”笔者认为,在广播方面,2004年1月1日悄然登场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大胆改革创新,以其前卫的现代传播理念,开拓了广播新闻许多新的节目样式,节目形态和节目运作模式,其中,开创的一种新闻模式——互动新闻,对包括时政报道在内的广播新闻改革是一个突破点,它既值得人们称道,又应引起业界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2009年新年刚过,在许多城市公园的展练场上、在路上行驶的出租车里时常飘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里是中国之声”的收听提示,匆匆赶去上班或上学的年轻人,双耳塞上耳机,口袋里放有可以听广播的MP3,不少人锁定的频率也是“中国之亩”……  相似文献   

7.
陈星 《视听》2021,(7):14-15
广播自诞生以来,就因其制作、传播技术简单,且具备伴随性,使用场景不受限制等特点,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广播节目也逐渐淡化对固有渠道的依赖和好声音标签,转而积极生产融媒体产品,面向全媒体平台传播.本文通过对经济之声《那些年》节目的观察研究,分析其媒体融合状况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助力广播节目提升全...  相似文献   

8.
张斌 《中国广播》2011,(3):50-52
文艺广播是我国广播事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重要的类型化电台广播,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着独特的传播价值。本文通过回顾中央电台文艺之声改版前后节目构架、传播语态、信息容量、互动方式、形象包装、活动推广等方面的调改及变化,总结出今后文艺类广播发展的几大核心竞争力要素,具有一定前瞻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毫无疑问,人又是新闻传播的中心和新闻报道的主要对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改版后的第一套频率“中国之声”新创节目《人物春秋》,是专门报道各类人物的节目。作为遵循传播规律、新闻规律的产物,《人物春秋》自开播以来,以独有风格,在第一套频率中彰显个性特征,为“中国之声”增添亮色,受到许多业内人士和听众的赞许。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之声改版一年来,我们是在认识不断深化,调整不断进行中度过的。一方面由于改版后全频率的面貌为之一新,节目的内容、结构、风格都实现了一次飞跃,听众和业界都充分认可,有的专家甚至视为广播新闻改革的里程碑,对此我们深受鼓舞。另一方面,我们深知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外界的赞扬只能视为鼓励和鞭策,所以在品尝初步成功的同时,不停地思考和改进。一年下来操作成效和认识上都有所积累,比较显著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广播传输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的合理对接,创造了连线报道这一新的节目形态。连线报道进一步强化了广播媒体快捷性的传播优势,将广播新闻的时效性推向了极致.为广播媒体所普遍采用。目前.以连线报道的方式传递新闻信息.在广播节目中比较常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播中国》中.连线报道就是其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对国家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出发,强调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总书库,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应不同于一般图书馆,不追求较高的利用率,而要成为读者文献需求的最后保障,并对国家图书馆文献采集的重点、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建设等提出建议.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13.
通过"国潮"视域下的主流话语意涵与表征分析,指出"国潮"主流话语囊括着鲜明的国家空间场域与当代时间实践,体现着正在孕育的一种新形态文化,即由商业消费文化表征、国家意识形态文化内隐、当代年轻时尚风潮及主流媒体形塑的新型国家文化潮流。"国潮"视域下主流话语有其独特的动力空间,"国潮"行动主体具有实践的广泛性和多元的参与性的特征。"国潮"语态体现"国潮"认知和实践者共同的主动行为和态度指向,应积极争取最广泛的"国潮"行动主体,以"流行"为载体,打造"亲民态"和"年轻态"的传播语态;采撷民间网络场域的创新元素,发挥主流话语整合功能,促进"国潮"转型升级;重视"潮际"互动效应,建构人类新文明的文化交流语态。  相似文献   

14.
来新夏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目录学家和图书馆学家.研究领域涉猎历史学、文献学、目录学、方志学和图书馆学多领域.《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史》从历史学、目录学和图书馆学三个维度对中国近代的图书事业作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和总括性论述,首开三史合一的先河,将中国近代书史、中国近代目录学史、中国近代图书馆史,三史熔为一炉.  相似文献   

15.
论述技术因素在书籍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指出现代书籍设计呈现"高技术"化倾向,并指出"高技术"概念是一个包含多种语义、具有丰富内涵的特殊概念,由此从不同角度论述现代书籍设计的新发展,重点阐释现代书籍设计核心的思想问题,目的是为现代书籍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性的参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16.
"数字中国"布局下,城建档案馆将为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可靠的档案数据支持。城建档案馆行政执法过程中面临缺少上位法、缺少行政许可、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职能交叉等问题,亟待解决。在数字化城建档案馆建设的进程中,受"放管服"行政指引,城建档案馆应通过削减前置审批、强制归档、智能+创新服务三个方面构建数字化管理新机制,实现智慧化活态城建档案馆的整体目标。通过完善依法行政、对接征信体系、技术迭代推进数字化进程,将智能化行政与智慧化服务并行,最终接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全国"一网通办"的政务目标。  相似文献   

17.
新信息环境下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整理、保存和保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和知识资源,是国家图书馆的重要职责之一。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国家图书馆如何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国家图书馆所处的环境、馆藏资源现状、当前形势、目标与任务出发,提出了我馆馆藏资源建设的一些策略。表3。参考文献14。  相似文献   

18.
立场是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决定了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目标、方法和手段。一般来说,图书馆学研究立场主要有图书馆立场和用户立场两种基本类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主流是图书馆立场,但这种研究立场并不具备图书馆学研究的主要意义。尽可能地站在用户立场上去研究图书馆,这既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图书馆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图1。参考文献10。  相似文献   

19.
吴靖 《新闻大学》2006,(2):52-58
本文讨论西方人留下的有关中国现代初期的影像资料,将它们分为“帝国范式”和“人文主义范式”两种。文章认为,作为现代性的媒介,影像所依据的观看方式与主导的社会机制与文化机制有关,是现代性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中国人借由新视觉媒介从单纯的“被西方人观看”到“通过他人的目光反观自身”,开始了将现代性意识形态内化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是充满矛盾的,现代性理念中的压制因素成为任何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闫静 《兰台世界》2019,(5):13-19
从学术发展的"后瞻"之中"前瞻"档案学的未来,是中国档案学走向学科成熟与学术繁荣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档案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创建肇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彼时的档案学人群体十分重视对实践经验的研究、重视应对本土化的挑战,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但"由外而内"的建设路径也带来了"问题逻辑"导向的缺乏,有待档案学科体系重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