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结合"以"的语法化顺序和"以"及其相关词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编排,认为:多义词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及教学安排中可借鉴该词语法化理论的研究成果,但并不能盲从或照搬其语法化顺序:1.教材应优先收录一个词使用频率最高、最可能用于基本交际的义项,然后根据语法化顺序讲解语法化程度最低的义项及中间义项;2.针对那些语法化程度较高、意义虚化程度较高的义项,应该抛开词源,单独教学;3.针对那些教材收录义项缺失、无法形成语法化连续统的多义词,要慎用语法化顺序的指导作用;4.有些可看作话语标记的虚词,则无需从其语法化的根源着手。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基于词化理论,深入探究英语“all+X”词化,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句法词化、音系词化和语义词化三个方面对“all+X”型词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all+X”型短语发生词化是经济原则(简洁原则)驱动所导致的结果;表意的需要驱动了语法形式和语音形式上的变化;语音形式上的变化有语音弱化、重音的改变和转移,语法形式上的改变则是偏正短语结构变成了一个词性相对稳定的单词。  相似文献   

3.
余诗隽  柳春燕 《培训与研究》2006,23(10):27-29,95
本文将句末“再说”分成“再说1”和“再说2”,认为“再说1”是典型动词,“再说2”则是正在发生语法化的非严格意义上的助词,并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出发,着重描写了“再说1”和“再说2”在句法、语义上的不同,认为“再说2”是“再说1”的去范畴化,同时也是主观化的结果,其中语用推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还”最初是用作动词,隐喻机制和特定的句法结构导致其语法化,结果是副词“还”产生,首先产生的两个副词义项,是“重复”义和“转折”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历时的角度考察现代汉语"不定"形容词和副词两个义项的由来,认为形容词义项的"不定"是由动词结构演化为形容词结构,之后在高频使用下粘合成词.成词后又发生进一步粘合,从而"不定"成为"说不定"等词的词内成分.副词义项的"不定"并不是形容词"不定"语法转化而来的,而是由表否定义语素"不"与表必然义的语素"定"直接通过构词法组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6.
“休”是个词性和词义颇为复杂的词,也是个具有典型语法化过程的词.通过对“休”意义和功能历时和共时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展现出较为清晰的语法化轨迹,虚词“休”由动词虚化而来,由其虚化轨迹的不同,出现副词和助词两种用法,并逐渐由词虚化为语素.  相似文献   

7.
杨树达先生的“施受同辞”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同一个词兼有主动和被动两种用法,这属于语法范畴;二是指同一个词兼有施与和接受两个对立的义项,这属于词汇范畴。“施受同辞”应限于词汇范畴,且应在同一历史平面上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可”原是动词,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它的词性慢慢有了一定的变化,由动词逐渐向助动词、意义比较虚的副词转化,后来甚至变成了和一定词结合来表示意义的词缀。语法化研究是当前语言学发展的一个趋势,而主观化又是语法化的一个动因,主观性因素促动了功能语法化。文章用主观化和语法化研究了“可”的虚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许多”一词由唐五代“如许+多”结构而来,北宋时“许多”在“这样多”义项上成词,南宋时“许多”在“很多”义项上成词。《祖堂集》保存了“如许+多”结构早期而丰富的例子,对探索“许多”的成词过程功不可没。唐代诗歌的格律化要求加速了“许多”的成词。  相似文献   

10.
"从事"在先秦时期出现连用,最早是一个松散的动宾结构短语,表示"行事、办理",至明清时期,其高频的连用使发生词汇化演变成为动宾结构的词语,直到现代汉语,发展成为有两个义项的词语,表示"做,投身到"和"处置"。"从事"的词汇化是词组特性逐渐弱化的过程。"从事"尚未完成语法化。  相似文献   

11.
郑雷 《现代语文》2006,(9):34-35
语法化的研究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个是历时的角度,将语法化视为语言演变的一部分,考察语法形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的途径;一个是共时的角度,将语法化视为一种句法和语用现象,考察在日常语言使用中决定语法关系的各种手段。语法化理论(Hopper&Traugott)认为,语义相宜性和特定的句法环境是诱发一个词汇语法化的两个必要条件,然而并不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词语都一定会语法化。语法化受多种机制的作用会呈现复杂的状态,表现出程度上的不平衡性,因此在共时的平面上往往可以窥探其历时演变的轨迹。本文就试图通过共时的分析来构拟动词“看”的历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再说"的用法起初是在句中作谓语表言说义的动词性短语,随着句法位置移到了句末,语法功能也从实到虚变成了表应酬义的助词,而语法化是"再说"演变的理论依据。本文一方面从语法化角度探讨应酬语"再说"的形成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对应酬语"再说"形成过程的语法化解读,得出应酬语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语法化的结果这一假设。  相似文献   

13.
近年“和”类虚词的语法化研究是个热点.文章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解释了“跟”语法化的动因:“跟”的句法条件和语义特征为其语法化提供了前提条件,但诱发“跟”发生语法化的动因是一个概念实体邻近另一个概念实体而产生的语义联想,在联想的过程中,人类的认知工具——转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复音词至少有四个特点:①复音词词形的定型化;②音节数量的双音化;③词汇意义的单纯化;④语法意义的明晰化.提出这四个特点应该是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的,因为词形定型是词这一语言单位的最显著特征之一,不唯汉语如此,任何一种语言的词均如是,如果一个语言单位的读音不固定,书写形式也不固定,这个语言单位决不是词.音节双音也是汉语学界公认的,有人甚至认为汉语词汇的复音化趋势就是双音化趋势.词汇意义单纯,也容易使人接受;只要随意打开一部现代汉语词典,就可以发现这一点.据笔者抽样测算,汉语多义复音词只占复音词总数的百分之十弱,而超过两个义项的多义复音词不足多义复音词总数的百分之六.只有语法意义明晰较费口舌.但从理论上说,至少是汉语的词如此,多义词很难笼统地一言而蔽之说该词具有什么样的语法功能,属于哪一词类,具有什么样的语法意义.但就其某一义项而言,其语法功能是固定的.当然也有一个义项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特点,这就是所谓的“兼类”现象.兼类现象是各种语言共有的现象,兼类现象与多义现象相伴而生,是语言的正常现象,即使汉语的词在这方面略为复杂,某些问题相对来说比较棘手,我们也不能怨天忧人.既然承认汉语复音词词汇意义具有单纯化的特点,根据上述理由,我们也就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本中“墨水”的第三个义项是:比喻学问或读书识字的能力。这个义项是比喻义还是借代义,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古今汉语中存在着许多词义借代的现象,如“稼穑”“丝竹”“纨绔”“膏梁”“口舌”“诸葛亮”等。但词的借代义在许多语法著作中没有像词  相似文献   

16.
陶文娟 《文教资料》2011,(33):29-30
现代汉语的“经过”除了有动词和名词义项外,也有介词的倾向。“经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表示动词,到表示名词,再到表示准介词的语法化过程。社会的发展,句法位置的改变,以及人类的认知规律是其语法化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英语名词化现象及其汉译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词化现象是英语正式语体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英语书面语篇的共同的非标记形式。名词化结构的中心词往往是由动词或形容词派生或转化而来,意义抽象,因而在理解和翻译时不宜把握。本文从英语历史发展、人类认知心理、思维方式及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四个方面分析名词化现象的成因,并根据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详细阐释名词化的表现形式,最后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探究名词化现象的汉译途径。  相似文献   

18.
英语表达中常出现一个含有消极义的程度副词与一个含有积极义的形容词搭配,形成所谓的“逆向性搭配 结构”,如:dead good? terribly glad等,其整体语义为单一褒义。通过对相关语料的搜集,我们发现一些英语禁忌词可作为程度副词出现在该逆向性搭配中,它们是damn?bloody? fucking?dead共四个。其语法化动因与人们的认知心理和语用因素相关;其语法化机制包括隐转喻认知机制和主观化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杜玉生 《培训与研究》2009,26(1):120-124
名词化现象是英语正式语体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英语书面语篇的共同的非标记形式。名词化结构的中心词往往是由动词或形容词派生或转化而来,意义抽象,因而在理解和翻译时不宜把握。本文从英语历史发展、人类认知心理、思维方式及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四个方面分析名词化现象的成因,并根据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详细阐释名词化的表现形式,最后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探究名词化现象的汉译途径。  相似文献   

20.
“始得”由非词演化为词,历经了先秦的非词结构、两汉的两义结构、唐宋的成词和高频率使用阶段以及元后的萎缩阶段。“始得”的语法化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内因是语义的变化,外因是高频率的使用和适合的语境。唐宋时,“VP始得”高频率出现于唐宋禅宗文献和《朱子语类》中,因其后省略了“VP2”,使其语义更为含蓄和深刻,这一特点正符合了禅宗“不立文字”和“言语道断”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