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汉语情态动词“要”分别表现为动力情态、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义时,“s要VP”构式呈现出不同的语义和认知特点。以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为理论视角,对这一构式的研究表明:“要”表现为不同情态义时,“s要VP”的概念结构各异;在从动力情态向认识情态发展过程中,构式“S要VP”的主观性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和例证的方法,从情态取向、情态隐喻及情态量值等三个方面探讨情态与语篇中人际关系的构建。情态有显性主观、隐性主观、显性客观和隐性主观四种不同的取向。情态的不同取向表明说话者对所述内容是否愿意承担责任及承担责任的程度;情态隐喻有主观情态隐喻和客观情态隐喻,分别将说话者的观点表述为个人主观观点或包装成客观内容,因而具有不同的权威性;情态的高、中、低等不同量值则表示说话者对所述内容的不同态度。情态的不同表达可以建构不同的人际关系。因此,在语言交际中,语言使用者应从情态取向、情态隐喻及情态量值等三个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情态表达方法来表达并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常认为,情态动词“肯”属于单义的动力情态,客观陈述句子主语的意愿.虽然有学者认为动力情态也带有说话人的观点和态度,但是没有具体阐述.考察实际语言运用,根据范畴理论,将“肯”的情态意义分为典型用法和非典型用法.其典型用法即表示动力情态,而非典型用法也可以表达认识情态,有时也含有道义情态的意味,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  相似文献   

4.
吴辉 《考试周刊》2007,(4):49-50
语言的主观性指话语中体现的说话者的“自我表现成分,在语言中无所不在,只是表现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在含有情态动词“会”的句子中,除表示实义动词的“会”和客观描述“某人具有某种能力”的“会”外,说话人还可能把自己对“能力”的体验和认识投射到有关的事物上去,形成了主观性表达方式。本文运用“主观化”理论对情态动词“会”的各义项及其之间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从情态动词“能”和“会”的情态意义在主客观认知域上的对立倾向出发,考察二者在主观标记、言者主语和句子主语、条件的可否定与不可否定性、预设条件、自由形式和粘着形式等五个方面存在的主观性差异,得出“会”比“能”的主观性更强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采用语料库文本分析法,通过纵向对比系统考察了专业英语学习者作文中情态动词语义表达发展路径。研究发现:(1)高年级学生在各类情态句式使用频次上较低年级学生总体呈接近于本族语者的趋势,但差距仍然显著;(2)高、低年级学生均表现出义务情态显著过多使用而认识情态显著少用现象,且在“有灵主语+VM”这一责任情态旬式中过多使用人称代词作为情态动词的主语;(3)认识情态表达句式的使用频次并不会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而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在共时层面上,“大不了”与“不外乎”语义和功能既有交叉部分,又存在着差异。这首先需要对其词类性质进行认定,再通过句法位置、语义倾向、情态表达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明晰异同。  相似文献   

8.
“情态”概括地说就是指说话人对于句子所表达的内容的主观态度。在语言系统中情态意义的体现方式多种多样。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中情态意义的主要表达方式都是情态动词。文章以情态理论和情态意义为基础,对英语的情态动词“can”和汉语的情态动词“能”所表达的情态意义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探讨英汉情态动词在情态意义上的异同,以及语意对应程度,并考虑其受语言形式的制约程度。  相似文献   

9.
“情态”概括地说就是指说话人对于句子所表达的内容的主观态度。在语言系统中情态意义的体现方式多种多样。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中情态意义的主要表达方式都是情态动词。文章以情态理论和情态意义为基础,对英语的情态动词“can”和汉语的情态动词“能”所表达的情态意义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探讨英汉情态动词在情态意义上的异同,以及语意对应程度,并考虑其受语言形式的制约程度。  相似文献   

10.
情态作为一个语义范畴,它反映了说话人对所阐述内容的评价或态度。作为人际功能的语义载体,情态具有调节,维系和发展人际关系的特殊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从认知角度探讨认知因素对情态意义和功能的解释力,这不但可以丰富认知语言学的内容,而且也为情态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使我们对情态的发展及其前景有一个较为科学、系统的认识,从而超越逻辑和传统语法对情态研究注重语法形式研究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根据Palmer的情态动词分类,动力意象图式理论可阐释常见情态动词的认知语义并找出各语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情态动词的义项从动力情态到认识情态再到道义情态,呈现出情态动词在主观性上逐渐增强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从情态意义的角度对情态副词进行分类,得到了一个现代汉语情态副词的分类系统。在此基础上讨论情态副词与形容词的情状类型、情态副词与形容词的感情色彩类型、情态副词与带不同主观性强度的形容词的组合的语义、语用选择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情态副词表示说话人对命题、事件的主观认识;关系副词是指对两个句子或小句有某种连接作用的副词;情态副词中也有表示关系的小类,关系类情态副词既能够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性态度,也可以表示小句之间的各种关系,这种类似连词的用法,说明副词的内部分类和外部分界呈现出复杂交错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语法化理论为基础,考察了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语义演变路径及其演变机制。研究发现,情态动词“能”最初是表达动力情态的意义,然后由动力情态分别演变出道义情态和知识情态的意义。我们的研究还显示,推理是汉语情态动词“能”语义演变的主要机制,原来认为许多由隐喻机制所引发的语义演变,其实是由推理所引发的。  相似文献   

15.
赣语都昌方言中,“是”字句主要存在着三种形式类型,分别为“x是y”“是y”“x是y个”。日常交际中,“是”字句能够表达出诸如判断、强调、反驳、厌恶等语气情态。除表判断的“是”字句之外,其他“是”字句通常表现出说话者“驳斥”的感情色彩。“是”字句体现出的语气情态,从说话者方面讲,是主观性程度加深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是”字的逐渐主观化。  相似文献   

16.
knnen是德语中最重要、使用最频繁的情态动词之一。掌握情态动词包括掌握其变位形式和语义表达。情态动词的语义体现为它们所能表达的情态,一般区分客观情态和主观情态。本文基于中国德语学习者语料、外国德语学习者语料和德语母语者语料库,对比考察了他们对该词的使用情况,以期发现中国德语学习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我”在近代汉语中有情态标记功能,相应的它对后接名词的语义类型也有一定的限制。标记性“我”在表达上具有强调己方性、凸显对比性和主观认同性三种功用。标记性“我”可以分别从表人称的和表领属的“我”演化而来。  相似文献   

18.
“情态”是一个跨语言普遍存在的语义范畴,情态在世界各地的语言中都有表现,并且由于各种语言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各自情态系统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有可能不一样。在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中,情态都被认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有多种表达形式,如情态动词、语气附加语、评论附加语、情态隐喻、人称等,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情态动词。  相似文献   

19.
情态动词具有人际意义和语用功能。从情态动词的功能分类出发,分别考察汉语表施为功能的根义情态动词和表推测功能的认识义情态动词在传达言语行为时其肯定、否定、疑问和否定疑问等不同语法结构式的语用功能和人际含义,从语用层面体现了情态动词的语义和句法在言语交际中的互动,揭示了情态动词的一些固定语用结构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作为语块进行语用教学,促进留学生语用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0.
刘昕 《海外英语》2011,(12):318-319
情态隐喻也和情态一样,作为人际功能的语义载体,它反映了说话人对阐述内容的评价或态度,体现了说话人话语的主观性。该研究基于2008年美国总统电视辩论为语料库,以Halliday的情态系统为理论依据,研究政治辩论语篇中的情态隐喻。研究发现,总统候选人在辩论中运用情态隐喻表示显性主观和显性客观,体现了辨者的情态责任和讲究礼貌策略,能够与观众缩短距离,建立人际关系,最后赢得辩论和选举的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