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形势下,农村土地整治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美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以合肥市肥东县张集乡袁李村为案例地进行实证调查,在美好乡村建设背景下进行农村土地整治的调查与分析,为其农村土地整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积极推动"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皖北土地面积占安徽省全省土地面积的1/3,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2,人口则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2,研究皖北平原地区土地整理措施,对今后的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概述了夏刘寨村基本情况,同时,分析了“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同时,针对“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有效推进皖北平原地区新农村建设“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土地整治各生产要素投入关系着土地整治效果。运用因子分析法,确定总耕地面积、农业机械化投入、农业劳动力投入及水利设施投入4项生产要素,构建关于农业总产值的C-D生产模型,并以河北省阜平县为例,采用eviews7.2软件测算生产要素贡献率。结果表明采用因子分析法选取有效生产要素构建的C-D生产模型,可以简单直观测算土地整治生产要素的弹性系数和贡献率,测算结果可以为土地整治效果评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农村"空心房"整治工作是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和推动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首批推进农村"空心房"整治工作的地区,赣州市的"空心房"整治实践具有示范和借鉴等作用.在对相关政策文件及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践,发现赣州市在"空心房"整治过程中,存在补贴资金匮乏、村民参与度低、整治效果不佳及农民地位缺失等问题,这就需要政府、村民、企业等各种力量的参与,加强政策宣传引导,科学规划整治工作,拓宽保障筹资渠道,实现农村精细化治理和村民自治的有机结合,以节约集约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土地问题关乎国计民生,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经验之一是正确处理土地问题,新时期土地在农业农村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中意义重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系体现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目标;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保障,此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关键举措。最后明确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正确处理好土地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承德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研究对象,对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进行调查,在总结整治成效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及对策,对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数字乡村建设是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引擎,乡村旅游发展在脱贫攻坚中发挥重要作用。两者本应协同发展,相辅相成,但目前数字乡村建设未能全面赋能乡村旅游业发展和结构转换。构建数字乡村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理想模型,以乡村旅游和数字建设较发达的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分析目前协同发展存在的不足,从顶层设计、区域联动、技术应用、资金保障、人才培养五个方面探索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互惠共赢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石台县为侧,针对美好乡村建设中因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的“土地荒芜”、“留守老人生活及儿童教育”问题。以及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武”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建立农村教育体系和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等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成为现代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其中,城市河道是整座城市建设中的重点建设对象,也是整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代城市河道中我们发现,许多城市的河道生态环境并不乐观,在许多河道上都能看到漂浮垃圾、污水乱排放等不良现象,这与城市当地管理部门的整治措施有着密切联系.对此,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下城市河道整治的关键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池州市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与优化的对策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集约利用土地是当前我国小城镇快速发展阶段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文章通过阐述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与池州市的区域概况及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该市在小城镇建设和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池州市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与优化的对策,以促进该市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杭州市内河河道污染现状、河道整治现状的基础上,论证了河道整治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并指出目前城市河道整治应从可持续发展方向出发,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城市生态旅游的建设开发。  相似文献   

12.
以安徽省为研究区,运用DEA模型测度2000~2012年区域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基于GIS分析平台,运用Jenks断裂法、趋势面分析、局域G*指数等方法对2000~2012年安徽省建设用地效率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2年安徽省建设用地效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近13年间效率上升了31.5%,规模效率是影响效率变化的主要因素;(2)2000~2012年建设用地效率演变呈现出东—西向递增,南—北向"拱"形分布;(3)根据局域G*指数划分效率4种类型区,其中效率H-H区主要集聚在皖江地区,L-L区主要集聚在皖北地区,研究为区域建设用地科学、合理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13.
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新热点,为提升乡村旅游体验质量、补齐全域旅游短板提供了新路径,是保障全域旅游质量的必要条件.以广西阳朔县乡村民宿为例,总结阳朔县乡村民宿空间布局特征是以"高田、福利、白沙"这三镇为高密度核心区,向周边区域不断扩展;分析"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民宿的特色、营销手段"等影响阳朔乡村民宿空间布...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进入加速时期,旨在解决"三农"问题的乡村空间重构和规划是当今中国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欠发达地区乡村社会转型滞后、小城镇空间集聚功能弱、村庄空废化等问题凸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乡村空间重构提供了契机,乡村空间重构是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路径选择.城乡统筹规划是乡村空间重构的立足点,整合重点城镇发展空间是乡村空间重构规划的关键,整治村庄生产与生活空间是乡村空间重构规划的重点,改造传统农业是乡村空间重构规划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土地是一切产生和存在的源泉",自古以来政权的斗争与土地的斗争连在一起。因此,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以来一直把土地问题放在重要地位,不断完善土地政策,解决好土地问题,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本文就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变化作一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6.
区域协作发展需要地方立法协同的支持和保障.地方立法协同从宏观维度来看,有助于夯实区域法治基础,为区域协作创造良好环境;从微观层面而言,有助于形成地方立法的叠加优势,破解区域协作难题.当前,在2015年《立法法》修订后地方立法权大扩容的背景下,安徽16个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较为缺乏立法协同思维,立法实践中仍处于一种割据的"各自为战"状态,不能为省内相关区域的协作发展提供优质的地方立法服务和保障.基于对安徽省情和省内区域发展现状的统筹分析,对安徽省地方立法协同进行构建设计.  相似文献   

17.
皖江地区是安徽省经济发展的精华所在,县域土地辽阔、资源比较丰富。本文以皖江地区的池州市青阳县为案例,通过依据案例区土地利用方面的调查数据,首先阐述该县土地开发利用的现状特征,其次分析了当前该县土地集约利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存在问题,提出了该县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对策和建议。着重指出:(1)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各乡镇土地资源,提高县域土地的利用率;(2)积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发挥聚集效应;(3)进一步提高小城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盘活各乡镇存量土地,提高建筑容积率;(4)加强土地开发利用管理,不断完善各项土地管理制度;(5)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整合和复垦一些闲置用地。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的一个历史过程,它不但体现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表象,更要在"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内涵与精神上赋予实质,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反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利用原有乡土文化所呈现的农村新风貌,才能形成与城市不同民情、不同风俗的景观和特色。因此,保护和利用乡土建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思路,它在很大程度上成其为支撑乡村居民自身构筑美好家园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扶贫是一种典型的"造血式"扶贫,它以贫困地区特色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政府扶持和社会参与下,实现乡村旅游扶贫综合带动效应。本文通过分析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解析安徽省宿州市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现状,进而发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乡村旅游扶贫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山山鼓作为乡村文化的一部分,在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在通过分析通山山鼓文化对当地的影响和其史学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保护与"活态"传承山鼓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