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目前我国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的状况,不少教师对教材中关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提出了质疑.认为把社会的主要矛盾定义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过时。理由是:中国目前具备相当齐全的民生用品制造体系.  相似文献   

2.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论断,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值得商榷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既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又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绕开生产关系,生产力无法获得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变革现实的生产关系,构造生产关系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3.
一、理论依据 1.矛盾论原理。教学领域里的诸多因素如教师、学生、教材、学校、家庭、社会……立体交叉,形成复杂的多边关系,构成诸多复杂的矛盾。“教”与“学”是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决定这一主要矛盾性质的主要方面是什么呢?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是主要方面,在“教”上着力,使这一主要矛盾作不符合规律的运动。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才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教育成果只有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发展才能体现出来,而受教育者自身的发展是不可替代的。实验则紧紧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学”上着力,使教学作符合规律的矛盾运动。 2.学习论原理。传统的教学不从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反映教学  相似文献   

4.
黄前程 《文教资料》2013,(26):147-149
教学实践发现,借助中国传统哲学阴阳论的知识,讲授“对立统一规律”,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矛盾论讲授的内容大都可以用阴阳论加以解说.对于矛盾的斗争性,阴阳论主张“仇必和而解”,可称之为“和谐辩证法”.阴阳论“和谐辩证法”思想,是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另一个诠释向度.同时,对矛盾论还可以辅以太极八卦图加以表示.  相似文献   

5.
课本第 10页 :“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就是说 ,在中国近代史上 ,不管哪个时期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是同时存在的。而后者又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毛泽东在其《矛盾论》(《毛泽东选集》合订本 1964年版 ,第 2 95~ 2 96页 ,人民出版社 )里说 :“……半殖民地的国家如中国 ,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呈现着复杂的情形。当着…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论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辩证规律,提倡“知行合一”,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根基与理念;在《矛盾论》中强调以问题为导向,深度分析问题本质与根源,从根源寻找对策,从而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法则。《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所体现的毛泽东教育思想,对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指导。研究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矛盾,运用《矛盾论》《实践论》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原因,提出相关建议,以此厘清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7.
《矛盾论》是毛泽东主要哲学理论思想之一,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矛盾论》中关于分析形势、抓住主要矛盾,辩证地寻求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对我国各个时期的发展都起到了指导作用。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提出之后,如何处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矛盾显得尤为关键。从我国提出的稳定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论断中可以看到,不同时期领导人对矛盾理论的认识在逐步深化,我国政府应对发展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8.
“八大”的历史性贡献是根据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决策。“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内容和实质的论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它的现实意义在于给邓小平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很大的启迪。邓小平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联系起来考察,在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找到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根本道路。  相似文献   

9.
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过去在史学界就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近代中国存在有三种不同的相互交替变化的主要矛盾形式;一种意见认为,近代中国只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主要矛盾形式。最近,林华国同志在《怎样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文中,明确提出了近代中国社会只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主要矛盾形式的意见。读过之后,我感到他是把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提出的三种主要矛盾形式的学说,与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提出的“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的论断,进行了割裂和对立,因而作了片面的、错误的理解。结果,不仅把近代  相似文献   

10.
根据矛盾论的观点,认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学科创新能力的需求与政府、学校支撑学科建设能力不足是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主要矛盾,提出解决该矛盾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学科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学科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学科建设与学校权力分配体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探索和创新发展可分为民主革命时期、从过渡时期到社会主义探索初期、改革开放以来等三个历史时期.通过考察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历史演进,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特别是关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典论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深入学习党的十三大报告的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理论提出的客观依据,有的同志认为是我国生产力水平低。这种观点虽然没错,但仍缺乏说服力。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主要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形式而提出来的。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这里说得很清楚,大  相似文献   

13.
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的内涵,必须从剖析矛盾双方没有发生质变入手,即"社会生产"仍没有完全摆脱落后的现状,人民群众的需要多样化发展没有超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党中央重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改变论是非常有害的。  相似文献   

14.
华国锋总理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目前很低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到现代化水平,为此而改革我国目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那些妨碍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部分,扫除一切不利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旧习惯势力,这就是我国现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也就是全国人民在现阶段的中心工作。”由于对这段论述有不同的理解,在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以发展落后的生产力为主要方面和以  相似文献   

15.
科学分析社会主要矛盾是党确立发展理念的基本依据。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客观实际决定的。我国现阶段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发展领域、发展区域、发展群体的不平衡;发展的不充分表现在发展方式有待充分转变,依法治国有待充分推进,精神文明有待充分提升,社会事业有待充分发展,生态环境有待充分改善,体制机制有待充分改革。  相似文献   

16.
华国锋同志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现在,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目前很低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到现代化水平,为此而改革我国目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那些妨碍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部分,扫除一切不利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旧习惯势力,这就是我国现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也就是全国人民在现阶段的中心工作。”这一论述精辟地概括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提出了解决主要矛盾的办法。同时也指出了与主要矛盾密切相关的次要矛盾及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现实基础,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相似文献   

18.
一、现阶段我国社会的阶级斗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我国在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作为阶级的剥削阶级已经消灭,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由于国内和国际因素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  相似文献   

19.
历史告诉我们,能否正确判断和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之所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由我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形成的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具体国情以及这个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这个矛盾的主要性质、主要方面,尤其是它的具体内容决定了它必须依靠发展生产力来解决。  相似文献   

20.
在实验教学改革活动中,要不断运用《矛盾论》的哲学思想,充分认识矛盾的普遍性,敢于正视矛盾,善于发现矛盾,明确实验教学现状;积极分析矛盾,抓住主要矛盾,探求实验教学“瓶颈”,以有效化解矛盾,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