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了贡惠珍老师教学的《水的压力和浮力》的后部分《水的浮力》的实录,受益甚多,结合自己的教学,有一点看法。前半课的课堂结构不够合理 a、教学开头就让学生体会浮力(我们亲身体会水的浮力),接着出现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宛如学生已知浮力的似的;在途中又出现:“那么什么叫浮力呢?”此两处矛盾。造成  相似文献   

2.
室外,寒气逼人;室内,炉火正旺。一缕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照在室内洁白的墙壁上。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师生共同探究“热空气会上升”这一主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探究问题,首先,我把塑料袋袋口用手撑开,袋口朝下,问学生:“当老师松开手后,塑料袋会怎样?”学生回答说,塑料袋会落到地面上。接着,我点燃酒精灯,又问学生:“当老师把撑起的塑料袋放到酒精灯上方,松开手后,塑料袋又会怎样?”  相似文献   

3.
魏建玲 《科学课》2008,(12):50-50
室外,寒气逼人;室内,炉火正旺。一缕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照在室内洁白的墙壁上。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师生共同探究“热空气会上升”这一主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探究问题,首先,我把塑料袋袋口用手撑开,袋口朝下,问学生:“当老师松开手后,塑料袋会怎样?”学生回答说,塑料袋会落到地面上。接着,我点燃酒精灯,又问学生:“当老师把撑起的塑料袋放到酒精灯上方,松开手后,塑料袋又会怎样?”  相似文献   

4.
谈“有结构的探究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探究用的材料是由教师提供或学生收集供科学学习的物质基础。那么,科学课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怎样的材料?何谓“有结构的探究材料”?下面以两案例入手,对材料的“结构性”进行诠释。案例一: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实验小学的沈跃群老师在2001年4月上《水的浮力》这一课,他向学生提供了泡沫塑料块、木块、石块、瓶子、橡皮筋、钩码、气球、塑料袋等探究材料。当学生感知了上浮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且了解了浮力的方向、物体上浮和下沉的规律后,沈老师就放手让学生自选材料,想办法使下沉的物体上浮。有的学生用泡沫塑料块或木块把沉在水…  相似文献   

5.
我听了一位老师的一堂自然课,讲的是第三册第十五课“大气的压力和浮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教师教得得法、学生学得灵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失为一堂自然教学改革课。现简介于后。一、提问质疑,激发兴趣。本课在“水的压力和浮力”一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大气的压力和浮力。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一开始,教师就提出问题:我们知道了水有压力,空气是不是也有压力?学生议论开了,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但都说不出理由,只好眼望老师,聚精会神地等待了。这时,教师拿出一个注射器,把一个弹簧放入注射器内,再把活塞推入,松开压在活塞上的拇指,活塞马上被弹簧推了出来。“要使活塞不被推出来,该怎么办?”教师问。“用大拇指压在上面”。全班齐  相似文献   

6.
自然教学大纲指出“自然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能动地去认识自然事物和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我在教学《水的压力和浮力》一课,认识水具有浮力的知识过程中采用了“导学法”,即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的知识,运用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  相似文献   

7.
小学自然课中的演示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的重要方法。下面仅以“水的压力和浮力”(《自然》第三册第十四课)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一、分析内容,确定难点在讲“水的压力”这课时,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各类事物中,已经使他们接触到:“水是有压力的”这个现象,因此无须进行演示实验,只须用讨论方式即可完成。但是,在进行“水的浮力”这部分教学时,学生中就会出现较多的问题。由于学生看见船、木块、塑料等物体在水面的漂浮现象,以及自己在水  相似文献   

8.
小学自然《水的压力》一课,如果教师侧重让学生对水的压力特点进行验证,而不是探求,那么这课教学只须由教师引导学生做几个验证性的实验便可得到结论。显然,这种方式得出的结论对学生的发展而言,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如果教师侧重让学生探求“水的压力”特点,设计下面的认识活动,效果是不一样的。首先让学生在手上套上塑料袋,伸入水中,在玩水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水的压力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水的压力”的兴趣。接下来,教师给学生提供研究材料———由橡皮膜、漏斗、橡皮管、装有红水的U型管等组装成的学具,让学生继续玩水,以形成对“水的…  相似文献   

9.
一道浮力问题与实验湖北省安陆市伏水初级中学︵︶严长林我在讲授“浮力原理”一节课中,按照教材要求做完实验,总结出“浮力原理”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能否受到大于液体重力的浮力呢?”结果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理由是:根据浮力原理,“...  相似文献   

10.
点滴录     
上课铃刚停,学生的目光都已被讲台上几样东西——一只几乎盛满水的玻璃缸、一块砖、一杆秤、一小块木片吸引住了。正在他们疑惑不解的时候,我拿起木片放进缸里,接着问木片为何不沉下去,学生很快答出是水的浮力把它托住了。于是我换了块砖放进缸里,问:“水对沉在水底的东西有浮力吗?”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一部分人说有,另一部分人说无,双方互不示弱。我见他们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就说:“到底有没有浮力,谁能想个办法证实一下?”教室里很快静下来了,好胜性驱使学生开动了脑筋。有些学生的目光落到了讲台边的秤上。很快,有人想出了“称砖”的办法。在叫学生讲明道理的基础上,实验开始了。我先从缸底取出砖,称了它的重量,(叫一学生负责记录在黑板上)然后把砖沉入水中(不接触缸底),称出了在水中的重量。根据这两个数据,  相似文献   

11.
“大气的浮力和压力”一课,要求学生自制“孔明灯”,观察孔明灯是怎样升空的,以此来了解大气的浮力。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孔明灯”好做,但要升空很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的浮力,  相似文献   

12.
“水的浮力”这一课,如何让学生感知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是个难点。对此我做了如下设计: 让学生在空气中称量在水中下沉的物体,然后把物体放到水中再去称,对比两次实验的结果,学生会发现,“在水中称,物体变轻了”。同一个物体,在空气中和在水中重量不同了,秘密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3.
初二学生历来对“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在不同深度受到的浮力是否相等?”认识不清。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从几个方面讲清这一问题,并补充适当的练习题。一、通过具体计算,讲清一个“差”字。学生易错的原因之一,是没有真正理解浮力的产生,把浮力混同于液体的压力,忽略了浮力意义中最关键的一个字——“差”。(实际上,浮力不是液体的压力,而是压力的合力。)课本上那段讲述,对初二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一般校学生)来说,显得太抽象了。我将课本第139页练习一(7)题前一  相似文献   

14.
一、诱导学生产生顿悟教师在进行小学自然实验教学时,诱导学生观察,让学生悟出实验现象反映出的科学道理。例如《水的浮力》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悟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同样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道理,在学生已经有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认识基础上,提问: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  相似文献   

15.
王东莉 《家庭教育》2011,(11):36-37
某校初三班在一次班会上讨论理想的问题。老师问同学们的理想是什么,不少学生回答“不知道、不清楚”,还有的学生干脆回答:“赚大钱、当大官。”一名男生回答说:“我的理想就是考上重点中学。反正我现在读书也是为了我爸妈,他们让我上重点我就争取上呗!”这样的回答不禁让老师、家长担忧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相似文献   

16.
让我从一件小事谈起吧。初一年级的一个学生,在一次语文课上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但只说了两句就支支吾吾说不下去了。这时,班里许多同学都高举着手,叫嚷着“老师,让我说吧!”这位学生感到思想压力很大。但礼出老师并没有叫他坐下,也没有另叫别的同学替他回答,而是制止了同学们的喊叫,并耐心地诱导启发他继续讲下去,终于使他基本上回答了那个问题。这位学生十分感动,后来,他在一篇作文里与道:“……那时,我真恨自己,悔不该举手来着。我站在那里,低着头,慌恐地不知怎么好,心里真盼老师让我立刻坐下,但又怕老师真的让我坐下……忽然,周围同学争着回答的喊叫声  相似文献   

17.
《蒸发》一课的教学任务之一是让学生知道水在蒸发时要吸收热。第一次上这部分内容时,我按照课文安排,先是让学生回忆:“夏天,刚从游泳池里出来,身体有什么感觉”,想借学生回答“凉快”说明水的蒸发是需要吸收周围的热,可没想到学生只  相似文献   

18.
《小学自然教学》1995年第4期刊载了《我有两个点子》一文,文中的第一个点子是将“塑料袋”换成“皮手套”,第二个点子是将“底部为橡皮膜的容器”换成“一端蒙有橡皮膜的‘U’形管”。笔者认为还是原实验好一些,同时该文所讲的改换理由,在理论方面还有些毛病,故在此提出来说一说。 对于第一个点子,作者的担心是“塑料袋在空中没有变化,就是没有受到压力,也就是大气没有压力。这样会增加下一课《大气压力》学习的难度,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将“塑料袋”换成“皮手套”。其实,塑料袋和皮手套,无论是在空气中还是在水中,它们与外界空气都是连通的,内、外大气压力是可以相互抵消的,因而都可以不必考虑大气压的作用;其次,学生在学习《水  相似文献   

19.
在&;lt;称象&;gt;一课教学中,学生知道了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我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意会称象的方法。读完课文,我正在思索要不要展开讨论,让学生交流还有没其他称象的方法,忽然,一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不等我点名,“机灵鬼”徐锋就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老师,曹冲用水的浮力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我用跷跷板来称大象,  相似文献   

20.
小学自然课中很多概念和基础知识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无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我在自然课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的眼、耳、鼻、舌、手等感觉器官去认识、感知有关的自然现象 ,形成概念 ,掌握基础知识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 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知识小学自然课第四册 ,讲《水》这一课 ,我在每张实验桌上摆了牛奶、酒精、白糖水、澄清的石灰水、清水五杯液体。要求学生在五杯液体中找出清水来。马上就有学生说 :“那一杯是水”。“你怎么知道那一杯是水呢 ?”我问。“猜出来的。”学生回答。“用猜的办法能判断吗 ?”我指着酒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