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第14次代表大会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新闻报道如何反映经济领域中这一带有根本性的改革进程,是我国新闻界面临的一项崭新使命,也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应予认真学习与思考的一个紧迫而重大的课题。一、市场经济与社会制度不存在专属关系却存在隶属特征现在,大家都在谈论并开始实践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是一道十分现实而无法回避的考题。新闻工作者倘若心中无谱,那怎么能在报道中准确地发现与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呢?  相似文献   

2.
1962年,美国女科学家蕾切尔·卡森写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后来被称为是人类环境危机的第一声警报。但在当年,这本书却遭到很多抨击和嘲弄。春天没有鸟鸣又如何呢?随着时光的流失,美  相似文献   

3.
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这期间,有一个明显的新旧事物混合、新旧观念混合的“过渡带”,所有的事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过渡色彩。”那么,这期间的新闻工作是否也有“过渡色彩”呢?如果有,是一种什么样的色彩呢?研讨这个有没有实际意义呢? 问题提出来了,需要分析和回答。我想,新闻工作没有在“世外桃源”中进行,因而无法超越历史的“过渡带”。说新闻工作不存在“过渡色彩”是不真实、不科学的。 在总的格局看,新闻工作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新的市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的事情常常是这样:我愿意的、应当的却不能够,能够的我又不愿意。我们怎么可以老去考虑“应当怎么样”呢? 现在有好多书我看不懂,(冯亦代插话:你不必示谦,看不懂的不是你一个人),我读德国的形而上学的东西比如康德的“三大批判”都没有那么费劲。我也曾对一些书进行语法分析,分析后才发现,原  相似文献   

5.
1979年我考上外国文学研究生,导师对我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看你的简历,出生工人家庭,大学读的是政治系,你怎么喜欢上外国文学,又从哪里接触到那么多世界文学名著呢?想想我还真与书有不解之缘呢。小时候我们家没有书,我的父母的全部精神财富是一部1953年出版的《学文化字典》。但我有一个长我四岁的哥哥,他和邻居家的男孩喜欢打扑克牌赌书,我最初看的书是他赢来的。就像涨潮落潮一样,赌赢了,我们家箱箱柜柜都塞满了书;赌输了,家里连片书页都看不到。哥哥赌的书,大多是文学作  相似文献   

6.
陈光 《新闻前哨》2003,(10):13-14
我们都知道,新闻属于文化范畴,而文化这个概念又由科学和艺术两大基础组成。作为文化现象的新闻,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艺术呢? 关于新闻的基本属性,理论界多年来一直没有明确的表述。但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在实际新闻工作中,我们的报道总不能让读者感到满意,很大程度上是与新闻的根本属性不明确有关。  相似文献   

7.
对高校档案工作目标管理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简称MBO)是一种先进的系统管理理论,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在其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率先提出。一般来讲,目标管理的过程包括目标考核体系的确立、预备实现目标的制定、目标的具体实施、目标的实现程度评价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出版业的不断发展,出现的不少新问题就无法仅用“一法”“五条例”即可解决,“一折书”问题便是个例子。在“一折书”初现市场之时,就有许多读者、媒体、书店及出版社对其提出质疑,但各地执法人员经核查后都回答“一折书”非盗版书。那么“一折书”的问题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一折书”热销现象就反映出低价图书市场需求很大,因而采取低价策略争取薄利多销是否值得出版生产单位考虑呢?  相似文献   

9.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传媒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没有清晰的规划呢?职业生涯规划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非常重要,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它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等内容。就传媒人职  相似文献   

10.
浏览业内书、报、刊,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难找到一篇探讨图书印数的文章。为什么呢?究竟是图书印数问题不值得研究,还是不易研究?或者业内专家及写作高手不屑于研究这个问题?不过话说回来,每本书都有印数,不管这个数字是印在版权页上,还是没有印在版权页上,它都是客观存在。而且印数问题决不是个小事,它困扰着许多出版社,影响着方方面面,试问一个出版社,上自社长、总编,下至编辑发行储运,谁不为它头疼?库存书问题难道不是因它而来吗?库存书增加,供过于求,正说明出版社对印数问题没有把握准确,如果印量适当,供需平衡,出版社何必花那么大精…  相似文献   

11.
陈潇潇 《中国出版》2023,(S1):238-242
这几年,给孩子讲历史的书非常多,讲述方式也各有特色。有的是百科全书式的全面讲解,有的拆分成一个个趣味小故事,也有从职业的角度以“古代人的一天”为切入点来展示的。这些书在知识的丰富度和语言的趣味性上非常下功夫,但互动性上却略有不足。我也一直在思考,有没有一套书,可以用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的方式来讲历史呢?  相似文献   

12.
图书重版,还要不要作过细的审查呢?有的编辑认为,初版书已经经过三审三校,不会有差错了,重版时,何必花精力花时间去审查呢?这种看法对不对?事实证明, 这种看法是不对的,重版书必须经过审查才能付印。有的编辑对重版书连翻都不翻一下,就发纸型印制,结果出了差错,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浪费。湖南有一家出版社,1983年重版一本1980年出版的书,由于责任编辑过分自信,没有经过审读就付印,结果出了个政治差错,作了技术处理才能发行。1983年3月重版一本小集子,书中收集的散文,大都出自名家之手。责任编辑以为这些知名作家所写的书,是不会有差错  相似文献   

13.
近来,书店里的书多起来了,这是一件好事,但还远远不够,有好些书人们想买而买不到,这说明书刊种类和数量是供不应求的。可是另一方面,书店里却有不少书积压着,堆积如山,无人问津。倒底是书刊多了还是不够?可以说好的书太少了,而不太需要的或质量不高的书太多了。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主要是受“四人帮”流毒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4.
晨明 《传媒》2004,(12):22-23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曾经说过华娱三年可以扭亏为盈,这个目标是否能实现? 王兟(以下简称王):三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三年怎么算?从2003年9月成交开始,还是2004年1月份我们正式接管开始,或者是另一个比较软的三年,也就是今年的第二季度,我们的人员都陆续到位,一切都走上正轨开始算呢?  相似文献   

15.
《世界真奇妙》这本书,不仅仅内容奇,更奇在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上。请看: 这本16开本96页的小册子,是书还是杂志呢?说它是书吧,封面上却印着如刊物期数的“第一集”。如果说一册书可以叫一集,则闻所未闻;更何况国家新闻出版署曾明文规定,不准以书代刊。说它是杂志吧,却没有刊号——既无登记号,又没有国内外代号。不伦不类。更奇的是,从头到尾看完了这本书,你不知道这奇书是谁写的,谁  相似文献   

16.
没有一个通讯员不希望自己的稿件能够顺利地被采用,但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对此有不少通讯员却表现出无奈和一筹莫展。那么作为基层通讯员来说,究竟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用稿率呢?笔者以为关键要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昨天一个发行部的朋友对我说:发行越来越难搞了。大家感觉如何?苍狼北望:我倒没感觉市场越来越糟糕,但感觉我们的书越来越跟不上了。业务骨干走了一个,导致两类主打书中的一类江河日下。新市场开发不力,无法弥补损失的市场。注意力都转移到教材教辅上,一般书连书号都不够了,新书品种砍了一半。但我们还是抗住了,维持在往年的水平,这说明市场空间还是很大的。这两年市场变化很快,很多人不适应,没有及时调整。按照传统,发行总是充当改革试验田,出了问题先从发行找原因。发行只是执行部门,是营销的执行者,却要承担营销不利的所有责任。其实真正…  相似文献   

18.
洪淼  林娜 《出版经济》2002,(5):29-30
“企业利润的多少,就好像一个人是胖还是瘦的问题,而现金流量是人体中的血液,血液都没有的人,还谈什么胖与瘦呢?”这话虽有点极端,但却引出了——  相似文献   

19.
从一件小事说起。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我编的《笔记文选读》,序言里有这么句话:“一九四三年曾经集印单行,后来因为这样的书读者还有需要,书店里很久没有重印了。”这句话大概连小学生看了都会觉得奇怪,怎么“书店里很久没有重印”是因为“读者还有需要”呢?原来这一句本是“……后来因为这样的书需要者不多……”,这次重印之前不知道是出版社哪位同志奋笔一改改成现在这个模样,而序言末了的署名和年月却没有动,于是我就只好背上“不通”的黑锅了。  相似文献   

20.
正又迎来了上海书展。徜徉在书香袭人的展馆中,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做一个读者是不容易的。走进书展的就是读者吗?不一定。否则,你就很难解释为什么书展上人如潮涌,而大学隔壁的书店却门可罗雀。有些人逛书展其实和逛庙会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他们只是想到人多的地方"轧闹猛",到文化活动现场去"凑趣",购书不过是"搂草打兔子"。何况,书展上能零距离地接触各路名人,增加以后"嘎三胡"的资本,何乐而不为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