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人格尊严是一般人格权的核心内容。一般人格权足以民事主体全部人格利益为标的概括性权利,通常包括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人格独立与人格平等,其核心和基本内容,就是人格尊严,即公民的名誉和公民作为一个人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  相似文献   

2.
人格是做人的最基本条件 ,人格的产生或消灭必将导致人格权的享有和丧失。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个人或组织的“人格权神圣不可侵犯” ,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权保护的真实内容。必须依法认定人格侵权的违法行为 ;凡构成人格侵害民事责任的 ,必须依法追究民事责任 ,并赔偿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一般人格权,是指作为民事主体的自然人基于维护自身人格独立、人格自由、人格尊严、人格安全等和人相关的最广泛的人格利益所享有的一种基本权利.一般人格权具有权利主体的普遍性、权利客体的高度概括性、权利内容的不可穷尽性等法律特征.一般人格权制度具有解释具体人格权、产生具体人格权、补充具体人格权等功能.法人不应该享有一般人格权,一般人格权保护制度只能适用于自然人而不能适用于法人.  相似文献   

4.
信息人格已严重影响到现实人格。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可从其人格权、财产权以及个人信息权中寻找到相应的法理基础。个人信息所体现的人格权是一般人格权,而不是特殊人格权。个人信息权是一种人格权与财产权相融合的新型权利,其包括个人信息的控制权、使用权与收益权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结构日益复杂,人格权利受到侵害的各种危险无时不在。为了使遭受人格侵害但法律又没有明文列举受侵害的权利的受害人获得法律救济,民法应明确规定一般人格权。本文作者对一般人格权的产生、立法、含义、内容、功能及其民法保护等方面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美国法采用公开权模式保护人格标识商品化,德国法则采用统一权利模式。我国立法关于人格标识中财产利益保护相关规定较少,没有明确认可人格权的"利用权"性质及人格权体系中除姓名权、肖像权以外其他权利的财产利益,相关权利保护和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缺陷。应借鉴德国的人格权保护模式,将人格权的商品化归为人格权的范畴保护,侵害人格标识中财产利益的责任方式以财产损害赔偿为主兼采其他责任方式。  相似文献   

7.
人格侵权行为认定及赔偿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是做人的最基本条件,人格的产生或消灭必将导致人格权的享有和丧失。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个人或组织的“人格权神圣不可侵犯”,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权保护的真实内容。必须依法认定人格侵权的违法行为;凡构成人格侵害民事责任的,必须依法追究民事责任,并赔偿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
为应对新时代背景下财产权和人格权不断交融的趋势,对民法中传统的人的主体性和物的客体性二元论进行延伸探究,以更好地保护蕴含人格利益的物。首先阐释了人格物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格物保护的必要性。人格物保护的必要性表现在司法实务的需求和一般人格权保护的延伸。最后从实体法方面,诸如人格物的现有法律保护、人格物的归属与处分,以及人格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等方面探究人格物的保护,以便更好地维护人格物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国际公约中的人格权规定,在人格权体系、人格权的权利克减、特殊群体的保护、健康权、个人数据的保护和环境人格权等方面对我国人格权立法都具有借鉴意义。具体来讲,人格平等、人格独立、人格自由和人格尊严的基本体系符合我国学术传统;人格权的权利克减条款需要引入;应该禁止对人体进行医药和科学实验;必须扩大特殊群体保护范围;应当单独规定个人数据和个人档案的规则;环境人格权是否在民法典中规定还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对自然人死亡后的人格利益保护先前并没有很好的认识,<民法通则>在这方面显得有疏漏.在2001年<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出台后,情况有了一定好转.但依然应认真梳理在这方面的内容,以完善发展人格权.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人权、人格权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驳斥"人格权是宪法上的权利"的观点,重新确立了人格权的民事权利本质.  相似文献   

12.
近现代民法典人格权部分的流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现代民法典人格权部分的演变可以给我们如下启示:具体人格权的类型逐步增多;人格权绝对的非财产权向具有一定的财产性转化;人格权的保护方法逐渐形成人格权请求权和侵权请求权双重保护机制;应该在民法典中确立一般人格权制度;人格权立法从分散形式逐步达到完整形式;应当增加关于“人格权的限制”的一般规定和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13.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了公民普遍的生育权,从而使生育权由应有权利上升为法定权利。生育权是私权利,属于民事权利中的人格权,它同时也是宪法上的权利。生育权是受宪法和民法共同规制和保护的一种人格权。  相似文献   

14.
"人肉搜索"这一搜索方式存在侵犯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之虞。个人信息包含隐私的内容,是隐私的上位概念。除隐私以外的能够把主体直接或间接识别出来的信息均属于个人信息的范畴。侵犯隐私权的构成要件之一是存在公布他人隐私的行为,而侵犯个人信息权的构成要件之一是对个人信息的商业利用。通过"人肉搜索"披露他人的隐私,即构成侵犯隐私权。在此基础上,如果对获取的个人信息加以商业利用,则侵犯他人的个人信息权;如果滥用获取的个人信息则侵犯他人的其他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个人信息中所蕴含的财产价值得以显现。沿用传统的人格权保护方式不利于对个人信息财产价值的保护,因此要建立个人信息财产权制度。与一般的财产权相比,个人信息财产权具有无体性、公益性和价值难定的特点。从内容上看,个人信息财产权应包括信息处分权、再转让的限制权和利益受损时的请求权。  相似文献   

16.
我国著作权法对委托人依委托合同取得的作品著作权是否包括人身权没有明示.委托人取得作品著作权应属于著作权的继受取得,应受制于著作权转让的限制即人身权不得转让.但如果委托人不获人身权就会对其委托目的的实现造成障碍;若允许委托人取得人身权又会使代写论文等有违社会公平和道德的情形合法化.鉴于此委托人取得的著作权应限定为除署名权以外的其他内容,如此既能顺利实现委托目的又能阻却不法委托的合法化.  相似文献   

17.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个人资讯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在我国,个人资讯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既是宪法性人权保障的要求,也是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个人资讯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应尽快制定专门法,并从我国公民隐私权完整保护的角度尽快完善。  相似文献   

18.
新闻自由与人格权的冲突是当前社会新闻侵权案件的关键和实质,寻求这两种权利的平衡与协调,探索实践中可资借鉴的普遍标准,是理论和实践中解决相关新闻侵权案件的必要途径,也是完善我国新闻立法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9.
作为私权的名誉权保护与作为公权的批评监督权的保护之间并非泾渭分明,权利的相互性使得新闻舆论监督的合法性受到名誉权滥诉的干扰。保护舆论监督应确立一种能避免更为严重的损害方式来配置公权或私权的司法精神:诉求名誉权保护的主体应予限制,公共权力机构及公益组织不轻易享有名誉权保护,公共权力行使者的名誉权保护亦受约束。涉及名誉受损的报道题材或内容属性方面,报道自致性名誉受损的事实,监督权予以倾斜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