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有一门学术分科是“谚语学”.谚语是普通老百姓去述说他们的认知、价值和生命态度的语言.谚语里经常沉淀了一个文化体的集体意识. 近年来,我对中国人的谚语非常感兴趣,也做过一些小研究,我即发现“混”这个谚语字的重要. “混”简直可说是中国文化里的关键字,在此且作“混”字解.  相似文献   

2.
浪漫的灵魂     
外国记者几乎无所不问。一位加拿大记者问我:“你对女孩子感兴趣吗?你能举出三个给你特殊印象的国家的女孩子加以评论吗?”我先告诉他,给我印象最美的是波兰的女孩子。我住在波兰卢布林大学时,常常坐  相似文献   

3.
美国纽约州的12岁姑娘罗紫紫跟着母亲要回中国的老家舟山群岛探亲,她让妈妈为她寻一个好老师,她要学会难学的汉语。目前,记者采访了她,感受到——“洋娃娃”的中国心“一个小朋友,非常懂礼貌,见到jqx,马上就脱帽。”浙江省特级教师乐连珠在她的寓所,正对着一个小女孩认真讲着汉语拼音单韵母ü的拼读规律,告诉她,遇到jqx这三个声母,ü上的两顶“小帽”得脱掉”。  相似文献   

4.
近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英籍女作家韩素音来到北大校园。在勺园2号楼一间会客室里,我“插空儿”采访了她。 她身着大红色的西装。套着大红的毛衣,下身是一件黑色毛裙,神态举止完全不像一位已经76岁高龄的老人。“欢迎您回到母校,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学生向您表示敬意!”她笑容可掬,热情地和我握手,招呼我坐下。顿时,我感到与她亲近了许多。”我不是以记者的身份采访您,而是以北大人的身份向您请教一个问题。您经受了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可不可以说您恰好处于这两种文化的交汇点上,您能不能谈谈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相似文献   

5.
弗德先生是法国人,1968年出生在巴黎附近的一个城市,在巴黎读的大学?他很喜欢中国的武术,在巴黎工作时,他跟着一位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毕业的女老师学了,4年武术,从她那里知道了少林寺。他对中国的武术和文化都非常向往,1997年来到中国,他曾在电视台主持过50集的英语节目,并任一部大型教育记录片的英语主持人。现在他是加拿大一个国际教育机构在中国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6.
欢迎投稿     
我同父母来加拿大已经半年多了。不知不觉就过年了,这是我在加拿大度过的第一个春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我非常想念远方的亲友,于是正月初二我拨通了我在中国的好朋友孙榆的电话。我:喂,是孙榆吗?猜猜我是谁?我是杨婧尔。孙:噢,婧尔呀?你是从加拿大打来的吗?我真没想到。你还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在越南做生意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汉语学习的热潮在越南一年比一年火爆。”武琉璃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如果不了解背景.没有人会知道她是来自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所属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主任阮黄英博士告诉记者:“近年来.越南已经形成了一个汉语热潮.会汉语的毕业生非常抢手。”  相似文献   

8.
我教孙子     
我教孙子有五招儿:先交朋友,后做爷爷;创造条件,培养兴趣;鼓励参赛,敢于竞争;寓教于乐,玩中有学;细心观察,善于引导。先交朋友,后做爷爷我花甲之年,大孙女何奕刚两岁。我抱着她,她就摸我的脸,扯我的胡子,问:“爷爷为什么有胡子?”“爷爷头上怎么有一个小疱?”我问她:“你  相似文献   

9.
曾读到过这样一篇短文:主人公是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家住贫困的山区。那里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没有学校,后建成了一所希望小学。在学校开学那一天,记者前往采访,碰到了向窗口外窥望的她,她对记者随身携带的相机很感兴趣,当记者要告诉她是什么东西时,她非常自信地说:“不用告诉我,我读了书自然会知道。”  相似文献   

10.
美国“9.11事件”刚发生不久,我突然接到了郑丽铭的电话,她在电话中很平静的告诉我,她刚从美国回来,现在在广州工作。我大吃一惊,脱口就问:“你为什么那么快就回国了?你不是好不容易才去的美国吗?而且现在美国坐飞机那么不安全,你为什么那么急就回来了?”她轻轻的笑了笑,淡淡的说:“没什么好怕的。虽然我在美国拿了硕士学位,但我知道我的事业在中国,所以我就回来了。”认识郑丽铭是两年前在家乡的小  相似文献   

11.
上了大学,和身边的朋友聊天,大家都还会提到高考填报志愿的那段心路历程。选择,终究是让我们兴奋而又忐忑的。很多朋友说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并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只是因为“父母老师的推荐”或者“听说比较有前途”就盲目地填报了,等到上大学后才发现自己对所选的专业不感兴趣,学起来很痛苦。我所在的学院就有这样一个女生,她高中的时候成绩非常好,高考发挥也很理想,她本人非常喜欢生物,却报考了电子信息类的专业,因为她听了别人的建议——“电子行业薪水很高”。由于电子信息类专业特别强调动手能力和系统调试能力,这恰恰不是她的专长,她一直学得很痛苦。  相似文献   

12.
前些天去探望一个朋友,适逢她那读高三的儿子在家,聊着聊着就聊到了高考上。“我要报计算机专业。”她儿子对我说。“学计算机?我看你就只对电脑游戏感兴趣。现在到处都是学计算机的。学医多好,职业高尚,待遇又高。”朋友急道。“反正我就不学医。”小伙子固执的说。“你就不如雁雁姐姐听话懂事,罗阿姨叫她报师范她就报,现在不是很好吗?”朋友说。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方式:中国当代艺术一个现实的文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方式的艺术扮演着中国当代文化的“国际主义”的先锋角色,并且以自身的方式为文化交流搭建了一个现实性的平台。它意在唤醒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智,进行现代性的转型,并以他者能够“读懂”且感兴趣(中国概念)的方式呈现。“中国方式”承载了中国当代文化价值观,使“他者”重新认识中国——一个开放的、现代的、有历史沉淀和当代智慧的中国新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4.
杨波  肖梅 《家庭教育》2007,(2X):18-19
“我儿子凡事三分钟热度,兴趣怎么培养”,“我女儿对音乐有兴趣,可让她学琴她又没兴趣了”,“我儿子对围棋感兴趣,我希望他学画,该怎么引导”……说到孩子的兴趣培养,父母困惑很多,本期,我们就请有经验的父母为大家解惑。[编按]  相似文献   

15.
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情绪,使他们兴趣浓厚地学好数学?首要的是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当然,实际工作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在讲二次方程时,有个女学生发问:“我不需要二次方程这类东西,为什么非学不可呢?”这个学生确实不知为什么要学数学吗?不是,她真实的想法是:“老师讲的难,听不懂,因此不喜欢数学!”确信无疑,初中学生都知道: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数学作为当今技术文明的基石,更广义上讲,它是作为现代文化的一个支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如  相似文献   

16.
还有明天     
有一个小女孩,严重烧伤,她几乎放弃了生的希望。她的父母、长辈和老师都来开导她,但无济于事。后来,她的一位同学,每天下课后都来到她的病房,给她补课。“你为什么要给我补课?对我来说,就是学再多的东西也没有用的。”“不,你还有明天。”“明天?”就这样,这位小同学坚持每天给  相似文献   

17.
《走向生活》讲的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时提出了一个自以为别具一格的问题:请问夫人,在您会晤过的人中,您觉得哪一位最有趣?得到的是意料之外的回答:戴维·科宁斯(该记者姓名),因为和一个陌生人会晤并开始一种关系是生活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最后校报记者得出启示:走向生活,广交朋友。针对这课有趣的教材内容,我突发奇想地问学生:“你们想当记者吗?”学生们都高呼“:想!“”好,我现在开一个记者招待会,让你们当记者采访我,你们作好准备,每个人都有机会向老师提一个问题。”学生们想不到在课堂上也可以当记者,都异常兴…  相似文献   

18.
实践证明 ,“创设情境 ,开展活动 ,写实践性作文”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因此 ,我把人教社六年制小语教材十一册第五组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当小记者”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 ,让学生先活动后作文 ,大大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一、创设情境 ,激情引趣师 :同学们 ,你从电视上看到过记者采访的场面吗?你想过当记者吗?想不想体验一下当记者的生活?这段时间 ,我在电视台工作的朋友主持了一个“环保大家谈”的栏目 ,她请我帮忙 ,希望在同学们中间征集一些采访稿件 ,这可是个难得的好机会 ,我们全班同学可以过一把记者瘾啦。大家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  相似文献   

19.
在校园里我遇见了一个十一年级叫Tamika的女孩,她背着重重的书包,穿一件厚厚的棉上衣,满脸的忧郁,和我同一个方向走出校园。她告诉我她今年16岁了,下课后,立刻就去打工。她每天工作3小时,每小时挣7美元。我看她很愿意和我聊,就告诉她,我是中国记者,正在写一本有关美国中学生生活的书,她是否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她很欣快地答应了,但我没敢把她带到咖啡厅,因为美国有法律条文规定,不成年的孩子,被带到别处会受到家长的起诉,尤其给他们吃东西,会有说不清的麻烦。我俩就坐在路边的草坪上,我问她答。记者:你每天放学后需要几个小时完成作业?:通常…  相似文献   

20.
在沐浴新课程改革春风的今天,学生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学习呢?在最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小学的孩子们有许许多多不同寻常的新要求,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让我按我的需要来学” 当今的孩子,希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尊重,在调查中,有31.2%的学生希望课堂完全按自己的要求来独立学习,有56.4%的学生希望在老师指导下自学。“让我按我的需要来学”已成为大多数孩子的心声。一位孩子在调查问卷上写道:“我们对什么感兴趣,想知道什么,老师就引导我们探讨什么,学习起来觉得很有意思。”但是,按孩子需要来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