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体会到生活,在生活中能学习到更多。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有些《品德与社会》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  相似文献   

2.
当前的一些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对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从而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  相似文献   

3.
以往的品德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围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品德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所以品德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时下的一些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围的生活自然地连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同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我从以下三方面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  相似文献   

5.
<正>《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下品德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也就是说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我们要摒弃枯燥而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将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与感悟,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积极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与内化的道德认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品德与社会的学科功效,使之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是生活教育的主要观点。生活是品德学科教学的起点,更是它的归宿。要使教学真正取得实效,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努力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成长,在成长中享受生活。通过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本人探究出小学品德课巧用生活资源导学的重要策略。一、创设现实生活教学情境新课程标准把品德与生活(社会)定位为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在  相似文献   

7.
马丽静 《考试周刊》2010,(9):163-164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8.
<品德>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联,它比任何课程更需要与时俱进,然而教材往往跟不上社会生活的发展.因此,优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教学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运用为本、情感为本进行优化,才能使<品德>的课程理念、教材要求真正成为学生的心得,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品德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告诉我们,"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可见,真正富有实效的品德教学就应努力让丰富多彩的  相似文献   

10.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当下的现实生活,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  相似文献   

11.
<正>让道德教育回归儿童生活世界是品德教学的重要理念,《品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达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这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生活化的教育理论相融合。所以,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学习背景,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教学活动主题,通过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引领  相似文献   

12.
王丽芹 《新疆教育》2013,(15):48-48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边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致使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生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品社课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精心的教学设计是提高品社课实效性的前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品社课实效性的主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品社课有效性的主要素材,家庭教育活动是提高品社课的有效性的重要补充。它们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了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指出:从小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H的之一.这为我们指明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向.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儿童的品德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发展性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需要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让他们在生活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在成长中不断完善自身的品质,从而形成高尚的人格情操.  相似文献   

15.
曾经,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鲜活的现实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为此,我追求品德教学三个“多一点”,以此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实现品德教学的有效和长效。  相似文献   

16.
<正>《品德与社会》教材以儿童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生成教育主题话题和范例,这是与以往同类教材的本质区别,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教材的生活化给了我们明确的导向,如何进一步立足于学校与学生实际,体现课程特点,提高教学实效,真正实现"用教材教",我认为必须进行教材的二度开发。1.删选教师在教学之前必先经历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分析教材——确定目标——分析教材。针对学生的不同背景、班级的社会构成,教师在再次分析教材时必须拿捏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要在生活与活动中帮助儿童激发道德问题意识,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到的重要问题,深化他们的道德情境体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8.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第一种境界--追求令学生神往和叹服的教学魅力 <品德与社会>课的修身性质、特殊的教学结构和规律,决定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必须兼有"经师"与"人师"的素质.  相似文献   

20.
<正>探究式学习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这种特性正是新课程理念所要求达到的。让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式活动,获取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体验。一、《品德与社会》"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主要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依据,通过讲解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的故事与经验编写,它注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