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已经有了七十多年的光荣历程,党的成长史就是立足于中国国情,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今天,我们研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情问题,对于深刻认识党的伟大历史功绩,对于总结历史经验,对于把握现实及争取未来具有重要意义。一、历史的回顾──特殊国情与民主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对中国国情的探索,把了解和研究国情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了调查研究的思想,首倡了中国革命必须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正确方向。毛泽东在总结中…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不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的问题,当前学术界存在着适应国情论和不问国情论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其中,不问国情论是新课改理论专家所坚持的,它承认新课改脱离国情,认为适应国情论是过时的观念,国情是可以改变的,课程改革不必适应国情而贵在适应潮流和真理。这些认识,值得商榷。第一,关于要不要适应国情的论争,贯穿于20世纪的中国历史进程,而历史发展的基本结论是只有适应国情才能获得成功。第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适应真理,这个真理就是教育的一般规律、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中国现代教育的特殊规律。适应真理最核心的工作,不是脱离国情去宣扬空洞的理念,而是要深入研究中国基础教育实际,全面把握中国教育的国情。第三,国情是一种动态的社会历史存在,人创造历史又为历史所创造。国情不能随心所欲地改造,只有深刻地洞察国情,积极利用国情资源,具有历史责任感和主体能力,才有可能积极改善国情。由此可见,不问国情论是站不住脚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的思想原则。为了健康地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深入揭示课程改革的国情制约性规律,努力全面地、辩证地、理性地认识中国国情,能动地适应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3.
国情,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源泉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邓小平着眼国情,把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地位,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的基本结论。立足国情,制定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挖掘国情中闪光的一面,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发挥我国特殊优势,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邓小平理论深深地扎根于国情土壤之中,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人口众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是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思想和政策变化的脉络梳理,并对其政策影响做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认真总结人口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试图从中找出人口发展的规律,检视现行人口政策的得失,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应对人口经济社会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国情观,也就是毛泽东关于国情问题的思想观点的总和。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不能形成毛泽东思想;没有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高度重视和准确把握,同样也不能形成毛泽东思想。我们说毛泽东思想是正确的、科学的理论,就在于它是中国化的马列主义,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在新的历史时期,研讨毛泽东的国情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国家哲学问题开始显现,哲学工作者提出了"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的新概念。它是"面对"中国国情"进入"中国现实的各个领域并广泛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的一个多重性概念,具有复合性视域,由"当代"、"中国"和"国家哲学"等三个要素组成,当代中国国情这个内在性平面是它的一系列理论生发的本体和基础。由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绝对运动决定了国情的流动性,所以这个概念也呈现出辩证运动规律,它既是一个科学概念,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1 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我国现阶段的国情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全面地分析我国国情诸方面的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国情是由社会国情和自然国情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性的概念,它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以及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多方面特点的综合客观因素。中国国情,从面上分析,大体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民族构成、阶级状况、历史传统,以及人口、底子、耕地、资源等。因此,认识我国国情,必须全面地、深入地分析上述诸方面因素,既要看到其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内在具有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性和符合中国国情的合理性,富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并不是说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是建立在中国特殊国情和时代特征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它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国外传统资本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其独特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论1927──1937年中共对中国国情的探讨王瑞芳,左玉河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这是国情问题的核心。二是关于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状况、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性质和作用问题。特别是1935年后...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中外古今的历史教学状况证实,历史教学的基本社会功能,其共通性是和国情息息相关,并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历史是一定社会的国情记录。要了解中国国情,应充分利用历史教学这块得天独厚的阵地,进行国情教育,以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加深理解社会主义是历史必由之路。而故乡情最易引起每个人的思想感情,笔者认为乡土史教学可视作国情教育的起点。  相似文献   

11.
《集宁师专学报》2019,(2):51-5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扎根于本国特殊历史国情和文化背景之中的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民主作为政治追求,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为"中国奇迹"的出现廓清了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只有内生于本国特殊历史国情和文化背景之中的政治发展道路才最可靠,最管用。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国国情,考虑到中国人口在城市、城镇和农村之间的迁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口发展模型,对中国未来人口增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经济改革,离不开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而中国金融的发展又离不开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政策与改革定位.本文从我国国情、金融历史发展入手,就研究中国金融现存困难、研究问题的切入点、中国模式金融的要求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重新梳理中国金融的有关问题,对中国金融的研究发表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最善于集中党内外同志的智慧,作英明的决策。英明的决策来自于他的正确领导,而正确的领导取决于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透彻领会用灵活运用,更取决于他对中国国情的准确的分析和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通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是他走向成功的起点。毛泽东在对中国国情的分析过程中,形成了对中国国情的一系列观点,即国情思想。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留给我们党的宝贵遗产。毛泽东同志的一生,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国国情作了各…  相似文献   

15.
人口问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人口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促进与制约并存的关系。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趋势,中国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应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16.
进行国情教育,历史学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中国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机渗透国情教育,已有不少论述见诸报刊。本文仅就在世界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中国国情教育粗抒陋见。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现实状况,包括基本状况、社会性质、历史传统等许多方面的基本内容。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历史自身发展、演化而积淀的结果,它受国内诸种因素如自然资源、人口状况以及经济基础、政治体制等的制约影响,一些基本国情问题,必须从我国历史内部的发展之中寻找答案,如“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为什么近代落伍了?”“社会主义制度非常优越,为什么我国经济发展还很落后?”“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正确地认识农民问题,就能够正确地认识中国,建设中国。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既要建立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之上,也要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传统的农民阶级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他们曾经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农民问题曾经是土地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农民的存在已经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与现代化的标准相距甚远,农民问题已经被非农就业问题所替代的趋势明显凸现。在农村实施“先进生产力”工程,把农民改造成为当代先进的生产力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按照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我们还有九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我们必须要正视当前的形势与国情,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传统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用战略的眼光去思考和解决中国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日前,北航大讲堂——当代中国国情与青年历史责任系列讲座在学术交流厅举行,来自清华大学的环境问题专家井文涌教授就中国在发展道路上的环境问题为师生们作了精彩的演讲。  相似文献   

19.
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理论前提和历史前提。西方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及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走自己的路的重要镜鉴。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关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有益探索突出了重视中国国情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立足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大势创造性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理念,进一步调整了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与步骤。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党的十八大之前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现代化突飞猛进,成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弯道超车”,但积累出来的问题严重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切中发展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及时调整现代化发展航向,成功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和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20.
作为"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人"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创始人,李大钊对近代中国国情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对近代中国的经济状况、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阶级状况和革命对象与动力、革命前途等作出了科学的判断。李大钊的国情思想,代表了早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认识,是党在早期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李大钊的国情观虽然是针对近代中国国情而提出的,但是其中"所含真理,历久不渝"。研究李大钊国情思想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当今中国的实际和国情,进而从特殊国情和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