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荔 《新教师》2019,(6):59-6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因此,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成了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如何让识字教学实现轻松高效的目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认为识字教学要做到“五有”,方能让学生达到轻松高效的识字目标。  相似文献   

2.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版课标")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之后,语用关照下的语文教学观已被教师们普遍接受,并掀起了研究与实践的热潮。因此,阅读教学怎样转身,已成为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重中之重。一、读懂文本内容向读懂文本表达的转身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主要通过教师组织阅读活动来  相似文献   

3.
正语言是语文学习的本体。让学生领悟语言表达方法,感悟语言表达规律,逐步形成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颁布以来,广大语文教师都能认识到强化"语用"意识、打造"语用型课堂"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言语学习充分借助文本中的言语形式,引领学生推敲、品味,使学生充分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论文转载情况的统计与分析得出,2012年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集中在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中新提出的课程性质、识字写字和读写领域的新要求以及具有纠偏作用的教学建议;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主要有教学目标的制定、字理识字教学、书法教育与写字教学、按文本特点进行阅读教学、新型作文教学实践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等。未来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将继续关注《2011年版课标》的落实问题以及一些语文教学中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2012年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小学语文教师需形成读者意识、了解研究动态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用训练的呼声日益高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聚焦言语形式、凸显文本表达的教学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但遗憾的是很多课堂仅在形式上寻求突破,而无法促成课堂教学的本质化革命。因此,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转变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正视的课题。一、读懂内容向领悟表达转变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不是传统教学中所认为的"对文本内容信息的提取吸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提出了语用理念以来,阅读教学的重心正逐渐向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历练上转移。语用训练是一个相对有机的训练体系,包含了学生对语言感知、效益体悟以及实践运用等多维度的能力,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范畴。本文提出要依托感知体悟,在语用训练中学会概括揣摩;借助效益辨析,在语用训练中洞察方法特质;践行实践练笔,在语用训练中提升表达素养,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7,(25):7-8
《2011年版课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本文对《2011年版课标》进行了解读,并从教学目标制定、识字、写字教学、写作、阅读教学以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  相似文献   

8.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学科。语用成了语文学习的核心关键词,引领着语文课堂的风向标。践行语用离不开课堂载体和教材的支持,教师如何紧扣语用内涵,回归语文本色,无痕践行语用?本文从紧扣阅读教学,无痕践行语用;紧扣写作教学,无痕践行语用;紧扣语境教学,无痕践行语用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的实施,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逐步增强,于是,阅读教学中关于课文写作方法的教学开始多了起来,从一个侧面改变了一直以来阅读教学满足于内容分析的倾向。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一些教师关于  相似文献   

10.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学科.语用成了语文学习的核心关键词,引领着语文课堂的风向标.践行语用离不开课堂载体和教材的支持,教师如何紧扣语用内涵,回归语文本色,无痕践行语用?本文从紧扣阅读教学,无痕践行语用;紧扣写作教学,无痕践行语用;紧扣语境教学,无痕践行语用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1.
方贤伟 《新教师》2019,(12):35-3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欣赏与评价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谈一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品读,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点滴做法。  相似文献   

12.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要切实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各地掀起一轮又一轮对于识字教学与写字教学探讨和研究的热潮。识字写字教学应依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教师通过积极引导,使学生参与众多语文学习活动,在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及教师的对于识字与写字的教学能力。针对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而如何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融入新时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这么阐述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011年版的新课标这样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比照实验版,2011年版加入了"教科书编者"一说。经过几年课改的实践与探索,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对话":一是人本对话,即教师与  相似文献   

14.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此,语文教学应该积极搭建语用实践的平台,引领学生进行扎实而灵动的语用训练。但综观当下的语文课堂,很多教师所设置的语用训练存在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问题,致使学生接受着消极的语用训练。为引领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言语表达,教学要激活学生语言思维因子,以唤醒的方式重新激活学生的认知动力,变消极语用为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一个核心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教师能将阅读教学和习作练笔巧妙地结合起来,那么学生的语用能力何愁无法提高?如何巧妙地把写作训练融入阅读教学,落实语言实践,成为高年段语文阅读教学一个急需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陈巧云 《新教师》2019,(8):58-5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从目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重字词教学,轻感悟语用;重知识方法分析,轻读写结合迁移训练.如此教学,将导致语言运用实践得不到训练,教学效率低下.那么,如何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落实语言运用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小学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这样的提法确定了小学语文老师必须要教学生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解决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长久以来,在我们实际的阅读教学中,老师们普遍重于分析和理解,重于人文性的解读,唯独缺少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用训练,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增强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低年段识字与书写教学阶段目标中指出,低年段的识字量占整个小学阶段识字量的一半之多。换而言之,识字是低年段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会安排很多时间让学生反复读写生字,学生们常常是应付对待,其行为是机械的,效果不佳。怎样将小学低年段识字进行有效教学,让学生享受学习,值得我们不断探究。  相似文献   

19.
<正>识字与写字是小学生学习语文必备的重要能力。突出识字、写字教学,重视学生识字、写字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一大亮点。那么,新课标对识字、写字部分做了哪些修订?教师又该如何有效地落实新课标要求,才能让识字写字教学之花有效绽放呢?一、2011年版课标对识字、写字教学方面的修改1.适当降低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新课标明确提出第一  相似文献   

20.
<正>【案例背景】阅读教学中要渗透识字写字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而进入第二、三学段后要逐步将教师的指导重点放在字义的推敲与揣摩上,而将认读字音、分析字形的权力交还给学生,并逐步提升他们独立识字的能力与水平。【案例题旨】在课标引领下,选择了六年级第十一册第22课《古诗两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