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季仲平 《江苏教育》2014,(11):51-52
校训应该成为学校文化系统中的亮点。顾明远教授认为:“校训凝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从校风、学风中提炼出来,反映全体师生的志向和追求,指导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师生的言行。”这一理解集中概括了校训的内涵、范畴及作用。简言之,校训是学校的精神核心,以文化的形式呈现,教育性是其属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校训是一所学校精神文化的高度概况,不仅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而且也是对师生实施价值引领的重要方式,好的校训能够让全校师生刻骨铭心,过目不忘,融入自身的血液,影响一辈子。那么,什么是好的校训,如何确定学校校训呢?好的校训应该突出全面性。长期以来,诸多学校对于校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制定校训,面向的是学生,影响的也是学生,校训是对学生实施硬性要求的一种方式与体现。事实上,这是对校训的一种错  相似文献   

3.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凝聚着学校的历史,是学校文化的积淀,起着引领师生价值成长的重要作用。因而,校训应当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应当是内涵深厚、意义深远、鲜明而独特的。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学校的校训却成了一种形式化的标语,成了一些空洞的口号,学生无法理解,更无法践行。最近,笔者  相似文献   

4.
<正>校训应该成为学校文化系统中的亮点。顾明远教授认为:"校训凝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从校风、学风中提炼出来,反映全体师生的志向和追求,指导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师生的言行。"这一理解集中概括了校训的内涵、范畴及作用。简言之,校训是学校的精神核心,以文化的形式呈现,教育性是其属性特点。以校训为核心,可以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形成优势,塑造学校精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东台中学选择一个"勤"字作为校训,围绕"勤"字建设学校文化,创建了具有丰富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的校园环境,从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三方面,有力推进勤学、勤业和勤政,进而有进取地学习、有思想地教学和有水平地管理,全校师生在多视角、多层面参与"勤"文化建设、弘扬"勤"文化精神的过程中获得共同的发展和成功。  相似文献   

6.
追溯"校训"概念的来龙去脉,梳理其产生的由来、释义、流变、特征、作用,正确看待和慎重拟制"校训",并一以贯之落实,对于学校文化建设、学校精神凝练、教育品牌塑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一语,"齐贤",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更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作为齐贤学校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责无旁贷。我校以"见贤思齐"为校训,大力弘扬"贤"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近几年来,我校以培育"贤"文化为切入点,以全校师生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积  相似文献   

8.
赵国弟 《上海教育》2012,(Z1):30-31
校训是一所学校文化的灵魂,是贯穿在学校全体成员与每项活动中的精神,是学校文化的象征。《辞海》把校训解释为:"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认为校训是"学校着意建设的特有精神的表征"。因此,校训不仅反映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精神,而且也反映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各种集体活动所着力培植的精神。校训体现着全体师生的信念,也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观点、历史积淀和价值追求等办学思想的核心,它不仅具有训育和教化功能,而且能够起到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独特文化作用。丰富"行以至诚"校训的内涵文化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铸造精神和灵魂。校训的文化意义在于推动不断地创新,以学校文化的价值体系所具有的作用去育人。静态和动态是校训文化意义的两种存在形式。从静态的意义来看。通过校训所释放的文化信息,构建学  相似文献   

9.
方健华 《中国德育》2012,(12):20-23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校训是学校文化传统的浓缩、凝练与沉淀;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与灵魂的具体化;作为一种办学目标传统,校训是师生共同愿景的精练概括;作为一种座右铭,校训是师生共同价值取向与精神规范传统的时代创化。了解校训,就可以触摸学校的灵魂和传统特质;解读校训,就是打开学校办学理念与传统特色研究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小学校训内容雷同化、口号化,形式单一化、模式化等现象相当严重,流于一般而缺乏个性、流于形式而缺乏灵魂。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办学理念与精神的缺失。校训是基于学校文化传统的办学理念与应然的价值追求。作为学校文化符号,校训应是学校传统的浓缩与办学理念的凝练;作为学校精神追求,校训应是办学理念与灵魂的具体化;作为学校办学目标,校训应是师生共同愿景的精练概括;作为学校座右铭,校训应是师生共同的精神规范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师范校训是一种赋予师范学校以生命、品格与范型并深刻体现其办学旨归、治学传统、文化底蕴、、团体精神、社会责任和学校个性化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校训是学校文化传统的浓缩与办学理念的凝练与沉淀;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与灵魂的具体化;作为一种办学目标,校训是师生共同愿景的精炼概括;作为一种"座右铭",校训是师生共同的精神规范与价值取向.因此,了解师范校训,就可以触摸其核心的灵魂和特质;解读师范校训,就是打开师范学校办学理念与传统特色研究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东台中学选择一个"勤"字作为校训,围绕"勤"字建设学校文化,创建了具有丰富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的校园环境,从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三方面,有力推进勤学、勤业和勤政,进而有进取地学习、有思想地教学和有水平地管理,全校师生在多视角、多层面参与"勤"文化建设、弘扬"勤"文化精神的过程中获得共同的发展和成功。  相似文献   

13.
田明 《甘肃教育》2013,(15):16-17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如何发展,学校的生长点在哪里?许多学校把焦点对准学校文化建设上,以此构建和谐学校文化,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一、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一是校训不易记忆,难以理解。有些学校的校训太长,有些校训大人理解都相当费劲,学生就更难理解,因此,很难获得师生的普遍认同。有的学校的校训没有自己的特点,成为校园中可有可无的"摆设"。好的校训是一所学校无形的"精神财富",对内能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向心力,对外则  相似文献   

14.
学校精神文化,就其内涵来说,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办学思想和价值取向,是学校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师生追求多元发展、个性发展的精神动力。精神文化最初的表现形式无非是承载办学理念、校训、校徽等内容的文本、符号和图案,如何将其渗透在师生的观念、态度、行为之中,让理念转变为现实,就需要经过多角  相似文献   

15.
校训是学校特殊精神和个性文化的高度凝炼,它依存于学校的发展而又作用于学校的发展.文章结合校训的功能及作用,通过对浙江工贸学院校训"大气致远,精工诚贸"的诠释,全面分析了学校精神的内涵以及校风建设中教风、学风、政风与校训的关系、责任和要求.  相似文献   

16.
师范校训是一种赋予师范学校以生命、品格与范型并深刻体现其办学旨归、治学传统、文化底蕴、团体精神、社会责任和学校个性化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校训是学校文化传统的浓缩与办学理念的凝练与沉淀;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与灵魂的具体化;作为一种办学目标,校训是师生共同愿景的精炼概括;作为一种“座右铭”,校训是师生共同的精神规范与价值取向。因此,了解师范校训,就可以触摸其核心的灵魂和特质;解读师范校训,就是打开师范学校办学理念与传统特色研究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17.
塑造学校文化,发挥文化场力,是学校追求内涵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研究型学校"文化塑造的实践研究中,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把学校建设成为展现师生生命价值的绿洲"的办学愿景,以营造探究型的课堂文化、培育创新型的活动文化、构建学习型的组织文化为路径,塑造"研究型学校"文化特色,取得了成果,彰显了效应。  相似文献   

18.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发展历史、价值追求、精神面貌、特色灵魂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关系学校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校训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文字标识的形式凝练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呈现一所学校的文化精髓。校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特有的"精气神",塑造中小学生良好品格,培养良好行为。1.校训价值定位:凝练办学理念,明确育人目标《辞海》中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定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  相似文献   

19.
校训以优美的语言文字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简洁形象地表达出学校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学校特色和精神风貌。它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学校的发展方向。中职学校的校训是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校训.可以直接触摸到该校最核心的灵魂和特质。校训文化建设可以从其特性着手.把握中职学校校训文化现状.并从入人心、重德行、精技能、促特色四个方面循序渐进.使中职学校走上内涵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建校十多年,师生共同建立了以"诚信、团结、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学校文化。这八字校训源于传统,又有新意,体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现代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