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文教什么?语文怎样教?在课改搞得轰轰烈烈的今天,经常能在公开课上看到花样百出的语文教学,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地"演戏",学生"配合"得不亦乐乎,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受。然而热闹过后,一切归于平静,学生是否能从中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2011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语言又是思维的载体。语用能力的培养就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形成有效的思维认知,从而引导学生在质疑中体悟内涵,深入思考,提升阅读教学效益。一、紧扣核心价值质疑,关注文本主题内涵因为小学生生活阅历还不够丰富,心智发展的程度还不够成熟,对于文本中重要的核心思想和主题价值还不能有效的体悟与吸收。针对不同的状况,教师可以采用不同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如何培养?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4.
童话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文体。童话对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言语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童话文体的特点,基于内容维度、人物维度、作者维度和创作维度,让学生理解童话的情节结构、感知人物形象、领悟深刻的意蕴、积累鲜活的表达方式,以真正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5.
培养学生英语文体意识,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是教育教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手段。英语阅读能力的测试,已经成为全体高中学生必须面临的一个项目。然而,在高中阶段平时阅读测试和每年一度的高考阅  相似文献   

6.
正编者按:十几年来,课标点到为止的界定和教材主题组元的编写体例让淡化文体成为语文教学的惯性。当喧嚣过后,我们冷眼旁观:这种教学是否有负面影响?答案不言而喻。文体意识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自有其价值,如若完全弃之不顾,就是无视文本形式的多样性。在课标修订的背景下,我们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界定中,不断关注课程内容的规定性、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学段目标的序列性、学生心理的渐变性,  相似文献   

7.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语用推理能力的培养。本文根据语用学中与语用推理相关的理论,设计了一套训练项目以助于培养学生英语阅读中的语用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感。言语形式是语感所以生成的“本”和“源”,阅读文本,就是接触、咀嚼、品味、揣摩、感悟文本的言语形式。当前语文课堂上泛语文、非语文的倾向相当严重,金圣叹所言“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的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最为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是语文课堂训练活动的重点。但事实上,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运用这个层面,还应关注其它四大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通过教学实践探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和思辨能力。针对学生在英语运用中缺乏文体意识和思辨能力弱的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教课程的特点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和专项练习,并通过教学反思、学生自我评估、学生反馈、学生访谈等多种形式增强和提升学生的文体意识和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11.
所谓阅读教学对文体特点的漠视,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无论是什么样的文体文本都基本用相同的一个模式进行讲授,缺少对不同文体文本讲授方式的选择,结果造成授课形式的千篇一律及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雷同。这不仅造成了不同文体文本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被漠视,使阅读教学无法真正揭示文本的本质,而且实施形式的千篇一律和内容选择的雷同,又不可避免地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学中应立足文本,在文本细微处"欲擒故纵"培养语用能力;在文本空白处"画龙点睛"培养语用能力;在文本异常处"偷梁换柱"培养语用能力;在文本主旨处"去伪存真"培养语用能力;在文本精妙处"如法炮制"培养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着重强调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意义及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课程性质"部分这样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  相似文献   

14.
【教学预设】1.在"移步换景"中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感知文章描述的内容,品味作者准确、平实的语言。2.在"孔隙"研读中,提升口语表达能力。3.迁移"移步换景"的写法,写自己曾游览过的景点。【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扣"记"字师:看到题目中的这个"记",你们会想到什么词语?生:记录、描述。师:那出去游玩后把它记下来,就叫做"游记"。(板书:游记)这篇游记写谁到哪里游玩呢?  相似文献   

15.
黄爱萍 《新教师》2019,(11):40-4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我们要以文本为例,把目光集中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上,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发展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上,实现由教学生学文本向教学生学语文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写作要求表达内容与形式运用相统一,写作教学中文体选择能力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而实际写作教学中这项内容又是长期被漠视的,它成为造成中小学学生写作能力普遍不高的重要原因,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学生的文体意识,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针对内容表达需要的文体选择训练,强化写作评价中的文体选择的导向作用,提高学生写作中文体选择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俞翔 《小学语文》2014,(12):23-26
文体,即文章体裁,就是文章的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曹丕《典论·论文》中指明“夫文,本同而末异”。其中“本”是指文章的本质特征,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末”指文章的表现形态,也就是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换言之,这句话有两层意思:首先,言语内容和占语形式是统一体,不可能“本存而末失”,也就是说,“文体”是一种客观存在;其次,不川文体在言语形式上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强调了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性。多年的教育实践使专家和广大教师们认识到,内容分析式课堂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我们需要在反思中重建我们的语文课堂。于永正老师的“读写结合的语文课堂”,管建刚老师的“指向写作的语文课堂”,都在向我们一线教师传达一个讯息: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读是为写服务的。  相似文献   

19.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鉴赏中,对不同的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不论是在阅读鉴赏还是写作实践中,学生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文体崽识,这是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基础,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语文的课程性质作了明确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与之前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把语文定义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表述有了很大不同。"新课标"将开展语言文字运用(以下简称"语用")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