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传奇中的女性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女性美一直是文学上关注的话题,但最初表现的是女人对于男人的物质用途。至唐代,由于宽松的社会氛围,女性美在没有完全摆脱“色”的眼光外,开始为美丽的内涵增添新的精神方面的因素,从侧面表达了女性自觉觉醒的精神美。  相似文献   

2.
在早期三部剧作中,奥尼尔刻画了四位女性形象。受占统治地位的男性话语所决定,奥尼尔将剧中的理想女性都叙事为自我牺牲、无偿做家庭劳动、绝对忠于丈夫和家庭的女人;同时把坏女人描绘为挑战男人权威、诅咒男人的撒旦女巫。论文从女性身份视角对奥尼尔戏剧进行研究,强调在男性话语的社会环境下女性话语权力及社会地位的缺失,旨在说明奥尼尔通过权力话语的解构和构建来重新叙事和定义女性身份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作为20世纪80年代台湾新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廖辉英特别关注婚恋小说中的两性关系及男女形象塑造。其笔下大量出现的"失势男人"和觉醒女人的形象,传达了作者对性别议题的深层思考。"失势男人"解构了男权中心文化主宰下的男性形象,对女性的觉醒起到了反面启蒙的作用,并为女性的主体建构提供了某种可能性。透过作者塑造的这两类人物形象,可以看到廖辉英为探索一种合理的两性关系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漫长的文学史中,男性文学一直处于主流地位,女性文学被定义为"边缘"文学。女人在社会中被看做男人的附属和随从,无论在文学界还是社会生活中都处在"他者"的位置上。男性笔下的女性形象完全是按照男权思想定义的"天使"女性形象,而女性作家在作品中展现了女性生存的现实,表达了渴求男女平等与独立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着风俗文化、生活方式和人们的各种观念意识。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男人和女人在使用语言时往往会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由于性别的差异和角色的特殊性,女性语言往往具备与男性语言不同的特征。本文将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分析霍达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的人物话语,剖析男女语言特点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浅谈传统性别角色培养模式的教育策略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孩子随着第一声“呱、呱”啼哭来到这个多彩世界起,其外部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差异就存在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在生物学意义上,由于受性激素的影响,在身材、体重、力量、发育、第二性特征、性别行为等方面均逐步呈现较大差异。这种生理上的差异主是遗传的原因,对儿童的后天成长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儿童由于性别差异而被教化成为适合所谓社会标准的“男人”、“女人”,其实已部分或几乎全部失去自身的原本特质和成为社会各种角色的可能,而被人为地贴上标签,指定为某某角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笔下的世界是一个地道的女性世界。其女性形象丰富 ,主要分为家庭中的太太和家庭中的小姐两大类。家庭中的小姐又分为 :旧式小姐、从封建家庭里走出来的女性、受过新式教育仍落入旧苑的女性、真正追求独立的都市女性。各类女性形象均体现了女人的特质与天性、女人对男人的依赖和反抗、女人自食其力的艰辛、女人在婚恋生活中的遭际等等。其女性形象几乎都面临着生存与婚姻不幸的困窘与危机 ,她们骨子里仍然是男性的依附。  相似文献   

8.
对大众传媒中女性体育形象"刻板印象"的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众传媒反映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所进行的传播不仅再现了社会性别的状况与地位,也参与了社会性别的建构过程.在媒介传达的体育信息领域内,媒介通过导向性,对包括女运动员在内的女性形象进行"刻板印象"的建构,鼓励女性默认在父权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从属地位.所以尽管现代社会中女性已经成为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关于性别的旧思维方式仍阻碍了清晰的运动女性形象的形成.大众传媒应参与促进社会性别理念的主流化,构建和谐体育生态.  相似文献   

9.
女性形象在现代广告中占有极高的比例,这种现象恰恰表明了社会处于男性文化的象征秩序,以男性话语作为尺度和标准,偏执地体现着男性话语的霸权地位,反映出男人对女性形象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女性的现实社会和文化状况的某些侧面。  相似文献   

10.
反映周朝不同时期思想文化的《周易》与《诗经》,在对待女性这个问题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诗经》无疑承继《周易》,不过,《诗经》收集的反映西周晚期以来的诗歌,对女性束缚之严厉,比《周易》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也可以得出一般结论:即在男权社会较为稳定,男人们管理社会游刃有余时,就会对女性待以宽容;相反,在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中外女权主义文学批评透视曾艳兵女人本应该说女人话,然而,几千年来女人说的却是男人话,而且对此还毫无觉察。为什么?因为女人话根本就不存在。这就时下女权主义者的重大发现。所有的“话”都是男人创造的,在所谓的“现实”、“历史”、“文化”、“自我”、“权威”...  相似文献   

12.
自我意识是艺术家必备的素质。在父权社会性别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女性的自我意识被压抑,因而女性艺术家很少。随着父权社会权力中心的逐步瓦解,女性的自我意识渐渐觉醒,女性艺术也逐步走向繁荣。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女性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关键和先决条件。然而,意识形态的影响广泛而深刻。父权社会的性别意识形态依然占据着包括女性艺术家在内的当今社会中的大部分人,这依然是女性艺术发展的阻碍。女性艺术家对自我存在的关注以艺术品的形式展现给大众,也必将促进社会性别意识形态的转变。从这个角度看,女性艺术家也是社会的先锋力量。  相似文献   

13.
作为“传统的现代女人”,高校高学历女教师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需求、主体意识和成就动机,但在沉重的学术压力面前她们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作为“现代的传统女人”,未婚的高学历女教师往往面临“结构性剩余”的境地,已婚的高学历女教师则在事业与家庭之间作着“鱼与熊掌”的艰难选择。多种角色压力归根到底是由于传统社会期待与现代价值追求的冲突,疏解这些压力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社会性别文化的良性发展,高学历女教师自身也要对自我作理性认知,提高对不同角色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爱情发生在男女之间,男人是主角,女人也是主角.由于男女社会角色与分工的不同,郎才女貌似乎是比较理想的男女搭配模式.正因为如此,文学作品中对爱情的描写与歌颂,一般都伴随有对女性的容貌、女性的美丽的描写与赞美.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发展、道德观念的不同.导致人们在审美观念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文学作品中女性美丽形象的标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也各不相同.论文比较分析了我国历史上春秋时期、魏晋时期、隋唐时期、明清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学、文艺作品中女性的美丽形象,希望对现今审美人格的塑造和审美观点的启迪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盖尔·卢宾的《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是一篇颇具影响力的女性主义理论文献。然而,它的理论创构方式却不具有健全的综合意义,而是片面地走上了形式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道路,依托于结构主义的方法论以求达成解构的目的。它的思想路线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在很大程度上,它对待前人理论遗产的态度往往是断章取义、主观发挥的。它过分地强调“性/社会性别制度”的自足性和优先性,将它视为导致女性压迫的根源。因此,它所提出的女性解放方案也就仅仅是从这个制度上来着眼的,而不是从整个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方面来考虑的。总之,从宏观的理论设计到具体的理论阐释,盖尔·卢宾都存在着严重的脱根失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池莉在《生活秀》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阴盛阳衰”的时代 ,这不仅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女性的如鱼得水 ,男人的处处受阻 ,而且在家庭生活中也能很好地说明 :这就是男人“一家之主”地位的旁落。这种男女的错位 ,阴阳的转变 ,在现实生活中也真实地存在着 ,而且在市井小市民阶层表现得更为突出。这种现象有其存在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的变革 ,另一方面还更多地受男女双方的类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性别的概念界定入手,对当前体育传媒中的性别意识进行分析,指出:当前的体育传媒存在诸如忽视女性受众、贬低女性、对女性体育关注的视角有偏差以及宣扬片面的“男女平等”等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对女性体育正常、健康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姚馨丙 《职大学报》2005,2(1):43-45
女性意识包含作为女人的性别意识和作为人的社会意识两个层面。20世纪末中国女性文学中出现的"身体写作"张扬了女性性别意识,它以女性肢体话语的自由表达,丰富了女性文学的内涵,突破了男性中心文化的长期禁锢。但另一方面,"身体写作"中呈现出的勃发--放纵的女性欲望、反叛--媚悦的两性关系、自恋--封闭的生存状态,足以说明女性社会意识的迷失。这在很大程度上,有损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韵真正繁荣,也在一定意义上有碍于21世纪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女性法律弱势是女性在法律层面,即在国家立法、个人用法与护法、司法机关司法以及社会评法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弱势。它是一个容易因法律探讨公平正义而被人们忽悠的课题,也是一个深层次制约和谐性别社会构建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视角来分析,而社会性别视角不失为审视女性法律弱势的有力工具。本文以此`理论为指导对女性法律弱势的表现和成因进行了初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王卫东 《职大学报》2015,(3):1-6,110
"女性文学"为人类了解自身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推进了人类的自我认知和发展,"男性文学"与"女性文学"相对应,是一种互补关系。"男性文学"和"女性文学"研究必须立足于文学,从文学作品出发,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第一个层面是研究作为性别的男性女性之异同,第二个层面是研究作为个体的男女之异同。共同推进文学研究,也共同推进性别研究,共同推进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理解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