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爰书一词出现在《史记》和《汉书》中,在秦汉简牍中较常见。"爰"取意于"引";"爰书"是"书"在司法领域的重要类别,部分爰书成为司法文书的一个构成部分。秦代的"封诊式"属于司法文书,汉代将司法档案称为"书",两者都不能等同于"爰书","爰书"不是案件审理情况的记录。原告的诉状词、被告的辩供词、证人的证词和办案人员的检讯词等都有可能形成"爰书";"爰书"一旦形成,又供原告、被告、证人、司法人员等公堂审案时引述。非诉讼爰书也具有申辩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文字作品构成的途径有二:一为先"口出"后"笔书",如古史官所谓"记言"以构成书面文字作品,"口出"有时将经历一个较长间隔才得以"笔书";二为直接构成"笔书",并非对"口出"的记录所成。《尚书》作为记言的古史,多为对"口出"者的记录,但亦有当时就为"笔书"者,此即《尚书》中标明为"书"者,一是先"笔书"后"口出"者,如祝文、命龟之辞、命文(诏命);二是典、占兆书、占兆纪录、簿册文、刑书之类的单纯"笔书"。这些"笔书"即"文笔之辨"意味的最早的"笔"体。这些"笔书"之类文字,具有契约性、公家公用性的特点。对最早一批"笔书"之类书面文字的探索,具有"文笔之辨"溯源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秦始皇三十五年的焚书坑儒运动,使不少人发出了秦"少书"、"无书",以至于国家"书绝"的浩叹。但实际上,秦不仅有自己的史乘典册,还在咸阳专门建有"书府"以收藏各种文书。即便是在焚书运动中,烧书也是有范围限制的,医药、卜筮、种树以外的"禁书"也是允许在书府、丞相府、御史大夫处和博士处保存的。这些典籍与民间藏书一起流传于后世,为《史记》、《汉书》等文献所载录。  相似文献   

4.
读书与教书     
<正>教书的人不读书怎么教书?但确实有一些教师不读书却在教书。"书"有两种,形而下意义的书是有形的书、有字的书;形而上意义的书则是无形的书、无字的书。对师生而言,有字的书即指教材,也包括一切课外读物;无字的书则是社会现实、宇宙人生。"教书"不仅要教学生读第一种书,更要教学生读第二种书。也就是说,不仅要教会学习的方法、考试做题的技巧,更要让学生有求知热情,能够主动探索未  相似文献   

5.
<正>陈寅恪先生将书分为三类:最低限度的读物、进一步学习的读物、深入研究的读物。三类书中他尤其强调第一类。陈寅恪认为第一类是必读书,从中可以得到最低限度的知识。譬如,他认为,无论一个人的爱憎好恶如何,《诗经》《尚书》乃人人必读之书。因为它们是我们先民智慧的结晶。陈寅恪读书,注重原典和最基础的书,这可以说是他读书的一个诀窍。为什么要读"老书"?因为"老书"有"原创性"和"基础性",而且"老书"往往是一门学科的入门书。读"老书",  相似文献   

6.
教苑新语     
读一本书、教一本书、背一本书、考一本书——"应试教育"从童年起就挫伤了中国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影响到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素质,摧残着中华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这种"应试教育",造成普遍的"读一本书、教一本书、背一本书、考一本书"的局面。进行高校招生的多元评价改革,就是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小、活、乐"的教育——河南省新乡市育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延伸一下,我觉得还可以这样理解:"我们要活的课堂,不要死气沉沉、僵化保守的课堂。"而如今,"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  相似文献   

8.
<正>《周礼》说上古的教育有六个科目:礼、乐、射、御、书、数,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驶、文学和数学。这六个学科到了隋唐,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最后只剩下一个"书",也就是语文,读书也变得简单了,就是"读"和"书"。"读"是朗读。学生先把课本送到老师面前"上书"。古代没标点,老师用烧烤扦子一般粗的"点书签"蘸印泥,在书中断句处点个红点,点书  相似文献   

9.
<史记>"八书"中,<天官书>、<封禅书>主要阐述天地之事,<律书>、<历书>通阴阳五行八正之气,<礼书>、<乐书>阐述使天地人达到和谐统一的"礼"和"乐",即文明与文化,<河渠书>、<平准书>"人事"是举隅."八书"全面阐述了天、地、人、阴、阳、五行等宇宙发生因素,构成了早期的天人宇宙论图式.  相似文献   

10.
女书的独特之处不仅体现在她是一种具有地域性的展现女性生命历程的特殊文字符号,也体现在她的书写载体与女红密不可分,而"三朝书"作为女书最珍贵、最具有装帧意义的书写载体,现存的研究却很少。本文结合实地调研中的走访和记录,深入探寻"三朝书"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装帧艺术,对"三朝书"的现状、"三朝书"传承及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同时对其解决对策提出一二拙见。  相似文献   

11.
你用对了吗?     
"书"与"书籍""书"和"书籍"所表达的概念是相同的,都是指"装订成册的读物",但在使用时是有所区别的。"书"可以指个体,也可以指集合体。如"我买了一本书",这里的"书"是指个体;"书是知识的海洋",这"书"是指集合体。"书籍"则只能指集合体,不能指个体,不能说"我买了一本书籍"。  相似文献   

12.
"书癲"     
自幼嗜书,直至现在还爱书如痴.我觉得,印在纸上的文字是有魔力的,能使人上天入地,穿梭古今.守着一堆书过日子,是幸福的.为此,买之、藏之、读之、谈之、送之,我这一辈子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称"书癫".苏轼有诗说:"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陆游云:"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我也乐意做这样的"书癫".  相似文献   

13.
按"书如其人"的三个子题:"人"的传统内涵、"如"的过程和"书"的审美表现本质的顺序逐步展开对该命题的讨论,最后认为命题"书如其人"成立的限度是在书家审美意蕴的表现形式上。  相似文献   

14.
郢书燕说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而非书意也。  相似文献   

15.
宋代文学家苏轼,年轻时自以为已无书不读,便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者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书  相似文献   

16.
吕爱军 《山东教育》2012,(16):20-21
一个人的专业成长基本得益于读书,语文教师也不例外。就读的书而言,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有用的书",另一类是"无用的书"。"有用的书"是指教科书、参考书、教辅资料等专业用书,它能帮助教师掌握教学内容、获得教学技能和提高考试成绩等。教师以这些书为"宝",课堂上不加选择,照本宣科,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结果在教学上日趋窄化,古板僵硬,枯燥乏味。长此以往,这些教师很难在讲台上站稳脚跟。  相似文献   

17.
书的比喻     
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源泉--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 泉。" 书是面包--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 扑在面包上。" 书是奇迹--高尔基说:"书,要算人类在走向未来幸  相似文献   

18.
裴井纯 《德州学院学报》2012,28(5):58-60,64
台湾作家王鼎钧的"人生三书"通过小故事讲述大道理,以建立信心作为人生的根基,将出世情怀融于入世精神之中,让人生变得既积极进取又豁达从容。"人生三书"的要义可以概括为"有信有望有爱",其中"信心"贯穿于"人生三书"始终。本文试从中西方文化关于对"信"的阐释入手,通过"信心为人生之本"、"信心为修为之首"、"信心需要培植"等三个章节,梳理"人生三书"中对"信心"的诠释和升华,展现"人生三书"中人生智慧的冰山一角,并借以帮助处在困惑中的现代人。  相似文献   

19.
学会读书,提高效率,学会预习,把书读"懂";广搜资料,把书读"厚";学会概括,把书读"薄";创设研读,把书读"活"。  相似文献   

20.
在现当代语言学界,人们把语言分为口语和书语两种形式.但是对"口语"、"书语"的含义以及语言、口语、书语三者之间的关系却未能清楚地揭示过,结果走进了一个自相矛盾的理论怪圈。如下图所示:(2)孤立地看,(1)、(2)、(3)局部似乎是合理的,但从整体、从各部分间的关系看,这简直是一团剪不断理不清的乱麻。其一,如(1)所示,逻辑上看,"口语"和"书语"是"语言"按其存在形式而划分出的两个下位概念,口语是听觉形象,以语音为表现形式,书语是视觉形象,以文字为表现形式;但如(2)所示,语言是"意义与音响形象的结合"。①这个语言只有一种形式,那就是所谓"活的语言"口语,根本不存在"语言"以外的书语。其二,人们在反传统语言学时承认有口语与书语之分.以为书语不能体现语言的实质,但谈到语言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