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工,就是学习一种专门的技艺。既当技工,就都想学得身手不凡、技艺高超。但怎样才算技艺高超呢? 让我们来看看庄子在《疤丁解牛》一文中是怎样说的吧: “疤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ǐ),砉(huā)然向(响)然,奏刀騞  相似文献   

2.
一、庖丁解牛(庄子)(一条)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个句子里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砉然”之声从何而来?二是“砉然”究竟是怎样的声响?第一个问题,根据旧注,说“砉然”是“皮骨相离声”,于是有人就翻译为“哗啦扯开皮  相似文献   

3.
鲁鲜 《语文天地》2013,(17):27-29
《庄子·养生主》描绘庖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就解牛这一领域而言,庖丁是专家,因为在他眼里,解牛不仅仅是职业,更是一场艺术盛宴。连解牛都可以音乐化、舞蹈化,教  相似文献   

4.
《庖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课本注:踦,“用一只脚站立。这里的意思是宰牛时抬起一条腿,用膝盖抵住牛。”“踦”是“用一只脚站立”么?显而易见,“膝之所踦”并不能解释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的《庖丁解牛》一文描摹了这样一个精彩场面:庖丁为文慧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哪里是解牛?这分明是高级别的表演,是一场视听盛筵。目睹了这一场面的文慧君感叹说: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其实作文之道和解牛之道是相通的,我们的考场作文高手信笔一挥,成就了一篇高分作文甚至满分作文,某同学也会惊异道:嘻!技何至此乎?  相似文献   

6.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口,砉然响然,奏刀口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相似文献   

7.
《庄子-养生主》中有一则很有名的寓言,叫“庖丁解牛”。庖丁刚开始“解牛”时,“所见无非全牛”,经过三年磨炼,“未尝见全牛也”。他已然能够“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蹄,砉然响然,奏刀黠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自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相似文献   

8.
在《庄子·养生主》里面,有一个大家熟悉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蹄,砉然响然.奏刀黠然.莫不中音。”文惠君赞叹其技艺之妙。庖丁释刀云:平生宰牛数千头.而今宰牛时全以神运,目“未尝见全牛”,刀入牛身若“无厚人有间”而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9.
不做庖丁     
邹细萍 《师道》2002,(1):44
《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描述:“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琦,砉然响然,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与高超,令人叹为观止。难怪连文惠君也赞不绝口:“(?),善哉!技盖至此乎?”由此我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师,是否应像庖丁一样,用一把“牛刀”,把课文分解得“目无全牛”、面目全非呢?答案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0.
【片断】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 ,砉然向然 ,奏刀马砉然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 :“嘻 ,善哉 !技盍至此乎 ?”【品读】“解牛” ,在常人看来本是一种繁重的体力劳动 ,然而庖丁解牛 ,动作娴熟 ,技艺精湛 ,显得轻松自如 ,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触”、“倚”、“履”、“”四个动词是写庖丁解牛时的一系列动作 ,突出了庖丁动作的协调 ,手脚的麻利。庖丁似乎不是在解牛 ,而是在处理加工自己的一件艺术品。艺术化、舞蹈化的动作让观众感受到的不是劳动的艰辛 ,而是艺术…  相似文献   

11.
我们大都知道《庄子·养生主》里“庖丁解牛”的故事。解牛,也就是俗语所谓宰牛,不光是宰杀,而且包括分解和分割。如果做不好,不但会破坏一些本来不需要破坏的组织,而且很费力。这样一件颇带粗俗之气的技术和体力活,庖丁来做,却“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蹄,砉然响然,奏刀黠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相似文献   

12.
庄子是个哲学大师。在先秦诸子中,他的哲学思辩能力最强,而又能通过形象思维加以表述。他的《疱丁解牛》就是一篇融哲学思想和散文艺术为一体的佳作。《庖丁解牛》是庄子为阐明养生之道而写的寓言。庄子决不满足于给他的哲学思想披上一件寓言的外衣,而是靠他非凡的创造天才,在浓厚的文学情趣中,借助生动的形象,展示自己的思想,使读者得到启示。故事一开始,便展现出一个庖丁解牛的艺术场面:庖丁解牛,手、足、肩、膝并用,“触”“倚”、“履”、“跨”的动作相承。“砉然向然”,皮骨相离;“奏刀騞然”,声音婉然。声态具作,令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课本中的《庖丁解牛》是一篇传统教材。讲的是一个厨师为文惠君宰牛的事。课文首先描绘了庖丁解牛的情景 :“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 ,砉然响然”组成完整的解牛图。突出了庖丁手脚利索。“奏刀马砉然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这就是说屠刀伸进皮肉里 ,发出的声音 ,没有不合上拍子的 ,跟《桑林》舞一样美妙 ,跟《咸池》乐一样动听。庖丁解牛不仅动作熟练 ,而且富于节奏 ,具有美感。文惠君曰 :“喜 ,善哉 !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这里的“道”既可理解为事物本身…  相似文献   

14.
《庄子·养生主》中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响然。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文惠君因闻之而得养生之道,而庖丁解牛这神妙技艺,盖不…  相似文献   

15.
古人学技     
庖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霍霍地响,合于《桑林》的节拍;甘蝇射箭,箭过风心而是风之牛毛不断;梓庆作成木架,见者惊是鬼斧神工……古人做工出神入化,往往被疑为自然天成,而他们每每言做独不言技,是因为他们把全部生命融入了“做”。...  相似文献   

16.
通常会听到一些教师称自己为“教书匠”。这固然是一种谦称 ,个人内心未必尽以为然。匠者 ,“技术操作之人也”。提起“匠” ;便会使我们想起“工匠”、“木匠”、“泥瓦匠”之类。当然 ,像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所说的“窥意象而运斤”的“独照之匠”又作别论。有人将其译为“独创的工匠” ,而我宁可译之为“独创的作手”。不过对操技之“匠”也不可一概而论。例如《庄子·养生主》中所描述的那个庖丁 ,就职业类型来看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宰牛匠” ,不过从其宰牛的情形来看 ,“砉然响然 ,奏刀 然 ,莫不中音 ,合乎《桑林》之舞 ,乃中…  相似文献   

17.
以寓言作为文学样式的《庖丁解牛》是文学美和文章美统一的典范之作。《庖丁解牛》的文学美 ,主要体现在庖丁形象的“塑造”上。你看 ,庖丁解牛时 ,手触、肩倚、足履、膝奇 ,在猛一进刀将牛杀死后 ,便从容用刃。其神态自信而谨慎 ,其动作娴熟而小心。动作因娴熟而舞蹈化 ,就中还伴随着合于韵律的解牛声。神态因自信而矜持 ,让人感受到他的卓尔不凡。显然 ,解牛的劳动对于庖丁已不再是伤神劳力的某种痛苦 ,而是一种享受 ,一种对自我本质力量的确认和欣赏。庖丁本人已不再是某些自轻自卑的劳动者 ,而俨然是一个自视很高的艺术家。庖丁 ,作为一…  相似文献   

18.
骑砉实在听厌了这样的语文课,由作者到背景的详析,从篇章到句段的切割,先语法后修辞的肢解。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中心,痛快淋漓地展示着庖丁的绝活,刚才还是气韵生动的整体,几番游刃运斤,早让它“然已解,如土委地”;学生们只好日复一日地欣赏演出,并忙不迭地将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记录到小本上,把“教参”对文本的解析、教师对“教参”解析的解析批注在课本边。学生远离了自主的阅读实践,失去了亲近文本、感受文本的机会,课堂上听不到朗朗书声,找不到对话渠道,唯闻“砉然响然,奏刀然”。这的确是在暴殄天物!于是,“还我朗朗书声”如东风乍起,顿…  相似文献   

19.
邢福义先生明确指出:“短语进入小句,其语义内涵的显示受到小句结构格局的规约。”(《汉语语法学》P24)同时,短语本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直接成为小句。《汉语语法学》在“小句成活律”一节中将之归纳为二:“必须同特定的语气或语调相结合;必须具备有效的意旨表达。”否则,短语生效为小句则不可能,或者说,短语就不可能形成生效的小句。这里,“生效”即“成活”之义。以上两点是短语直接成为小句的两个必要条件,“无之必不然”,邢先生在这一点上论述的比较充分。我试着就邢先生尚未论及的“有之未必然”方面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1.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2008年第5版)“岈然”注为“山谷空阔的样子”.这是不准确的.这一句采用了并提或分承的修辞方法.并提或者分承,即“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两个句子的话,合并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①.“岈然”承“高”而言,“洼然”承“下”而言;“若垤”又承“岈然”而言,“若穴”又承“洼然”而言.因此,“岈然”应是对“山高”的一种描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