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忠运 《青年记者》2005,(12):68-68
新闻贵“新”,新在能抢先一步,迅速出手捉“活鱼”;新在能有独特发现,善于从老题材中挖好新闻;新在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透过表象看本质。从而言人所未言,喊出自己的声音,形成自己的独家报道。  相似文献   

2.
两大阵营的首脑在铁幕背景下的首次示好,意味着世界冷战格局开始出现变化,并对之后的全球政治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人们都希望自己的一生过得不平凡,也总爱从伟人的生活道路中寻找成功的秘密。这就是传记文学拥有广大读者的原因吧!可惜,建国多年来,我们还没有产生一部能与《居里夫人传》、《巴尔扎克传》、《拿破仑传》媲美的传记作品。打倒“四人帮”后,传记文学虽有起色,可是仍然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许多传记缺少个性化的富于情趣的艺术描写。与其说是文  相似文献   

4.
写好人物通讯要特别注意与主人公的贴近。何谓贴近?贴近 ,意思就是接近、亲近。也就是说 ,人物通讯的写作要完全忠实于新闻人物的实际 ,最大限度地贴近新闻人物的性格、身分、情感等等 ,写出真实可信的“这一个”来。“贴近”是人物通讯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 ,人物通讯主要是写模范人物的 ,所表现的模范人物愈真实 ,愈像 ,就愈有感染力。从某种意义上讲 ,人物通讯是所表现新闻人物的文字化的素描 ,是其基本相貌、性格、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复印或传真。因此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对采访对象的“贴近”是人物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1、“贴近”是…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在谈到文学形象时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是一个“这个”。文学和新闻有一点是相通的,即都是通过表现独特的个别来反映一般,新闻要写出新奇而重要的“这一个”。 首先,要辩证地把握全局。一般来说,雷同新闻  相似文献   

6.
人物专访要写出人物性格,才能把人物写“活”。第一,在写作前,就确定好人物的性格特色。所谓确定,就是对人物性格有一个把握,也可以说是下一个结论,最好是选择人物性格最鲜明突出的一个侧面。比如,这个人的性格是沉稳的,还是幽默的。因为新闻专访的文章都不是很长,不允许记者有更多的展开空间,确定了人物的某个侧面的特点,即可以确定出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即所谓“这一个”。确定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在下笔写作前必须明确的,但是,这却是要在整个采)访中去进行的工作。这包括:首先在采访前,在阅读被访者的材料时,就开始研究被…  相似文献   

7.
新闻要如何才能做得好看?笔者认为,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做些探讨。于宏观层面,应当提高理论素养,静下心来,从更深的层次、更宽阔的视野来理解党的十七大关于科学发展和共建和谐关注民生的部署,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和主流,以此来确定主题和报道内容。而在微观即具体操作层面上,应当注重寻看点、找亮点、抓兴奋点,凸显特色,做出新意,让每一条新闻都成为“这一个”。  相似文献   

8.
地方新闻如何从新闻元素的神经末梢上发现时代脉动、体现时代价值?如何在事物发展变化中把握最佳报道时机常写常新?这就要求新闻人练就一双慧眼,在看似“千篇一律”的身边人和事中发现老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从而写出新意,创出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9.
当一个记者辛辛苦苦地结束采访之后,总是要冥思苦想,找出一个最佳的新闻写作角度。而这个角度正是记者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观察点,进行写作的立足点和构思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显示新闻底蕴的突破点和侧重点。翻阅近期的报纸,笔者发现,一个能从更广阔的层面上反映当代人的生活、思想、愿望与要求,反映社会变化的新闻角度更具有新闻的广度和  相似文献   

10.
重大主题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主题报道真正出彩好看,入眼、入脑、入心,一直是新闻管理者殚精竭虑,一线新闻记者煞费苦心寻求突破的课题。多年来,各地各级电视台推出的大量主题报道,突破思想框框,从不同视角关照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由于强大的核购买市场的存在,而国际社会又缺乏对核出口的有力控制,核泄漏事件注定还会发生  相似文献   

12.
她拥有一个最响亮的名字——“最美妈妈”。7月2日,2岁的妞妞从十楼坠地的一刹那间.80后母亲吴菊萍踢掉高跟鞋毫不犹豫地冲过去.向空中伸出了一双接抱的手……十天以后.妞妞醒了,这是她缔造的生命奇迹,而她的手臂则被巨大的)中击力撞成粉碎性骨折.  相似文献   

13.
重大典型宣传中,典型报道需要突破工作化、经验化、材料化的写作模式,回归新闻的本来意义。为此,需要确立“这一个”的新闻视角,即运用重大典型回应时代诉求,发挥“这一个”的符号价值;聚焦重大典型与众不同的言行,展示“这一个”的别样精彩;呈现重大典型感人至深的情感,营造“这一个”的共鸣效应。  相似文献   

14.
兰海燕 《中国记者》2022,(11):80-81
<正>作为5次担任工人日报全国两会人大报道组组长的上会记者,每次上会前,我都会反复思考:如何围绕两会主题,找到更契合工人日报特点、广大职工所关注的报道?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我带领人大报道组采写系列报道“5位一线工人代表‘生活压力账本’追踪”,用6天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16.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还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战火还不够近"。这是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名言。在科技飞速发展、资讯十分发达、媒体竞争激烈的信息时代,军事新闻摄影工作者应当重温这一名言,把追求"零距离"当成摄影工作者的职业信条。在这里,"零距离"并不是单指两者之间的物理距离,而是一种与读者情感上贴近或者亲近的人文距离。军事新闻摄影除了金戈铁马、大气磅礴的阳刚美之外,也应当更多地关注普通官兵的工作生活和情感世界,用镜头叙说他们的喜怒哀乐,用镜头表现军营的五彩缤纷,最终拉近与读者  相似文献   

17.
周新谟,早就熟悉的名字。翻开《河南日报》、《河南农民报》或者《郑州晚报》《河南工商报》,经常可以看到由他撰写的新闻稿件。就是打开电视机、收音机,也会时常听到“通讯员周新谟报道……。”我心里暗自揣测,他一定是县委通讯组的通讯专干。一次我到巩县采访,想顺便采访一下这位虽没见面却很“熟悉”的同行。当我踏进县委宣传部的门坎时,通讯组长王金僚却向我介绍说,周新谟是位业余农民通讯员。去年,他一人就在市以上新闻单位发表各类稿件122篇,是全县的发稿状元,被郑州市委宣传部命名为模范通讯员。  相似文献   

18.
我是“文革”前最后的一届大学生,当时读的是水利工程.毕业后一直在水利部门工作.但我个人更喜欢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所以,在“文革”结束,恢复研究生制度后,我在一九七九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于是由工科生变成了文科生.三年后毕业,分配到湖南长沙岳麓书社.那时岳麓书社刚刚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分出来,建社不足半年,全部人马加起来,也就十几个.大家在一间大办公室上班.另外在不远处新华社湖南分社招待所还租了一间约十平方米的小房子,我被安置在这里.  相似文献   

19.
一些同志最近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出版社的编辑算个什么行当,它是不是一门专业,有些什么特点?它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当好一名编辑,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这确实是需要弄清楚的一些问题。因为这些年来,体制混乱,过去编辑工作中的一些成文规定,早已弃之不顾,不要说新来的同志,就是一些老同志,也对编辑这一行究竟要干什么,感到茫茫然了。  相似文献   

20.
“这”字杂谈商务印书馆马志伟当《屈原》演出三四场后,郭沫若先生在台下听到一句台词,感觉有点儿不够味儿。这句台词是:“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原想在“文人”前加上“无耻的”三个字以弥补,饰钓者的张逸生插口说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