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后勤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到现在已走过了二十个年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在体制上突破不够, 不少高校的后勤改革处于长期徘徊状态,有的甚至出现了倒退。笔者试图从某些高校后勤实体实行股份制或民营化的实践对高校后勤体制改革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后勤管理改革,是学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要求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怎样搞好后勤管理改革,既是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共同探讨的问题,也是高校党委必须关心的重要工作。因此,党委班子成员都要关心后勤管理工作,熟悉掌握后勤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关心和支持后勤管理改革。一、抓根本,善于把握改革的大政方针为了彻底改变后勤工作的落后状态,一九八六年下半年,党委在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过程中,认真总结了几年来后勤改革的经验教训,决定进行以总务处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的后勤管理改革。经过认真的准备,党委于十月  相似文献   

3.
一、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的途径全国高校后勤工作者本着开放、搞活、承包和社会化等一系列改革精神,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在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初步探索出下列几条途径: (一)从高校内部实行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许多高校在学校党、政领导下,从学校内部进行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的改革尝试,大体情况如下:(1)总务处在实行岗位责任制、经济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搞总务处系统全面大承包。(2)成立劳动服务公司、生活服务公司、技术服务公司,办成独立核算、自  相似文献   

4.
高校后勤管理改革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后勤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进行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承包经济责任制等方面改革的同时,必须注重对于长期以来轻视后勤管理的思想和靠经验办事的管理方法的改革,探索适合于高校后勤工作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使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体  相似文献   

5.
论高校后勤社会效益评估的科学化姜正富(淮阴师范学院总务处,淮阴,223000)一、问题的提出随着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深入,高校后勤工作的评估问题便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评估是整个后勤管理工作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是后勤管理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高校后勤管...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省高校先后在后勤部门实行改革承包。由于各方面的支持,后勤部门职工的努力,两个效益明显提高。然而,随着高校后勤改革不断深入,后勤承包明显地暴露了一些问题,尤其是短期行为更为严重。它不仅直接影响高校后勤承包责任制的声誉,而且还影响后勤改革的进程乃至影响学校整体功能的发挥。高校后勤承包中的短期行为的主要表现是:第一,急功近利。“经济看产值,面貌看校园”。一些后勤干部为了显“政绩”,热衷于上项目,搞承包。为了把任职期间内“办几  相似文献   

7.
在积极稳妥推进后勤社会化进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实现社会化进程中的深层次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党的十五大确定的主题思想及宏伟战略部署为高校后勤向社会化过渡提供了政治机遇和经济机遇。如何抓住这一大好机遇,深化改革,开拓进取,实现后勤社会化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现就如何抓住机遇,加快社会化进程略抒浅见。 1.我校后勤改革概况我校原总务后勤分为总务处及后勤服务总公司两部分,按照管理职能与经营服务职能分开的原则实行“一体两制”的管理体制以及全额承包、自负盈亏、公平竞争、民主监督的运行机制。总务后勤具有独立的二级财务,各科室均实行了任务经费承包,进行了包括公费医疗、水电  相似文献   

8.
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学校后勤改革已经进行了二十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没有实质性突破。目前,高校后勤存在的主要矛盾是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通过改革逐步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出路。中共中央《关于繁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有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在高校后勤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和重…  相似文献   

9.
一、建立新的运行体制和运行机制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给高校后勤改革送来了春风的大好形势下,结合我处实际情况,我们将原有的科室,按照管理与经营服务的不同职能划分成两大块,即总务处和后勤服务总公司。实行一套人马,两块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高校后勤改革所实行的“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管理模式的形成,更加需要我们用改革的精神,探索高校后勤党建工作新途径,以保证高校后勤改革和服务育人工作顺利进行。一、适应形势,找准位置高校后勤党建工作在后勤改革中,将如  相似文献   

11.
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昆明医学院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做法(一)企事分开,明确职责2000年撤消了总务处,成立了后勤管理处和后勤服务发展中心,原后勤人员成建制划归后勤实体管理,是我省高校后勤实体第一家挂牌的院校。后勤管理处代表学院行使管理职权,协调后勤服务发展中心工作;  相似文献   

12.
后勤公司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产物。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主要形成了后勤管理和服务的甲方和乙方,而后勤公司则是乙方,即按照企业模式独立经营、实行有偿服务的经济组织。高校后勤公司与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后勤公司的组建使学校后勤工作更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后勤公司人力资源是指在后勤公司类型的经济...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行进,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中央的决定,充分肯定了高校后勤改革的  相似文献   

14.
正一,台州学院后勤运行模式的几个发展阶段(一)总务处阶段1999年以前实行的是总务处的模式。台州学院在此阶段就曾经尝试内部管理方面的一些改革,如对食堂进行集体承包,自负盈亏等,积累了一些食堂经营经验。(二)后勤社会化改革启动阶段2000年,台州学院从老校区搬迁到临海城东的新校区,学校出台了《台州师专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将总务处一分为二,成立了后勤管理处和服务中心,后勤管理处的主要职能是后勤管理,服务中心的职能是服务保障。服务中心注册20万元,按企业化模式经营管理,设立了独立的财务部门,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启动了后勤社会化改革。  相似文献   

15.
高校后勤的区域合作指的是地处同一城区内的两个或多个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工作的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同时推进后勤服务工作的社会化。它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部分。1.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与区域合作如何改革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以逐步实现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呢?对此,后勤工作者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实践和理论探讨。简单地讲,概括为“内化”和“外化”两过程的统一。“内  相似文献   

16.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简单回顾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历了二十年的历程,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指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确立了高校后勤改革  相似文献   

17.
高校后勤改革已经历了十余年艰苦历程,在这十多年里,伴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而逐步开展,各高校后勤改革都程度不同地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实现社会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转轨,高校后勤改革在诸多方面仍不能从根本上适应高校教育的发展。如何使后勤工作既要按照教育属性,始终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又要按照后勤工作的经济属性,遵循经济规律,推进后勤改革,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校后勤服务体系,是广大后勤工作者急需研究和探…  相似文献   

18.
我院后勤在1988年实行膳食、车管单项承包的基础上,通过学习邓小平同志1992年春的“南巡”讲话,根据我院(1992年第015号)《山东省教育学院深化内部改革近期实施方案》的要求,总务处在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之后,从1993年1月起实行了全面经济承包。迈出了后勤改革的重要一步。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我们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后勤工作宗旨,实行总务处一体两制、科室分三类管理、科以上干部聘任、经费层层  相似文献   

19.
高校后勤改革从1978年起步,已经走过了30余年历程。1985年中共中央就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中指出,“高等学校后勤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这指明了高校后勤发展的道路是要逐步走向市场,最终实现其社会化。在发达国家,高校后勤管理大多实行各具特色的社会化管理。总体上讲,  相似文献   

20.
一、坚持服务宗旨加强后勤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必然引起上层建筑和经济领域一系列的改革。高校后勤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只有改革才能为高校后勤工作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高校后勤要打破传统的“福利型”、“公益型”、“事业型”服务模式,逐步实行“小机关、多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