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以讽刺为基调的《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在小说的楔子中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理想人物———王冕。在楔子中,历史人物王冕被作者加以修饰、润色,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士",它体现了作者的"人文"理想。作为楔子,在《儒林外史》中王冕形象又起到母体和标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同学们看过检测报告吗?产品出厂会有检测报告,去医院检查身体会有检测报告……你没想到这个极具科学性的检测报告,也能运用到我们的写人作文中吧?让我们一起走进《"非常酷友"检测记》,去感受别有一番特色的写人方法吧。"非常酷友"检测记文倪一鸣小作者运用丰富的想像力,在文章开头就提到了一个新鲜事物"人物特点检测机",大大地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非常酷友"一词则让读者明白了本次所要检测的人物特点是——酷。  相似文献   

3.
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才力■绝,笔端传神。每述一事必使之叙次井然,每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又往往在叙事中刻画出人物之个性,在写人中交代出事情的始末。《史记》中这些写作特色,也体现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本文拟就其人物描写作些粗浅分析: (一) 信陵君,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而有作为的历史人物。明朝人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请看司马迁是怎样用得意笔传写得意人的。“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凰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为人仁而下士,……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  相似文献   

4.
小编点评:爱读书的小作者是一个"历史迷",说起历史人物来如数家珍,连七卷厚厚的《明朝那些事儿》她都读完了!瞧——三年级的时候,我开始沉迷于历史书,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喜欢三国时期的历史和典故,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故事栩栩如生,令人仿佛身临其境。火烧新野、血战赤壁、智夺荆州……这些故事令我体会到历史原来这么有趣。在书中,我认识了许多历史英雄  相似文献   

5.
我们都知道《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其中,记录的历史人物林林总总,大约有1400多人。这些人物的出场顺序是复杂的。他们不是"千貌一律"的,每一个人物有各自的喜怒哀乐、人生际遇、精神诉求和性格特征。因为角色不同,他们在《左传》中所承担的"戏"的分量和容量也是大不一样的。有的人物和读者仅仅是"一面之缘",有的则是"时常见面"(在某个时间段)。这些人物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是自然界的树叶一样,千叶千面,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色彩。《左传》在叙述或描写人物时,有大量的文字内容涉及到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故事二则》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和《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以及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组合搭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专题.相较于本单元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的总体目标,《故事二则》的导读部分又更加明确要求"找出课文中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简要复述这两个故事",可以说是目标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晏子春秋》材料逐章分析,作者发现其材料共来自三个方面——古史、民间传说和编订者自己的思想理念。又通过深入探讨最初人们记录事件、传播人物轶事的动机,论定:《晏子春秋》既非"历史小说",也不是"传说故事集",而是一部我国最早的独具特色的历史人物传记。  相似文献   

8.
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说:"史学必须是以人为中心的,里面跳动着现实的生命"。但当前我们大多数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找不着"人",看不到"人",丢了"人",人的缺失缺位,会导致历史教学的底色退化。经过近半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历史教学要避免过分关注精英人物,帝王将相和成人,眼睛多向下看,历史上的"儿童"需要走进我们的中学历史...  相似文献   

9.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人合一""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些词句,都为我们所熟悉、记诵,但对于它们的出处——《周易》一书,绝大多数人是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或许是因为《周易》被一些人误传为"算命书",大名鼎鼎;说不熟悉,或许是因为大家对于《周易》的内容和历史文化地位还缺乏深入了解。本期"名家出题"栏目中,《周易》研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10.
正笔者研究高中阶段的不等式证明多年,先后撰写了两篇论文:《殊路同归……一道不等式证明题的研究》、《微积分的妙用…一不等式的证明的又一利器》,并把一些可行的思维方式灌输给了学生,以至有人担心我的教学会"出格",会"离课本太远"……这便涉及到数学教学方法的问题.尽管大家都认同"教无定法",但数学教学仍然一直提倡"以本为本".笔者觉得有必要先搞清,何为"以本为本"?前一个"本"无疑是"课本、教本";后一个"本"则是指"基本的、主要的、根本的",与"末"相对.形象地说,"以本为本"就是立足课本并挖  相似文献   

11.
从来不看历史书籍的我居然一口气把《明朝那些事儿》七本书全部看完了。原来一直觉得历史很无趣,可是看过《明朝那些事儿》才知道,历史本身很精彩,只不过原来的人写得太枯燥。古人云"以史为鉴",从其中我们也可以总结出和现代职场共通的一些经验。如,一个好的经理人往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好人。在职场上,好的经理人往往也不是老好人,因为经理人在考评下属时要区分好、中、差,在面对不合格的员工时,要狠得下心解雇。号称  相似文献   

12.
正读《语文学习》2013年7-8期合刊中的《〈乡愁〉教学艺术镜头》,几个亮点让笔者久久不能释怀。一是几位老师都注重诵读,都以诵读贯穿课堂始终。恰如主持人肖培东老师所言,诗歌教学,诵读为本。一次次真心的诵读是我们走进诗歌的一座大桥,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从"小女生"到"成熟男生",到"伟岸男生",以至于耄耋诗人"嘶哑的喉咙里一样埋藏着绵长感人的浓浓乡愁"……  相似文献   

13.
<正>《故事二则》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和《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以及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组合搭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专题。相较于本单元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的总体目标,《故事二则》的导读部分又更加明确要求"找出课文中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简要复述这两个故事",可以说是目标与方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有些电影就像一本老相簿,珍藏着人们记忆深处共同的经历。当电影的声音流淌出来,画面在我们眼前流动,老相簿里的人和事也随之鲜活。他们从那段已经褪色的回忆里走到我们面前,我们在此相遇……本期栏目选择了《十月围城》和《建国大业》两部电影,它们讲述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两个重要节点:一是辛亥革命,二是共和国诞生。让我们一起在声光中与历史对话,一同在神州大地的深处、在那些旧日章节里慢慢醒来,与历史里的他们一起尝尽悲与欢。本期主题:"历史·责任",参考影片为《十月围城》《建国大业》。——编者  相似文献   

15.
另眼看大师     
读大一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旧书摊淘到了渴望已久的《两地书》。这是鲁迅先生和夫人许广平之间的来往书信集。鲁迅先生在《序言》中说:"这一本书,在我们自己,一时是有意思的,但对于别人,却并不如此。其中既没有死呀活呀的热情,也没有花呀月呀的佳句……"显然,先生太过谦虚了,这本书对于别人,实在是大有意思。即如我辈,不读《两地书》,谁会想到一向令人"肃然起敬"的鲁迅先生也可以是这样:"楼下的后面有一片花圃,用有刺的铁丝拦着,我因为要看它有怎样的拦阻力,前几天跳了一回试试。跳出了,但那刺果然有效,给了我两个小伤……"其实,读《两地书》的过程,就是一个你不时会喊出"鲁迅先生原来也这么……"的过程。掩卷之余,你会发现,先生是真的走进了你的心中,除了可敬,还是那么可感、可亲甚至是可笑……我想,不仅是鲁迅先生,一切大师大概都有不为我们所知的真性情。我们读他们的著作,也要读他们的生活,这样才会真的"认识"他们。现在手头又有了虎头的一本《瞧,大师的小样儿》,作者以常人的心态、轻松的笔调为你"爆料"大师们的"小样儿",令人忍俊不禁。本期"时文英华"为大家摘录了部分篇章,让我们再次走近"现代西方哲学史上的‘哥白尼’"康德、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开创者尼采、"近代音乐之父"巴赫、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他们吧。  相似文献   

16.
《荆轲刺秦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是一篇经典课文,其"主线"是把握荆轲的人物形象,把人物解读透彻,课文所包含的历史价值、思想价值以及实用价值才能传达出来,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既有"知识收获",又有"情感经历",还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化史上,司马迁《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表现历史,开创纪传体样式,史传合一成为定体。作为一位对国家具有重大责任感的史学家,梁启超在进行传记创作时,毫不犹豫放弃了更具文学色彩的传记传统,而选择了对古代史传传统的继承,以"史"作"传",使《李鸿章传》显出鲜明的本民族史传特征,而"新民"的启蒙理想又为这一特征着上了西方资产阶级意识色彩,使梁氏传记显出现代品格,从而为梁氏传记创作打上过渡的烙印。  相似文献   

18.
心灵游戏     
走进"新鲜阅读",走进无穷无尽的世界……游戏二:谁是你的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意思是在一个人心理和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起过巨大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人物。"重要他人"可能是我们的父母长辈,或者是兄弟姐妹,也可能是我们的老师,抑或萍水相逢的路人。童年的记忆遵循着非常玄妙神  相似文献   

19.
<正>利用工作之余的两天时间读完了曹文轩的小说《青铜葵花》,合上书本时心中感慨万千:唯美的风景、凄楚的命运、隐忍而又充满爱心的人物……无不让人动容。青铜一家在那个年代的苦难往事也唤醒了我的记忆:我的童年,虽然用不着为一日三餐发愁,但是日子还是非常清苦,我们也吃"忆苦思甜粥",也盼望过年时生产队杀猪分肉……由于这些相似的生活经历,《青铜葵花》极大地激起了我的共鸣。小说中的景和物一再地把我带回对往事的追忆。"大河,一条不见头尾的大河……太阳照着  相似文献   

20.
张培新 《考试周刊》2014,(91):75-75
<正>听苏派名师作观摩课,常令我们一唱三叹,拍案叫绝。开讲时"一语天然万古新",导入时"未成曲调先有情",点拨时"巧把金针度与人",结尾时"能探风雅无穷意"……苏派名师精彩绝伦的课堂教学,正是源于他们拥有更精彩、更智慧、更诗意的课堂教学语言。一、一石激起千层浪——巧引入《走进圆的世界》片段:……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见过平静的水面吗?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小石子(播放动态的水纹),你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