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是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里的代表作,它完全以黑人为主人公,并以黑人的生活为主题,不仅反映了黑人作为奴隶的悲惨命运,还挖掘非洲文化之根。在小说中有众多关于黑人文化传统的描写,诸如:神话、成人训练、葬礼等,本文对小说《根》中体现的黑人文化传统加以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2.
通过深入分析《汤姆叔叔的小屋》、《飘》和《根》这三部文学作品中的黑人形象,探讨形成原因及其艺术价值,并指出这些黑人形象是沿着"之"字形的道路延伸、发展的,即《汤姆叔叔的小屋》中黑人的文学形象揭露了奴隶制的野蛮残暴,而《飘》却表达出了对被打倒的奴隶主的无限同情,《根》中黑人的文学形象又再一次揭露和控诉了奴隶制。  相似文献   

3.
邱惠 《湖南教育》2001,(7):48-48
设计开场白,出奇制胜。在讲“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开场白的:早些年,美国出版过一本畅销书《根》,故事以哈里家七代人的家族史为背景,描写一个黑人历尽艰辛探寻自己家史的过程。《根》以文学的形式再现了美洲黑人的苦难历史。上千万的非洲黑人是怎么飘洋过海来到美洲的呢?这还得追溯到欧洲人把自由的美洲大陆变成殖民地的那个时代。  相似文献   

4.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首部获奖作品《所罗门之歌》讲述了黑人男青年自我探寻的故事。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镜像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观出发,分析主人公奶娃的精神世界。说明只有将自我与他者相结合,接受黑人民族的文化与历史,才能寻得自己的根、才会真正获得精神和人格的独立与自由、黑人才能在以白人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成功地找到他们的身份。  相似文献   

5.
<正>《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目前唯一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作品主要展示一个叫"奶娃·戴德"(Milkman Dead)的男性黑人青年如何去寻求黑人历史文化之根和自身精神独立的成长过程。在《所罗门之歌》中,通过描述奶娃在成长过程中对种族意识的获得,莫里森表达了美国黑人应该通过回归传统文化和寻求种族身份来获得平等地位的理念。而奶娃的成长经历,则展示了美国黑  相似文献   

6.
美国黑人小说家阿历克斯·哈利的著名小说《根》不仅真实地反映了黑人从遥远的非洲被贩卖到美国来的苦难历程,描写了美国黑人在新大陆生活成长的历史,而且深刻地揭示了美国黑人文化悠远的非洲根源。在哈利的笔下,美国黑人的非洲祖先生活和劳动的地方是一个"伊甸园"般的理想世界,这片土地上所孕育的文化是黑人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魅力。《根》使世界各国的读者更好地认识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隐藏人物》获得了包括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等在内的13项全球知名大奖的提名,被众多影评人称为"最不容错过的、以黑人为主角的电影"。相较其他义愤填膺的黑人电影,《隐藏人物》里的权利斗争异常温和。三位黑人女性成长轨迹迥异,但共同的目标让她们  相似文献   

8.
《大连大学学报》2017,(4):40-44
在群星璀璨的美国黑人文坛,最闪亮的莫过于托尼·莫里森。作为世界闻名的非裔黑人小说家,也是世界上唯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她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创作中都显示出黑人文化传统的深刻烙印。本文以托尼·莫里森《爵士乐》中的美国黑人身份解读为切入点,通过对《爵士乐》中主人公身份"迷失"及"追寻"等主题的梳理,系统分析黑人历史及黑人文化对其身份建构的内涵,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赖特的《土生子》和莫里森的《宠儿》,都是以"杀人"为核心事件,贯穿整个故事.本文通过比较两部小说中的杀人事件,揭示了在白人占统治下的环境,黑人为了求生存而扭曲的人性,这不仅导致了黑人的悲剧,也是白人的悲剧,从某种程度上讲,"杀人"本身也反映了黑人反抗白人斗争的自我意识的发展,黑人在一步步走向觉醒.  相似文献   

10.
刘星 《海外英语》2012,(7):194-195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学界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宠儿》、《爵士乐》和《天堂》是她八部小说中最为典型的三部,是完成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代表作,称之为"历史三部曲"。托尼·莫里森作为一个黑人女性作家,将目光放到了本土文化的历史中,运用了黑人女性独特的视觉,阐述那段不愿被人们提及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黑人现时生活的历史,体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肯定。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正立足于黑人女性所处的现实矛盾,她们通过积极构建黑人女性主体意识,提升自我的种族地位,并要求实现性别平等。她们为自己被多重边缘化的集体发言,为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做着努力,使之构成黑人女性精神传统的重要主城部分,为黑人女性主义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柱和现实起点。"  相似文献   

11.
非洲塞内加尔诗人桑戈尔在《还乡笔记》中最先提出以"黑人性"来关注黑人问题,后来,"黑人性"成为黑人文化运动的一个代名词,其目的就是为了将黑非洲文明发扬光大,让黑人民族能够重新站立起来。爱丽丝·沃克以《紫色》中茜莉的自我成长经历来强调"黑人性"文化在民族自信心中的重要作用,将桑戈尔的"黑人性"文化精华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12.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唯一一部以男性作为主人公的小说。小说透过"奶娃"的成长经历映射黑人民族如何对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重新认识。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并探寻小说主题,探寻民族之根从丢失到找寻再到重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非洲黑人随着奴隶贸易的暴力"书写",被贩卖到美洲大陆为奴,备受奴隶制的奴役和严重的种族歧视。在梦魇的历史和历史的梦魇纠缠的岁月长河里,黑人自发组织社团帮助黑人自己走出苦难,树立黑人民族的自信心,成为黑人民众心中的精神家园。在黑人社团的精神援助下,黑人们终于在白人主流文化中构建了自己的位置,黑人的传统文化和白人文化因此达成妥协性的"共生",并共同构建着美国当今社会的多元文化。本文拟从托尼.莫里森作品《宠儿》、《最蓝的眼睛》和《苏拉》来分析黑人社团形成的不同历史背景和原因,以及黑人社团产生的凝聚和指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受黑人文艺复兴思潮影响,兰·休斯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优秀的年轻黑人形象。他们虽具有典型的清教徒品质但并未受到"上帝"眷顾。这种写作手法体现了休斯的创作意图,以黑人的生存困惑提出"上帝在哪里"的诘问从而质疑美国主流社会中宗教信仰的合理性。本文即以其短篇小说《让我奏响布鲁斯》为例做出阐述。  相似文献   

15.
本论文以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为例,揭示了美国主流社会白人种族主义的压迫给黑人身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白人文化霸权下的黑人慢慢地失去了自我,成为了"他者",甚至将种族主义内在化了,自觉地以白人文化意识为标准,异化了黑人民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摒弃了自我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6.
以黑人为题材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美国历史上,白人常常是以维护自己的社会中心地位为主,而黑人则要通过一系列的艰难抗争才能使自身的权益得到维护。在众多的文学作品当中,截止目前,对于黑人形象的描述已经不在少数,它所表达的是作者的真实心声,本文主要结合黑人经典文学作品《根》来对美国黑人文学中的意识觉醒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希望能够对此领域的学术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电影《为奴十二年》以主人公所罗门作为奴隶的十二年经历为主线,以所罗门为黑人种族的缩影,贯穿了自由、隐忍和救赎的话题,超越了黑人题材和奴隶制度本身,体现了黑人这个种族对生命礼赞的大爱。《为奴十二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神曲,奏响了献给所罗门的赞歌,奏响了献给黑人种族的赞歌。  相似文献   

18.
于春荣 《培训与研究》2007,24(12):23-24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升起的一颗明星。当代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赞誉赫斯顿为"南方天才"和她的"文学之母"。赫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和沃克的著名小说《紫色》被誉为黑人女性主义的杰作。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这两部小说进行阐述,通过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回归分析了黑人女性的独立过程。  相似文献   

19.
赵玫的《蝴蝶飞》以一对底层姐妹花为主线,娓娓道来了远离故乡的两只"蝴蝶"如何在城市中相依为命,最终步入了香消玉殒。同样是以一对姐妹花为主线,爱丽丝·沃克《紫色》中的黑人女主人公茜莉却在姐妹们的团结一致与帮助下,幸运地走向了自我实现。对比两篇小说中的"姐妹情谊",从《紫色》中找寻那条让"蝴蝶"走向自由与新生的路。  相似文献   

20.
兰斯顿·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他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地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与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哈莱姆(纽约黑人聚居区)桂冠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