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打破碗花     
家乡大片大片的田地垅里,花花草草也打眼。叫不上名儿的,且不说;叫得上名儿的,也不见名贵与规则,就跟它们的出生地一样,乡野。然而,清淡点染有之,铺张坦荡有之,孤标独许有之,聚众蓬生也没人见外。感觉远不比校里"花"。这是一种生命状态,自然。  相似文献   

2.
打破碗花     
家乡大片大片的田地垅里,花花草草也打眼。叫不上名儿的,且不说;叫得上名儿的,也不见名贵与规则,就跟它们的出生地一样,乡野。然而,清淡点染有之,铺张坦荡有之,孤标独许有之,聚众蓬生也没人见外。感觉远比校里"花"。这是一种生命状态,自然。  相似文献   

3.
4.
姐姐家养了一只小花狗,它有一双圆圆的大眼睛,撅(jue)撅的小嘴,翘(qiao)翘的鼻子,大大的耳朵上还长着长长的卷毛,可爱极了。姐姐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花花"。花花特别喜欢吃火腿肠,每次去姐姐家玩时,我都让妈妈买火腿肠给它吃。渐(jian)渐地,花花和我熟悉(shu xi)了,每次去姐姐家,花花都不停地围着我摇尾巴,好像在说:"欢迎你来玩。"一次,我和姐姐教花花学作揖(yi)。开始时它学得很认真,没过一会儿,它好像累了,露(lou)出一脸可怜的样子,不停地吐着舌头,好像在  相似文献   

5.
母鸡花花的八个孩子都让坏狐狸吃掉了。花花恨透了狐狸,她决心给孩子们报仇。她擦干泪水,独自上路了。 走呀,走呀,花花遇到了一根木棍和一块石头,她们齐声发问:“花花,你去哪儿呀?”花花回答说:“我找狐狸,给孩子们报仇去!”木棍说:“你一个人怎么行听?我们和你一块去吧!”于是,花花和木棍、石头一起往前走。  相似文献   

6.
“小花花”     
我家养了几条金鱼,其中一条叫“小花花”,我最喜欢它了。它长着一对灯笼似的大眼睛,身体团团的,拖着剪刀似的长尾,在水中游动时,好象飘浮在空中的云朵那样绚丽多彩。但它有一个坏脾气,就是贪吃。  相似文献   

7.
我家有一只招人喜爱的小狗,我们叫它花花。花花有短短的耳朵、长长的舌头,小小的鼻子就像黑色的巧克力。它的毛很松软,摸上去可舒服了。它的尾巴像发布感情的播报器,看见生人一动不动汪汪直叫,看见我就会热烈地冲上来,不停地摇尾巴,还会舔我的手和脸。它的外形很好看,它的生活习性更有意思。  相似文献   

8.
花花是我从奶奶家领来的小猫,我根据它小巧玲珑的外形和黑白相间的毛色给它取名为“花花”。花花给我家增添了活跃的气氛,只要一见到它,一切烦恼都会消失。我发现“花花”的眼睛一日有三变,早上是半睁的,中午是全闭的,晚上却睁得圆圆的。我不懂为什么,就去查书,原来猫的眼睛三变是为了方便抓老鼠:白天养精蓄锐,到了晚上才有精力捉老鼠。有个秘密告诉你,“花花”不仅喜欢吃鱼,而且还会捉鱼呢!有一次,表哥约我去钓鱼,“花花”一听到“鱼”这个字就开心地欢蹦乱跳。一会儿围着我转圈,一会儿用毛绒绒的头擦擦我的裤子,好不亲热。我被它缠得没办…  相似文献   

9.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讲述物理概念,是很值得斟酌的。讲解一个物理概念,应当说清楚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什么”?二、“等于什么”? “是什么”是指这一概念的本质、定义。定义的表述一般是唯一的。“等于什么”是指用什么方法来量度这一物理量。或这一物理量跟其他物理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量度同一个物理量,在不同场合,同一物理量又可以跟不同的物理量有不同的联系,因而“等于什么”可以有多种形式。必须强调:“是什么”和“等于什么”是有严格区别的。力是什么?众所周知,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等于什么?不同形式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什么与什么是教育是两个不同的命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做出区分。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教育是什么探讨的是教育概念的内涵,揭示的是教育的本质,而什么是教育则讨论的是教育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适用范围;从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角度来讲,教育是什么蕴含着人们对理想教育的追寻,而什么是教育则是对教育现实的反思。只有清楚二者的区别,才能把握教育本质,警惕大量非教育及反教育行为,从而使教育实践向本真意义上的教育逼近。  相似文献   

11.
小学设周会课是为了加强对儿童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以及时政教育,它的内容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在选择内容和决定形式的时候,必须考虑到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和他们的兴趣,以期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这里,我们发表了几篇关于周会的材料,供大家研究,希望大家在实践中创造出好的经验来。  相似文献   

12.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教师讲本本、学生背本本、教师满堂灌、学生整堂听的“一言堂”状况?两年来,我抓住新教材资料性和可读性并重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读、讲、写”三字法,寓学习于多种活动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读——根据新教材的可读性,在教学中广泛发动学生读教材。读,一般可分为泛读、精读和导读三种。——泛读是针对教材中引用的资料和列举的事例较通俗的特点,进行一般性的阅读。目的是通过对资料、事例的初步了解,获取感性认识。由于这些事例、资料大多来自现实生活,真实、亲切、自然,学生一般比较乐意读。比如:高…  相似文献   

13.
我家养了一只小猫。它的全身白底黑斑,远远看上去,像一团雪白的棉花团点上了几滴墨汁,所以取名叫“花花”。你觉得这名字好听吗?  相似文献   

14.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纸制钞票。目前,世界公认质量最好的纸型货币当属美钞。它挺括、精美,经历万次折叠而不易损坏。那么,美钞是用什么原料制造的呢?信不信由你,  相似文献   

15.
日常语言中经常苦涩连用。其实苦和涩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苦是一种纯粹的味觉,由舌头上的味觉细胞感受到,而涩一般是指某些物质在口腔内产生的发干、收缩的感觉。能  相似文献   

16.
戴佳毅同学问:讲《荷塘月色》的“思考和练习四”时,老师说“用诉诸听觉的音乐来比香味,来比光与影的组合”就叫做“通感比喻”;现在《明湖居听书》的“思考和练习二”里的4个句子,老师又说都是“通感比喻”。但课本中从未介绍过“通感”,究竟什么是“通感”?“通感”都有哪几类?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转移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觉的感受,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受,这些就是“通感”。但张寿康等语言学家又称这种修辞方式为“移觉”,并解释说:“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  相似文献   

17.
“二十四史“,也称“正史”,是我国古代24部历史书籍的统称,为一种纪传体史书。这套书卷帙宏大,内容丰富,总共3259卷,约4000万字。它记述的时间,从《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始,至《明史》记叙到明崇债十七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详细记载了我国4000多年各个朝代的人物、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情况,所以说它是我国的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历史大事记”。具体地说,“二十四史”指下列史书:西汉司马迁著的《史记》,东汉班固及其妹班昭著的《汉书》,南朝宋范晔等著的《后汉书》,晋陈寿著的《三国志》,唐房玄龄等著的《晋书…  相似文献   

18.
万玮 《江西教育》2007,(9):30-30
安徽省毫州市利辛县胡某某,男.45岁,农民。原为兽医.医技平庸。忽然一日,他心血来潮,摇身一变而成为给人看病的医生。他不懂中医,胡乱开些中草药为病人治疗.竟有人被治好了。  相似文献   

19.
我们读了《江南》、《长歌行》后,知道这两首诗歌选自于《乐府诗章》。那么,什么是“乐府”呢?乐府,顾名思义,音乐官府的意思。“乐府”起源于秦,汉承秦制,汉代的乐府机关从秦代沿袭而来。不过秦代并没有建立专门的机构来采集民间歌谣,多唱前代旧曲,故真正的乐府诗歌始于汉代。《乐府诗章》收集了秦、汉、南北朝直至唐代的诗集。西汉时设有太乐和乐府二署,分别掌管雅乐和俗乐,汉惠帝时的乐府令,就是学雅乐的太乐令。到了汉武帝时设立了乐府,就是主管俗乐的乐府署,收集当时的民间歌谣配上音乐,揭开了乐府诗史新篇。唐代“乐府”概念逐渐脱离…  相似文献   

20.
上课铃刚响,老师就在黑板上随手画了一竖,问:“这是什么?”啊?大家全愣住了,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最后还是曾怡新打破了沉闷:“这不是‘丨’吗?一年级小朋友也知道呀!”“对!”看到全班同学一脸迷惑,老师笑着点点头,“这的确可以说是‘丨’。你们再想一想,‘|’还会是什么呢?一支毛笔,一根笔芯,一片刀片……鸟儿没有翅膀,就不能在天空中飞翔,文章没有想像,就失去了魅力。这节课,就请你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在‘|’的天地里去翱翔吧!”哦!原来是想像擂台赛,同学们恍然大悟。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立刻分成四组,各自围成圈儿。同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